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3 11:06:51京都子
升學是轉大人的機制?
升學是轉大人的機制?
德國外子與我,總能在日常閒聊中,因為文化差異的驚異,延伸許多交互思辯與內在覺察。
「這個唱歌的張雨生,可是我們政大外交系的喔!」數年前在電視上看到學長級的明星人物,自己總要饒舌地介紹一下,好讓先生知道我的母校是如何優異。
「你們台灣沒有音樂學院嗎?為什麼這位歌手非得要念外交系後,才能激發出他的歌唱與製作才華,這麼晚才發現自己的專長與才能,已經嚴重地浪費了教育資源,台灣是否該檢討一下教育制度呢?」外子認真嚴肅地提出質疑,完全將我驕矜的話頭,轉落為社會體制的研討。
「拜託!我們政大又不是只出了歌手張雨生,還有新聞系的陶晶瑩變成娛樂節目主持人。」我顯然沒聽懂先生的疑問,繼續列舉實證,證明政治大學的畢業生是多麼才華洋溢,不僅智識高超,就連表演上的技藝也是兼備。
「為什麼你在衡量一位表演人才的表現時,不是單就他在創作上的原創表現,而是摻雜了他的高等學歷,彷彿這畢業證書有加分的效果。」外子的直觀終於突破我喜孜孜的驕傲迷霧,讓我思量自己的學歷至上、名校獨尊的迷思。
其實,生活在台灣島國,「專業」思微從來就沒有醞釀的機會,仕大夫至上的科舉陳腐遺毒,繼續在分別心的沃土上,盤根錯節地竄生。於是,上大學(研究所)成為一種「轉大人」的機制,不論孩子的資質、性向與潛能為何,人人得擠破頭地莫名奇妙進入大學,然後學一些自己毫無趣味的知識,不過在大學能夠做何等學問不是重點,關鍵就是,透過嚴格的篩選機制所倖存的人,彷若拿到一個只成年證明,以及自由的通行證,把慘綠少年的懷思美夢,可以稍稍紓放展現。
記得二十年前,父母常嘮叨恐嚇地說:「上了大學,你要幹嘛都可以,但至少你現在得給我擠進去!」;擔憂升學率的老師耳提面命:「考上大學你就自由了,你愛做什麼就作什麼,難道你們不能先專心地讀書,然後把想做的事留給由你玩四年的大學嗎?」
於是,我們得到一個訊息:上大學是一種轉大人的機制,在此之前,任何的原創想法都只是未成年的幼稚、躁動,甚至特異才能的伸展,也只能被視為雜草蔓枝地修剪掉。只要上了大學,我們就可以從此被成人世界認證為一個存在的事實,然後遂行忍耐多時的自我主張。
但是,在擠壓多時的原創與才藝,真能在上了大學、被認證為成人之後,完全得到充分的紓放嗎?就像被鐵桿枝圈框架多時的嫩芽,一段關鍵時日之後,早就依着束縛的模型木本化,即便把桿圈拆開,那枝枒僅會木然地僵化其中。當我們在生關卡裡被轉大人的機制揉捻、塑化時,我們早已內化一切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撿擇標準與絕對價值,我們不再是被升學、文憑主義高壓鎔鑄的容器,我們自己甚至變成那升學、文憑主義的本身,繼續張牙舞爪著,威逼自己的下一代。
如果說,進入大學的孩子,遭受殘害的模式是以一種隱而未見的細微心識滲透,而那些被偋棄於外的,則是用堂而皇之的撻伐與稀少的酬庸分配。
在大學之門以外的孩子,他們承受的只能繼續被人看「衰小」的不平等待遇,薪資、社會地位、自我價值與形象,無限探底地被戕害與掠奪,悶生吞氣地獨行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只是自然界優勢物種的軀體力氣,變成一種文憑的優越,汰換著人類社會的不適人種。
於是,這些卑微的「衰小」,在生活夾縫之中,依然攢著得度到升學彼岸的夢想,要他們的孩子繼續接力賽地魚躍龍門。古時,有錢的商人買爵鬻官,為的就是遂行躋身世大夫的美夢,並恩澤子孫繼續操演著階級僭越的把戲;而現代社會,中產階級的父母,面對無法進入大學的切膚之痛,更是灑下大把銀子為孩子補習,助長偷跑主義,硬是要把孩子塞進大學的洞裡。於是,不諳美語的家長,歇斯底里地把三歲的孩子送進補習班背單字,曾經功課不好的家長,依補天下無難事地為孩子排滿補習行程,這些家長成了補習教育的最大金主。
我猜,張雨生的音樂創作才能,絕對不是頓悟式粲然外放,更不適政大外交系的栽培有功,而是他一直以來生而具有,卻非得卑屈於升學主義下,交換式地以沉潛壓抑,在歷經升學的轉大人機制之後,才得已被賦權外放。
同樣的,陶晶瑩的娛樂主持的聳動效果亦然,新聞系的養成課程不必然造成直接影響力,只是她也得靠高學歷來美化、鍍金她藝人的招搖看板,好讓看戲是傻子的觀眾瞧瞧,她可是名校出身的喔,這種主持雕蟲小技不過爾爾罷了!
