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9 11:47:18京都子
小小織布機—談知識的自主性
小小織布機—談知識的自主性
有天Rebecca自學校拿回一個怪東西,就是半張A4大小的厚紙板上,左右兩邊全割出寬約0.5公分整齊的鋸齒狀,然後粗毛線在紙板上,利用鋸齒的凹痕,左右繞成平行的緯線。我是那永遠充滿好奇心的雙子星座媽媽,直覺這又是一個有趣的玩具了。
Rebecca一副老成持重地解釋:「這是小小織布機呀!」緊接著她拿出一根穿過絲線的粗針,開始在以粗毛線繞成的緯線之間,一上一下繞行著,形成一條條的經線,果然不到一會兒,一方布塊就此呈現,她得意地說:「這就是我們穿的布喔!」我大開眼界地連忙拍拍手,她笑得更燦爛了,而手中的針線持續穿梭著,越做越熟捻地開始飛也似地走針,我想到小學課本曾提到的一句成語:「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當時,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梭,而老師也是一句帶過,更遑論我能體會其中隱含歲月匆匆的意涵,指不過我還是慣性囫圇吞棗地背誦下來,八股地在制式的起承轉合格律的作文裡,拾人牙慧又假裝老成地用了幾百遍。眼下女兒這般飛針走步,讓我臨場感受這時光飛逝的震撼,或許,當時我如果也有這片簡易版的織布機,或許自我體驗會更深吧!
對於德國教育主張孩子親自碰觸並體驗新事物的作法,我是非常贊同的,因為知識絕不是二手陳述的資訊,或者樣品屋般地只能隔著玻璃櫃欣賞,因為知識是從我們自身的好奇、疑問、推測與記憶架構出發,再與週遭人、事、物碰撞之後,嘗試合理詮釋的過程與努力,這其中甚至包含主觀的品管篩檢過程,也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力與尊重自我需求,去決定知識的可用性與時效性,我們不必然去全盤接收眼前的知識,甚至可以把它視為沒有效用,或者延遲實用性。
在此,我們可以反思自己,在求學階段我們可曾經質疑過資訊與知識的區別?或甚至對於二手傳播的知識,真正對我們的實用性?即便擺脫聯考之後的成年生活中,我們是否還是在資訊氾濫裡載浮載沉,有時還陷入對訊息暴飲暴食的恐慌中,甚至任由不負責任的意見領袖或者膚淺的媒體,來規範著我們的訊息脾胃?
凡是可以透過網路關鍵字查詢得到的訊息,就不值得我們作反覆背誦,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應該是知識的自主性,一項從本我出發的批判與思考的能力,唯有如此,知識才能為我們所用,有才能彰顯個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我承認德國這般煞費周章又長時間的自我知識探索,是需要相當大的時間與耐心,甚至必須全社會冒著學童基本知識測驗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平均值的風險,但是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擁有原創性,與個體化的人民素質。亞洲的速成教學,固然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在強熱與高壓之中塑造一個博聞通才,但在全體化的標準流程裡,我們卻犧牲了反思的能力與反骨的精神。這個就是我和德國先生經常討論的,德國與台灣教育體制的差異,儘管我是憤恨著如此不尊重個人差異的僵化教學,但先生卻持平、理性地回答:「每一個特殊時、空,自然會發展出不同的教育態度,而相異的教育目的,理所當然也會支持著最佳的教育方法,台灣目前的教育體制,其目標就是在有限的時間、人力、資源,訓練一大批高級專業人員,而不是重視原創的設計人才或思想家,如果台灣人民自己很確定要這樣的結果,那麼目前速成的教育體制,也無可厚非」
只是,當教育的目標只是工具性地一味以服務社會為標竿,那麼知識之中應有的人性與差異尊重,是否就此喪失?台灣父母可曾思考,我們的孩子接受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是成為一位盡責的工蜂?亦或是自我美麗且在花間竄動的花蝴蝶?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ovekyoto/
