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8 23:09:50京都子
脆香蕉的歉意
脆香蕉的歉意
最近四歲的Isabella迷上孫悟空,沒想到連對水果的喜好都因而改變,香蕉變成她的最愛,於是,我得定期馬上一大串香蕉,以供給她的猴子胃。現在市面上的香蕉多半是青色時就已經採下,避免放在貨架上幾日之後就因為賣相不佳而被消費者排斥,於是,香蕉買回還不能立即現吃,得放個四、五天熟透後才能吃出香蕉的自然香甜,但我那心急又沒啥耐心的美猴王女兒,可是不管這些理由,一嘴饞起來就是要吃上兩根才罷休,這讓每天有點恍神的媽媽得隨時勤加補貨,以免青黃不接的窘迫。
3/29一大早Isabella吵著要吃香蕉,眼看昨天買的一大串仍是青翠,而上星期四買的那串香蕉只剩一根,而且仍是青黃各半,我請小妞耐心地再等等,或許明天就熟透了,誰知我一轉身寫稿,小妞就剝起還硬實的香蕉皮,大口地咬了起來,只是,在嘴裡的那口香蕉才與牙齒那麼輕觸一下,她就把嘴兒張得大大的,連最嘴饞的舌頭都躲進咽喉的深處,彷彿與口腔的每個細胞一樣,都想離那口青澀香蕉遠一點,「媽媽,好難吃喔!」她口齒不清地哀怨說著,眼裡還四處找尋可以吐出來的地方,我一時不滿的情緒上來,拉下臉堅決地對她說:「我已經事先告訴你了,結果你就是不聽,現在還是請你把香蕉吃完,這樣可以提醒你下次要聽媽媽的勸告」,語畢,我立即轉身忙我的文稿,我不願繼續看著她哀怨的表情,因為那太煽動一個母親的薄弱意志了,我害怕自己會未戰而敗,又再次縱容她的為所欲為。
在我背後是10分鐘的沉默無語,但胸前的內心卻是波濤洶湧地掙扎著,「我這樣逼她自食惡果,究竟是一種教育?還是隱身在暴力之下的威權?」那份不確定挑戰著我先前的自以為是,我望著電腦影幕發呆,我想,作為一個母親的確有其責任期引領孩子,尤其是探索生命的奧妙,以及經驗生活的多樣性,但我自認的豐富經驗與見多識廣,難道就可以因為希望她避免犯錯,而剝奪她從錯誤中學習的寶貴機會嗎?在自以為是的決斷之下,我清楚地劃分錯誤與正確行為的界限,並要求她必須聽從我的指示,這樣的論述究竟隱藏了哪些威權與暴力?這個粗糙的邏輯是:「因為我知道正確行為是什麼,而也的確從其中受益,所以我有權力告訴你,若你也想與我同樣享受生活的舒適與無障礙,你就得聽從我,這樣我才會給你應得的獎賞,否則你就要遭受處罰」,試問?這不是一種陷自己的小孩於道德困境的隱性暴力嗎?我的邏輯是:「孩子!你得聽我的,所以你可以得到糖果;如果你不聽從,那你就是壞的,你得接受處罰或者自食惡果!」請問這不是與街上電線桿懸掛的「信我得永生,不信我者下地獄」一樣令人反感嗎?誰有絕對的真知去定奪對或錯?誰有無限上綱的權力去給予獎賞或懲罰?