什麼時候,我們的孩子可以免去升學這項轉大人的機制,節省十多年的青春時間,不必被強迫地去己化,不再委屈早發、早慧的奇能異才,在人生最光華的時刻,即能做自己地與眾不同,隨時與己同在地發揮個體特異的生命力?
我們的教育體制,是否能提供一方沃土,讓形色各異的生命茁壯成長?就像張雨生的音樂才能,或許能夠在早期就被認證與培養,免除無謂的升學背誦,直指生命內在的潛能涵養,我想,他在音樂上的發展,更能夠將優異天賦展現到極致。
想想看,台灣有多少的天才,被我們最庸俗不堪的升學主義給扼殺?台灣有多少稀有的教育資源,被氾濫的大學所稀釋?
試想,若升學繼續以一種轉大人的機制,惡行於我們的社會中,只會讓台灣更顯蒼白與貧瘠!
德國外子與我,總能在日常閒聊中,因為文化差異的驚異,延伸許多交互思辯與內在覺察。
「這個唱歌的張雨生,可是我們政大外交系的喔!」數年前在電視上看到學長級的明星人物,自己總要饒舌地介紹一下,好讓先生知道我的母校是如何優異。
「你們台灣沒有音樂學院嗎?為什麼這位歌手非得要念外交系後,才能激發出他的歌唱與製作才華,這麼晚才發現自己的專長與才能,已經嚴重地浪費了教育資源,台灣是否該檢討一下教育制度呢?」外子認真嚴肅地提出質疑,完全將我驕矜的話頭,轉落為社會體制的研討。
「拜託!我們政大又不是只出了歌手張雨生,還有新聞系的陶晶瑩變成娛樂節目主持人。」我顯然沒聽懂先生的疑問,繼續列舉實證,證明政治大學的畢業生是多麼才華洋溢,不僅智識高超,就連表演上的技藝也是兼備。
「為什麼你在衡量一位表演人才的表現時,不是單就他在創作上的原創表現,而是摻雜了他的高等學歷,彷彿這畢業證書有加分的效果。」外子的直觀終於突破我喜孜孜的驕傲迷霧,讓我思量自己的學歷至上、名校獨尊的迷思。
其實,生活在台灣島國,「專業」思微從來就沒有醞釀的機會,仕大夫至上的科舉陳腐遺毒,繼續在分別心的沃土上,盤根錯節地竄生。於是,上大學(研究所)成為一種「轉大人」的機制,不論孩子的資質、性向與潛能為何,人人得擠破頭地莫名奇妙進入大學,然後學一些自己毫無趣味的知識,不過在大學能夠做何等學問不是重點,關鍵就是,透過嚴格的篩選機制所倖存的人,彷若拿到一個只成年證明,以及自由的通行證,把慘綠少年的懷思美夢,可以稍稍紓放展現。
記得二十年前,父母常嘮叨恐嚇地說:「上了大學,你要幹嘛都可以,但至少你現在得給我擠進去!」;擔憂升學率的老師耳提面命:「考上大學你就自由了,你愛做什麼就作什麼,難道你們不能先專心地讀書,然後把想做的事留給由你玩四年的大學嗎?」
於是,我們得到一個訊息:上大學是一種轉大人的機制,在此之前,任何的原創想法都只是未成年的幼稚、躁動,甚至特異才能的伸展,也只能被視為雜草蔓枝地修剪掉。只要上了大學,我們就可以從此被成人世界認證為一個存在的事實,然後遂行忍耐多時的自我主張。
但是,在擠壓多時的原創與才藝,真能在上了大學、被認證為成人之後,完全得到充分的紓放嗎?就像被鐵桿枝圈框架多時的嫩芽,一段關鍵時日之後,早就依着束縛的模型木本化,即便把桿圈拆開,那枝枒僅會木然地僵化其中。當我們在生關卡裡被轉大人的機制揉捻、塑化時,我們早已內化一切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撿擇標準與絕對價值,我們不再是被升學、文憑主義高壓鎔鑄的容器,我們自己甚至變成那升學、文憑主義的本身,繼續張牙舞爪著,威逼自己的下一代。
如果說,進入大學的孩子,遭受殘害的模式是以一種隱而未見的細微心識滲透,而那些被偋棄於外的,則是用堂而皇之的撻伐與稀少的酬庸分配。
