2010-08-17 02:32:09品瑜

肖肖抓狂之前

 

如果要採取更負責的立場,就要看見自己的感受來自我們對知覺的解釋。為任何特殊感受抓狂之前,都必須先核對感受背後的解釋,才能看出焦慮是否合理。
-《關係花園》【第二章】「親密」,麥基卓(Jock McKeen, M.D.)、黃喚詳(Bennet Wong, M.D.)著,易之新翻譯,心靈工坊。頁76。

    記得大二上陳皎眉老師的社會心理學,課中提到一項很有趣的概念,她說我們日常最慣常的說詞是:都是你惹我生氣的!

  她建議我們,在這句話出口前,更正為:我現在感到自己生氣了!

  乍聽之下,我們都覺得這兩句哪有不同呢?反正事實就是「我生氣了!」,為何計較說法的不同呢?

  當然,陳老師的解釋著重在「個人感受」是可以選擇的,只要我們對感受有意識地覺察,就能更清楚地表現,並為自己的感受負責。別人頂多只能是那只鉤子,釣上的那條魚(情緒與感受)都是自投羅網。

  所以,我們可以藉由覺察,讓自己的感受更有品質。

  其實,NLP(神經語言學)也指陳出感受表達的另一面向,感受固然是由我們情緒而來,但是表達感受的那一瞬間,也同時以隱微與難以覺察的方式,深刻地影響我們的行為。

  例如:當我們一再慣性、無意識地說:“哼!都是你惹我生氣的!”,我們就會真的以為都是對方的錯,我現在生的氣都與我無關,而唯一讓自己不生氣的方式就是對方改變或消失,長此以往,我們真的就變成自己人生的叛逃者,讓自己完全受制在別人的口語表達與行為裡。

  相反的,當我們說: “我現在感到自己生氣了!”,這句話就會引導我們進行內觀,有一個「生氣的我」,也同時有一個「知道自己生氣的我」,於是兩個我就能開始進行對話,就在看似自問自答裡,也能澄清生氣這項感受的真正原因。於是,當我們將精力放在對治自己的情緒時,就更能覺得情緒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並非受制於他人了。

  當我們體會自己有權控制情緒時,就會更樂於展現情緒的不同層次,與表達方式。

  我常常利用NLP,去觀察自己心念、口語的每一句話,竟發現這都是破解自己情緒與感受的密碼。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了多重面向與廣度的自己,因為我既然是那個「知道自己生氣的我」,也就不會完全困頓在那個「生氣的我」,彷彿自己是無限自由地出入、切換,在感受自己這方面,就有豐富的延展。

  不是說能看清楚這點,我就不會被負面的情緒與感受淹沒。

  我依然有「生氣的我」、「哀怨的我」、「難過的我」…各種情緒的我依然在日常每一天被周遭人事物給釣上來,但是,別忘了同時我還有「知道自己生氣的我」、「知道自己哀怨的我」、「知道自己難過的我」,而他們則是站在虛空之中,解開那釣鉤與情緒那條魚的更高大的自己。

  光是這情緒一釣與一放之間,我每天的生活可是豐富多彩,當然也是忙得不亦樂乎!哪還有時間坐在那裡巴望著周遭人事物哪天會依照我的盼望,出現「量身訂作」的肖想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