在自我質疑言語、行為的正當性之後,我釋放掉自己的慣性衝力,我的身體開始變得柔軟,讓自己舒適地轉身回頭看Isabella,在給自己犯錯的自由中,我發現原來剛剛自己將臉背過去,是因為本我的潛在羞愧,我的形體雖然是蠻橫、強勢與專制的,但是最內在的覺知卻是隱隱地低著頭,像是打破碗卻又不敢承認的孩子,我無法直視Isabella誠實明澈的雙眼,於是以轉身不看,來對抗自己本然的底層聲音。
Isabella還是手裡拿著那根香蕉,兩頰臉部肌肉因為酸楚,而只能微微張開,我跟她說抱歉,也拿回了那根香蕉,我節儉地反射性地咬上一口,因為我始終在行動中暗示自己是家裡的垃圾桶,凡是沒人要吃但是棄之又可惜的,通通由我包辦,當我開始咀嚼那一刻,我看見Isabella眼神似乎要制止媽媽的行為,但來不及了,老天!我的反應比Isabella還激烈,我那被嚇壞的舌頭立刻把那節“脆”香蕉給吐了出來,就像人通常大腦最後一個畫面都會停留在慘案發生的前一秒,然後成為療癒期間最大的夢靨,此刻我的大腦裡開始複誦著咬下香蕉那一剎那,「喀嚓」的一聲不可思議,有人吃香蕉會發出咬芭樂的響脆聲音嗎?我很難描繪那種難以下嚥的味道,台語有句「咬舌」來形容吸食鳳梨後的刺痛,但咬下這口脆香蕉可是有種舌間被人用三秒膠瞬間封住的窒息感,我說的不是呼吸窒息,而是所有口腔的味蕾,通通緊縮起來,無法生息。
我算是懲罰了自己,為什麼我要她在犯了“不聽我的規勸”後,就得命令她吃掉這根香蕉,來永遠記得自己曾經犯的錯,更何況這錯的成立與否還有待商榷,這難道不是因襲自我那暴力父親的身教嗎?他時常宣揚自己的成功教育就是,讓孩子再犯錯時得到最嚴厲的懲罰,讓那種痛可以留下一輩子,最好是傷疤永遠存在,那麼孩子就再也不敢犯錯了,雖然我學習而來的暴力不是出現在肢體動作上,但是我的思考邏輯與價值判斷,不正是暴力的曲折延伸與狡猾的變種嗎?就像是H5N1病毒本身,科學家還有致力的對策,但是變種是隱而未現的,突如其來卻極具毀滅性,為什麼我不能讓孩子自己決定在錯誤之中,得到何種意義?也就是完全尊重其嘗試錯誤的自由,卻不以殘酷加害或者自我貶低語憎恨的模式,恫赫他們下次行動的不確定性,其實真正的自由包括願意敞開嘗試,即使面臨錯誤都能勇敢尋求意義。如果是嘗試,就沒有所謂絕對的錯誤,那麼就沒有誰該被嚴懲,因為生命本來就在未知中追尋,以及於已知之中領悟,一個生命的完滿過程就包含了勇敢的嘗試與意義的思索兩者,缺一不可。
我願不願意讓這種毫無嚴懲條例,卻擁有更多遊戲樂趣的嘗試,去深化我生命的自由度?我直視著自己的起心動念,終於,微笑了!
最近四歲的Isabella迷上孫悟空,沒想到連對水果的喜好都因而改變,香蕉變成她的最愛,於是,我得定期馬上一大串香蕉,以供給她的猴子胃。現在市面上的香蕉多半是青色時就已經採下,避免放在貨架上幾日之後就因為賣相不佳而被消費者排斥,於是,香蕉買回還不能立即現吃,得放個四、五天熟透後才能吃出香蕉的自然香甜,但我那心急又沒啥耐心的美猴王女兒,可是不管這些理由,一嘴饞起來就是要吃上兩根才罷休,這讓每天有點恍神的媽媽得隨時勤加補貨,以免青黃不接的窘迫。
3/29一大早Isabella吵著要吃香蕉,眼看昨天買的一大串仍是青翠,而上星期四買的那串香蕉只剩一根,而且仍是青黃各半,我請小妞耐心地再等等,或許明天就熟透了,誰知我一轉身寫稿,小妞就剝起還硬實的香蕉皮,大口地咬了起來,只是,在嘴裡的那口香蕉才與牙齒那麼輕觸一下,她就把嘴兒張得大大的,連最嘴饞的舌頭都躲進咽喉的深處,彷彿與口腔的每個細胞一樣,都想離那口青澀香蕉遠一點,「媽媽,好難吃喔!」她口齒不清地哀怨說著,眼裡還四處找尋可以吐出來的地方,我一時不滿的情緒上來,拉下臉堅決地對她說:「我已經事先告訴你了,結果你就是不聽,現在還是請你把香蕉吃完,這樣可以提醒你下次要聽媽媽的勸告」,語畢,我立即轉身忙我的文稿,我不願繼續看著她哀怨的表情,因為那太煽動一個母親的薄弱意志了,我害怕自己會未戰而敗,又再次縱容她的為所欲為。
在我背後是10分鐘的沉默無語,但胸前的內心卻是波濤洶湧地掙扎著,「我這樣逼她自食惡果,究竟是一種教育?還是隱身在暴力之下的威權?」那份不確定挑戰著我先前的自以為是,我望著電腦影幕發呆,我想,作為一個母親的確有其責任期引領孩子,尤其是探索生命的奧妙,以及經驗生活的多樣性,但我自認的豐富經驗與見多識廣,難道就可以因為希望她避免犯錯,而剝奪她從錯誤中學習的寶貴機會嗎?在自以為是的決斷之下,我清楚地劃分錯誤與正確行為的界限,並要求她必須聽從我的指示,這樣的論述究竟隱藏了哪些威權與暴力?這個粗糙的邏輯是:「因為我知道正確行為是什麼,而也的確從其中受益,所以我有權力告訴你,若你也想與我同樣享受生活的舒適與無障礙,你就得聽從我,這樣我才會給你應得的獎賞,否則你就要遭受處罰」,試問?這不是一種陷自己的小孩於道德困境的隱性暴力嗎?我的邏輯是:「孩子!你得聽我的,所以你可以得到糖果;如果你不聽從,那你就是壞的,你得接受處罰或者自食惡果!」請問這不是與街上電線桿懸掛的「信我得永生,不信我者下地獄」一樣令人反感嗎?誰有絕對的真知去定奪對或錯?誰有無限上綱的權力去給予獎賞或懲罰?
