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0 14:25:00品瑜
【家暴扶助天使69】習慣被別人眼光追捧的孩子
Rebecca對於我投入現代婦女基金會志工工作,在大安森林公園向路人募集發票與捐款,卻惹來許多不友善的眼光與嫌惡的回應,而有了情緒反應與抗拒,那一天晚上,我與先生討論如何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面對自己是誰,而別人又如何看待我們,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別人的看待。
孩子們回台已經七年,無可否認的是,因為他們混血兒的長相,以及父親工作的關係,他們習慣被別人眼光追捧,甚至覺得每個人都是如此友善。
孩子們跟著母親在台南的傳統市場裡穿梭時,商家們爭相出來看混血兒,一時好不熱鬧,才短短幾分鐘孩子們就得了一袋肉乾、一顆蘋果、一粒水蜜桃,還有一包餅乾。
在母親住家附近閒逛時,店鋪們也熱情地請喝珍珠奶茶,並塞給他們許多小玩具,尤其看姊妹倆以流利的台語交談,更讓大家陷入瘋狂的驚呼當中。
不僅南部熱情無法擋,就連在北部日常行走動線裡,路人也會予以友善的眼光,野時還會主動用英語跟女兒們打招呼,雖然他們是一頭霧水,但是大抵也知道大家都把他們當成美國人看待。
路人的善意,不僅是在女兒身上,同時也傳遞給我,所以,女兒也看到大家對我的友善互動與回應。
於是,當Rebecca踩著單輪車與我和先生同行募款,卻發現路人對我的眼神與回應,與她之前接觸人群的經驗有所不同時,她的內在就出現了認知失諧的感覺。
我和先生自然能夠理解這份落差,尤其Rebecca是屬於觀察行的孩子,對於人情冷暖的溫度自然是非常敏感。只是,我和先生傾向讓孩子自己在生活當中尋找答案,並自己為眼前的一切探索意義的所在。
「身為父母,我們都夠做的就是帶著她多參加志工服務的工作,讓她在其中自行思考自己是誰的問題,以及如何回應許多人不可測的表情、動作與對我們的評價」先生笑著說。
的確,「我們是誰?」的問題是常伴一輩子的,也可以在自己起心動念裡,可以玩的自問自答遊戲。
尤其,當我們意識到自我形象的覺知與建立,不只是個人自身透過感官的想像而已,卻是透過「鏡中之我」的折射,在與他人的互動關係遞迴之中慢慢思索,我們就願意更敞開地接受所謂的自我形象不應該是一種凝固狀態的不變,卻是流動的現在進行式。
如果能有這樣永遠都在過程之中的體認,我們才能在人際關係當中,坦然去面對暫態的不順遂,以及他人的某種不預期互動姿態。因為,我們不會執持在自我良好的感覺,以致輕易地被人侵犯或受傷,當然也就更能勇敢地穿透不和諧的互動關係背後,一份真正況遠意義的存在。
習慣被人眼光追捧的孩子,不是一種永恆的幸與不幸,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願意在互動反差裡,給予自己一份相信,相信眼裡所見的將瞬間消失,而不可見的部分始終無間運轉。
所謂的我、人我互動,還有更多肉眼不可覺察的奧秘。
***********
如果,這一段親子互動也讓你看見生命的各種可能,也誠懇邀請你加入518扶一把幫助受暴媽媽的行列,一起守護台灣七萬六千名受暴媽媽沒有暴力侵害的安心日子,以及二十一萬家暴目睹兒一份希望的未來。
捐款訊息請上現代婦女基金會網站:
http://love518.no-ip.org:17518/type2.jsp
加入志工活動請洽現代婦女基金會活動組23917133
http://www.38.org.tw/index.asp
redteaa
2008-06-10 16:34:09
當全世界都反對你時
自己才會有一份曠遠的遺世獨立之感
於是
腦袋就會變得清晰些
這本書我K了N次
每年回德國度假必看
可為什麼只出到第三本呢? 2008-06-10 16:36:12
正在讀,《鑽石途徑I,現代心理學與靈修的整合》
書中提到,若想知道自己的本體,必須有點兒逆流而上的勇氣,既使四周沒有認同感也不必害怕,因為本體永遠陪伴著我們。說得真妙。
版主回應
就是當全世界都反對你時
自己才會有一份曠遠的遺世獨立之感
於是
腦袋就會變得清晰些
這本書我K了N次
每年回德國度假必看
可為什麼只出到第三本呢? 2008-06-10 16:36:12
最近也在反省自己,
在幼年的不安當中,我抓住了學業成就這塊可以贏得別人目光的浮木,抓了太多年之後,我才瞭解到自己沒有真正去面對心底層的那個不安的來源。可是,在要放手的時候,卻感覺到害怕。
這篇文章剛好呼應到我最近的省思。
Rebecca 很幸運,有你們這樣的父母支持他去面對自己的感覺。
我也要支持自己放開習慣的浮木,真正地學會在大海中遨遊~
很細微的感受
這也是現在的自我冒險 2008-06-11 1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