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6 22:55:39京都子
沒有主客對立的觀察—兒童繪本《愛思考的青娃》
沒有主客對立的觀察—兒童繪本《愛思考的青娃》
《愛思考的青娃》是《十四隻老鼠》系列童書的作者岩村和朗,以一貫擬人的溫馨筆調,再加入更幽默的哲思,引導讀者在看似平常的生活裡,跟著書裡的小青蛙與小老鼠,一同進行人生戲而不謔的哲思。
四格漫畫裡,有許多愛思考的小青蛙,拉著憨實小老鼠一起腦筋急轉彎,思考動物的臉、天空與我的問題,而它們兩隻不慣性落入概念,卻試圖從多角度的觀察,於融入被觀察生命的思考,頗有天人合一的生命禪味。
就像書中三個單元的一開頭,都是小青蛙另類的互即互入,藉以點出它的思考向度與深意。
為了想像小草的感覺,它雙手雙腳地緊攀在小草的莖上,然而雖著小草前後搖擺晃動,因為這樣的動態讓它更能與小草一起想。
為了想像一隻不動如山的大癩蛤蟆的心情,它決定跳到大癩蛤蟆頭上,一動也不動地體會著。
為了想像橡樹果子的心情,它把橡果剝開,戴上硬殼,蜷曲地蹲坐著,想像橡果的心情;為了想像栗子的心情,自己也屈身在毛尖似的毬果裡,安靜地想像著。
與孩子欣賞著小青蛙認真去了解對方的可愛,試圖打破身為「青蛙」的思考與行為方式,搞怪又有創意地讓自己盡量成為它所想了解的對方,即便是植物與果實,它都可以盡己所能地模擬著。
滑稽、可愛又古怪的動作,的確把我跟女兒都給逗笑了,但在這些笑鬧的背後,卻也隱藏一份想要了解的善意。
我們何曾真正想要了解一個存在的本質呢?或者,多半時候我們是從自己的本位角度,以自己既定的概念,將知見的框架給套在被認識的對象。
在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有主、客對立的分別,執持觀察與被觀察的分離,我們甚至不管被觀察實存為何,反而是堅持著自己如何看、認為與評斷。因此,被觀察者淪落為被看的物體,是一種物化的存在,無法自我表述,只能被詮釋意義。
因為對立的觀看,撕裂了生命的完整與連結,我們總是慣性地彼此物化著,更加瑣碎且殘破地切割了生命,開闊的了解無法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僵化價值的框架與判斷。這正是人類社會裡,聲稱想要了解對方,卻實而行之以僵化概念替對方貼上標籤的暴力,只要還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對立分別,了解無法存在,反而只有價值批判的偏見。
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了解呢?
小青蛙的天真舉止,其實就是個絕佳的幽默隱喻,它把自己變成那個被觀察的對象,融入它、成為它,甚至忘記觀察者與被觀察的主、客二元對立,因為唯有生命互即互入地成為一體,同在與同理,才有可能在一念之間發生。
很喜歡這繪本的幽默,透過小青蛙的直心,的確可以提醒總是自認為一直可以了解別人的讀者,什麼才是真正的善意了解。甚至小青蛙看似無厘頭的舉止,也可以對於已經進行生命實修的人,突破嚴肅自持又過份戒律的思考,鬆綁一下有點覺知,又似乎隱約綑綁的心智,原來所謂的同體大悲也沒那麼沉重,或許學學小青蛙蹲坐在栗子毬果裡頭冥想,也許是個不錯的身心靈按摩。
了解,似乎很難,需要時、空象限的推進與延展,但是,又似乎有那麼點簡單,一點點的無我、一絲絲的融入、一滴滴的感受,或許了解不過是一念之轉的容易。
也許,也沒有了解這個動作,因為既然融為一體的同在,或許只剩下慈悲的懂得吧!
《愛思考的青娃》岩村和朗圖文,游珮芸譯。上誼出版社。
《愛思考的青娃》是《十四隻老鼠》系列童書的作者岩村和朗,以一貫擬人的溫馨筆調,再加入更幽默的哲思,引導讀者在看似平常的生活裡,跟著書裡的小青蛙與小老鼠,一同進行人生戲而不謔的哲思。
四格漫畫裡,有許多愛思考的小青蛙,拉著憨實小老鼠一起腦筋急轉彎,思考動物的臉、天空與我的問題,而它們兩隻不慣性落入概念,卻試圖從多角度的觀察,於融入被觀察生命的思考,頗有天人合一的生命禪味。
就像書中三個單元的一開頭,都是小青蛙另類的互即互入,藉以點出它的思考向度與深意。
為了想像小草的感覺,它雙手雙腳地緊攀在小草的莖上,然而雖著小草前後搖擺晃動,因為這樣的動態讓它更能與小草一起想。
為了想像一隻不動如山的大癩蛤蟆的心情,它決定跳到大癩蛤蟆頭上,一動也不動地體會著。
為了想像橡樹果子的心情,它把橡果剝開,戴上硬殼,蜷曲地蹲坐著,想像橡果的心情;為了想像栗子的心情,自己也屈身在毛尖似的毬果裡,安靜地想像著。
與孩子欣賞著小青蛙認真去了解對方的可愛,試圖打破身為「青蛙」的思考與行為方式,搞怪又有創意地讓自己盡量成為它所想了解的對方,即便是植物與果實,它都可以盡己所能地模擬著。
滑稽、可愛又古怪的動作,的確把我跟女兒都給逗笑了,但在這些笑鬧的背後,卻也隱藏一份想要了解的善意。
我們何曾真正想要了解一個存在的本質呢?或者,多半時候我們是從自己的本位角度,以自己既定的概念,將知見的框架給套在被認識的對象。
在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有主、客對立的分別,執持觀察與被觀察的分離,我們甚至不管被觀察實存為何,反而是堅持著自己如何看、認為與評斷。因此,被觀察者淪落為被看的物體,是一種物化的存在,無法自我表述,只能被詮釋意義。
因為對立的觀看,撕裂了生命的完整與連結,我們總是慣性地彼此物化著,更加瑣碎且殘破地切割了生命,開闊的了解無法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僵化價值的框架與判斷。這正是人類社會裡,聲稱想要了解對方,卻實而行之以僵化概念替對方貼上標籤的暴力,只要還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對立分別,了解無法存在,反而只有價值批判的偏見。
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了解呢?
小青蛙的天真舉止,其實就是個絕佳的幽默隱喻,它把自己變成那個被觀察的對象,融入它、成為它,甚至忘記觀察者與被觀察的主、客二元對立,因為唯有生命互即互入地成為一體,同在與同理,才有可能在一念之間發生。
很喜歡這繪本的幽默,透過小青蛙的直心,的確可以提醒總是自認為一直可以了解別人的讀者,什麼才是真正的善意了解。甚至小青蛙看似無厘頭的舉止,也可以對於已經進行生命實修的人,突破嚴肅自持又過份戒律的思考,鬆綁一下有點覺知,又似乎隱約綑綁的心智,原來所謂的同體大悲也沒那麼沉重,或許學學小青蛙蹲坐在栗子毬果裡頭冥想,也許是個不錯的身心靈按摩。
了解,似乎很難,需要時、空象限的推進與延展,但是,又似乎有那麼點簡單,一點點的無我、一絲絲的融入、一滴滴的感受,或許了解不過是一念之轉的容易。
也許,也沒有了解這個動作,因為既然融為一體的同在,或許只剩下慈悲的懂得吧!
《愛思考的青娃》岩村和朗圖文,游珮芸譯。上誼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