在自我質疑言語、行為的正當性之後,我釋放掉自己的慣性衝力,我的身體開始變得柔軟,讓自己舒適地轉身回頭看Isabella,在給自己犯錯的自由中,我發現原來剛剛自己將臉背過去,是因為本我的潛在羞愧,我的形體雖然是蠻橫、強勢與專制的,但是最內在的覺知卻是隱隱地低著頭,像是打破碗卻又不敢承認的孩子,我無法直視Isabella誠實明澈的雙眼,於是以轉身不看,來對抗自己本然的底層聲音。
Isabella還是手裡拿著那根香蕉,兩頰臉部肌肉因為酸楚,而只能微微張開,我跟她說抱歉,也拿回了那根香蕉,我節儉地反射性地咬上一口,因為我始終在行動中暗示自己是家裡的垃圾桶,凡是沒人要吃但是棄之又可惜的,通通由我包辦,當我開始咀嚼那一刻,我看見Isabella眼神似乎要制止媽媽的行為,但來不及了,老天!我的反應比Isabella還激烈,我那被嚇壞的舌頭立刻把那節“脆”香蕉給吐了出來,就像人通常大腦最後一個畫面都會停留在慘案發生的前一秒,然後成為療癒期間最大的夢靨,此刻我的大腦裡開始複誦著咬下香蕉那一剎那,「喀嚓」的一聲不可思議,有人吃香蕉會發出咬芭樂的響脆聲音嗎?我很難描繪那種難以下嚥的味道,台語有句「咬舌」來形容吸食鳳梨後的刺痛,但咬下這口脆香蕉可是有種舌間被人用三秒膠瞬間封住的窒息感,我說的不是呼吸窒息,而是所有口腔的味蕾,通通緊縮起來,無法生息。
我算是懲罰了自己,為什麼我要她在犯了“不聽我的規勸”後,就得命令她吃掉這根香蕉,來永遠記得自己曾經犯的錯,更何況這錯的成立與否還有待商榷,這難道不是因襲自我那暴力父親的身教嗎?他時常宣揚自己的成功教育就是,讓孩子再犯錯時得到最嚴厲的懲罰,讓那種痛可以留下一輩子,最好是傷疤永遠存在,那麼孩子就再也不敢犯錯了,雖然我學習而來的暴力不是出現在肢體動作上,但是我的思考邏輯與價值判斷,不正是暴力的曲折延伸與狡猾的變種嗎?就像是H5N1病毒本身,科學家還有致力的對策,但是變種是隱而未現的,突如其來卻極具毀滅性,為什麼我不能讓孩子自己決定在錯誤之中,得到何種意義?也就是完全尊重其嘗試錯誤的自由,卻不以殘酷加害或者自我貶低語憎恨的模式,恫赫他們下次行動的不確定性,其實真正的自由包括願意敞開嘗試,即使面臨錯誤都能勇敢尋求意義。如果是嘗試,就沒有所謂絕對的錯誤,那麼就沒有誰該被嚴懲,因為生命本來就在未知中追尋,以及於已知之中領悟,一個生命的完滿過程就包含了勇敢的嘗試與意義的思索兩者,缺一不可。
我願不願意讓這種毫無嚴懲條例,卻擁有更多遊戲樂趣的嘗試,去深化我生命的自由度?我直視著自己的起心動念,終於,微笑了!
上一篇:媽媽是導盲犬
下一篇:哇!電腦裡有我的名字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