在大學之門以外的孩子,他們承受的只能繼續被人看「衰小」的不平等待遇,薪資、社會地位、自我價值與形象,無限探底地被戕害與掠奪,悶生吞氣地獨行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只是自然界優勢物種的軀體力氣,變成一種文憑的優越,汰換著人類社會的不適人種。
於是,這些卑微的「衰小」,在生活夾縫之中,依然攢著得度到升學彼岸的夢想,要他們的孩子繼續接力賽地魚躍龍門。古時,有錢的商人買爵鬻官,為的就是遂行躋身世大夫的美夢,並恩澤子孫繼續操演著階級僭越的把戲;而現代社會,中產階級的父母,面對無法進入大學的切膚之痛,更是灑下大把銀子為孩子補習,助長偷跑主義,硬是要把孩子塞進大學的洞裡。於是,不諳美語的家長,歇斯底里地把三歲的孩子送進補習班背單字,曾經功課不好的家長,依補天下無難事地為孩子排滿補習行程,這些家長成了補習教育的最大金主。
我猜,張雨生的音樂創作才能,絕對不是頓悟式粲然外放,更不適政大外交系的栽培有功,而是他一直以來生而具有,卻非得卑屈於升學主義下,交換式地以沉潛壓抑,在歷經升學的轉大人機制之後,才得已被賦權外放。
同樣的,陶晶瑩的娛樂主持的聳動效果亦然,新聞系的養成課程不必然造成直接影響力,只是她也得靠高學歷來美化、鍍金她藝人的招搖看板,好讓看戲是傻子的觀眾瞧瞧,她可是名校出身的喔,這種主持雕蟲小技不過爾爾罷了!
什麼時候,我們的孩子可以免去升學這項轉大人的機制,節省十多年的青春時間,不必被強迫地去己化,不再委屈早發、早慧的奇能異才,在人生最光華的時刻,即能做自己地與眾不同,隨時與己同在地發揮個體特異的生命力?
我們的教育體制,是否能提供一方沃土,讓形色各異的生命茁壯成長?就像張雨生的音樂才能,或許能夠在早期就被認證與培養,免除無謂的升學背誦,直指生命內在的潛能涵養,我想,他在音樂上的發展,更能夠將優異天賦展現到極致。
想想看,台灣有多少的天才,被我們最庸俗不堪的升學主義給扼殺?台灣有多少稀有的教育資源,被氾濫的大學所稀釋?
試想,若升學繼續以一種轉大人的機制,惡行於我們的社會中,只會讓台灣更顯蒼白與貧瘠!
上一篇:閱讀是一輩子的習慣
搜尋張雨生時,見到您的文章。由於我是寶哥的忠實歌迷,對他的作品如數家珍,針對您的這篇文章,他有一首歌剛好跟您相互輝映,這首歌收錄在他退伍後的第一張專輯,我想,他所要表達的正是聯考制度的迷思,轉貼歌詞與您分享。
我就要轉彎
作詞:張雨生 / 作曲:張雨生
根據你們的說法
轉過那個彎就可以看到
我不停地絆倒 止不住的心焦
以為生命在那裡會有成就的驕傲
根據你們的說法
轉過那個彎就可以知道
我收拾起執拗 不再堅持思考
幻想生命在那裡獲得脫俗的清高
但我從來想像不到
那個彎的崎嶇好比在我心中插滿了刀
我一路走一路拔
仍然對行來的足跡做作堅定的宣告
我就要轉彎 我就要看到
卻猛然害怕什麼在那兒向我嫵媚的招搖
我就要轉彎 我就要知道
卻赫然躑躅腳步質疑那是怎麼樣的目標
根據你們的經驗
真正的世界在那個彎道
我搖頭晃腦 實在莫名其妙
可能生命在那裡才有實現的必要
根據你們的推演
文明的社會在那個彎道
我有一點苦惱 我有一點混淆
希望生命在那裡展示血熱的激潮
但我從來意料不到
那個彎的顛躓好比在我耳邊淒厲的呼嘯
我一路走一路遮
仍然對路旁的屍骨默唸和平的晚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