有天Rebecca自學校拿回一個怪東西,就是半張A4大小的厚紙板上,左右兩邊全割出寬約0.5公分整齊的鋸齒狀,然後粗毛線在紙板上,利用鋸齒的凹痕,左右繞成平行的緯線。我是那永遠充滿好奇心的雙子星座媽媽,直覺這又是一個有趣的玩具了。
Rebecca一副老成持重地解釋:「這是小小織布機呀!」緊接著她拿出一根穿過絲線的粗針,開始在以粗毛線繞成的緯線之間,一上一下繞行著,形成一條條的經線,果然不到一會兒,一方布塊就此呈現,她得意地說:「這就是我們穿的布喔!」我大開眼界地連忙拍拍手,她笑得更燦爛了,而手中的針線持續穿梭著,越做越熟捻地開始飛也似地走針,我想到小學課本曾提到的一句成語:「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當時,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梭,而老師也是一句帶過,更遑論我能體會其中隱含歲月匆匆的意涵,指不過我還是慣性囫圇吞棗地背誦下來,八股地在制式的起承轉合格律的作文裡,拾人牙慧又假裝老成地用了幾百遍。眼下女兒這般飛針走步,讓我臨場感受這時光飛逝的震撼,或許,當時我如果也有這片簡易版的織布機,或許自我體驗會更深吧!
對於德國教育主張孩子親自碰觸並體驗新事物的作法,我是非常贊同的,因為知識絕不是二手陳述的資訊,或者樣品屋般地只能隔著玻璃櫃欣賞,因為知識是從我們自身的好奇、疑問、推測與記憶架構出發,再與週遭人、事、物碰撞之後,嘗試合理詮釋的過程與努力,這其中甚至包含主觀的品管篩檢過程,也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力與尊重自我需求,去決定知識的可用性與時效性,我們不必然去全盤接收眼前的知識,甚至可以把它視為沒有效用,或者延遲實用性。
在此,我們可以反思自己,在求學階段我們可曾經質疑過資訊與知識的區別?或甚至對於二手傳播的知識,真正對我們的實用性?即便擺脫聯考之後的成年生活中,我們是否還是在資訊氾濫裡載浮載沉,有時還陷入對訊息暴飲暴食的恐慌中,甚至任由不負責任的意見領袖或者膚淺的媒體,來規範著我們的訊息脾胃?
凡是可以透過網路關鍵字查詢得到的訊息,就不值得我們作反覆背誦,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應該是知識的自主性,一項從本我出發的批判與思考的能力,唯有如此,知識才能為我們所用,有才能彰顯個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我承認德國這般煞費周章又長時間的自我知識探索,是需要相當大的時間與耐心,甚至必須全社會冒著學童基本知識測驗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平均值的風險,但是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擁有原創性,與個體化的人民素質。亞洲的速成教學,固然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在強熱與高壓之中塑造一個博聞通才,但在全體化的標準流程裡,我們卻犧牲了反思的能力與反骨的精神。這個就是我和德國先生經常討論的,德國與台灣教育體制的差異,儘管我是憤恨著如此不尊重個人差異的僵化教學,但先生卻持平、理性地回答:「每一個特殊時、空,自然會發展出不同的教育態度,而相異的教育目的,理所當然也會支持著最佳的教育方法,台灣目前的教育體制,其目標就是在有限的時間、人力、資源,訓練一大批高級專業人員,而不是重視原創的設計人才或思想家,如果台灣人民自己很確定要這樣的結果,那麼目前速成的教育體制,也無可厚非」
只是,當教育的目標只是工具性地一味以服務社會為標竿,那麼知識之中應有的人性與差異尊重,是否就此喪失?台灣父母可曾思考,我們的孩子接受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是成為一位盡責的工蜂?亦或是自我美麗且在花間竄動的花蝴蝶?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ovekyoto/
上一篇:花兒變火花—六歲女兒的刺繡初體驗
下一篇:誰該吃剩飯剩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