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花園》【第三章】「感受與親近」,你狠狠地哭吧!
有受傷感覺時,最好的慰藉就是自憐,可是這種自我抒解的方式常常被濫用成控制對方的方法,以達到目的。板著臉、噘嘴、發牢騷、抱怨都是這種過程的一部分。…表達自憐而毫不控制對方的經驗,具有療癒的作用。
-《關係花園》【第三章】「感受與親近」,麥基卓(Jock McKeen, M.D.)、黃喚詳(Bennet Wong, M.D.)著,易之新翻譯,心靈工坊。頁81。
3/24清晨與孩子一起搭校車到學校,準備當一天的志工媽媽。
才剛落坐,就聽到前方一名幼稚園的中國男孩,哭哭啼啼地吵著要回家找媽媽,巴士阿姨只好手忙腳亂地撫慰著他,還得分身困難地協助每一站的孩子上車與綁好安全帶。
“你不哭,我陪你坐!”巴士阿姨與他交換條件地說。
果然,小男孩止住了哭,卻變得更加黏人,像魔鬼沾一般,很難扒開。
沿途,小男孩不斷哀嚎高呼著:“阿姨,你來,你陪我坐!”、“你再不來,我就要哭了喔!”。
他的高分貝噪音除了把司機與其他孩子給惹毛了之外,巴士開始有了誤點,後面幾站的家長開始抱怨怎麼今天校車來晚了。
實在是小男孩把巴士阿姨給綑綁住,沒人有任何方法。
幾次,我幾乎要站起來脫口說出:“拜託!你別再哭了~”
但是,突然靈光一閃的,我更想另類地說:“你就狠狠大聲地哭吧!”
我的意思就只是:“哭吧!除此之外,沒有別的!”
當然,我是說給自己的內在孩子聽的,要她不再壓抑受傷的感覺,狠狠地放聲痛哭一次,或許是很好的釋放,當然,我也要她儘管自己哭著,千萬別像眼前這小男孩一樣,移情到巴士阿姨身上尋求轉向的慰藉,甚至形成依賴的關係,到最後演變成一種情感勒索,或者想控制她。
回想四十歲以前的種種行徑,許多時候我的自憐,更像是一種變形的麻繩與手銬腳鍊,為的就是控制對方,達到讓自己不再孤獨的目的。
我總是捨不得讓自己狠狠哭一次,卻只是吝嗇地涔涔掉淚而已,讓對方產生罪惡感,再遂行情感勒索的目的。
年少時,我的確是這般可憐兮兮,欲愛不能的他只能在午夜店話裡安慰,卻也終於太沉重地負疚轉身。
而今,我慢慢地學習在寄不出的一千封信裡,讓自己狠狠地痛哭,徹底自憐自傷,完全享受那種帶著痛楚的某種快感,卻是與他無關地再也沒有任何控制的力道。
很清楚的,自憐是我自己處理情緒的方法,而受傷與痛苦的情緒,也事自己所操弄出來的。玩過一遍這遊戲之後,竟也能冷眼旁觀地看著自己出乖露醜,乃至現形。
一千封信之後,自憐的酸楚質變了,反而更多出了一種促狹與詼諧。
“原來自憐這招,不過就這麼一回事嘛!”
玩過了,就會老僧入定地看自己無事把弄,卻也懂得見好就自己拆了戲台。
允許自己表達受傷的情緒,卻也成熟地認知所謂受傷的情緒,真的就是自己的感覺而已,而非得自己承擔與負責罷了!
這或許是玩過自憐遊戲之後,最大的收穫所在。
現在的我,偶而還是會很易感地玩上一次自憐遊戲,但是卻又笑得很奸邪地知道這一切不過爾爾,與人無關的,純屬意識裡的虛構。
現在的我依然寫著寄不出去的信,但是自憐變少了,更多是出自己的糗與拆自己的台,或許沒多久,真的就自己散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