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亭、草蘆和皇宮
●涼亭、草蘆和皇宮
──談詩的規模
小說有長篇、中篇或短篇甚至極短篇;詩因為字數行數的差異,也有不同的呈現,這回且來談談詩的「規模」。
請別誤會,我並不是要著墨在如何定義小詩、短詩或長詩,只是要針對不同規模的詩建構說說自己的看法。
曾經有詩人創作了只有一個字的超短詩,號稱最短的詩?一個字也算詩嗎?也許只是一個字就能有「張力」或能引起對題目諸多的「聯想」?但如果不是因為已訂定了詩題的引導,一個字又如何能成詩呢?那只是把題目也利用為詩的內容的做法,所以實際上我並不認同這種「一字詩」也算是詩的最小規模。
此外中國詩壇曾流行過一種「微型詩」,比我們常說的小詩更短小。少則一句多則幾句。字數都很少。如一閃而現的靈感火花:
【登 頂】/苟世陽
好突兀的山
路站起来
擧起我渴望延伸的目光
後來這股微型詩風也吹到了台灣和海外:例如:
【果 實】/杜十三
果實墜落了滿地
剥開
裡面都是凝固的風雨
【楓 葉】/非馬
從一大片綠裡
現身說法
這──才──是──紅
【蟬】/昨夜微霜
以我的歌聲,纏你久久久久...
從詩的完整性而言,微型詩可算是詩的「最簡型」,也可算是最袖珍的詩體。
大家都知道日本也有俳句,俳句原為俳諧連歌的第一句,承襲自漢詩,到了日本才作為獨立的詩體,為日本江戶時代的詩人松尾芭蕉(1644-1694)所首創。
芭蕉10歲時開始做大將藤堂家嗣子良忠的侍童,隨主人學習寫詩。他將原先俳句的以滑稽搞笑為主,轉化到真切傳神、追求意境美的詩風上去。
如他的名作《古池》:
【古 池】/松尾芭蕉
閑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
松尾芭蕉以輕淡文筆,寓景於情,寫出一縷清寂幽玄的意蘊。日本稱他的俳句風格為“蕉風”,並尊他為「俳聖」。
我認為「俳句」也算是一種微型詩體,只不過它側重的是「意境」而非引申的「詩義」。
不管是微型詩或俳句都可以算詩,因為它們站得「穩」,如果它們算是一張椅子,那麼小詩則是一座涼亭。
《酒館素描》/路寒袖
這些人習慣在晚上
將理想與怨言
倒入酒杯煮沸
濃密的蒸氣中
天堂彷彿浮現
只是有人說在右邊
有人說在左邊
《鹿港九曲巷》/蕭蕭
我回到巷口
喚著你的乳名
彷彿井裡的傳奇以濕淋的記憶
緩緩甦醒
這時
你在哪個窗口
無心無意地摺著
我走後
已經三寸那麼厚的陽光
短詩的建構可以說已經初具建築的完整結構,短詩不必冠冕堂皇,只要主結構初具:柱子,屋簷,和休息觀景的桌椅。讀者就是來到涼亭的「眼睛」,問題只在這涼亭的位置是否座落在奇山勝景之中或能山巔臨崖,能爬得多高?看得多遠?也就決定了這詩的眼界和風景。
如果短詩再進一步「擴建」,也可以進一步成為一幢草廬或小屋。當然這個層次的結構要比較複雜些,不但有柱子和遮陽避雨的屋頂。還要有牆有隔間有佈置和窗子。這時一定有人會問:什麼是「詩的窗子」?這跟前面說的短詩的「視野」又有什麼差別呢?
我想說簡單些就是「不准亂看!」
呵呵,為什麼說不准亂看呢?因為文字的出現雖然會引起更多的思考和指涉,但同時也是思想的引導和限制。
在文思建構上,小詩(涼亭)只是把你帶到某個定點,讀者的眼光「自由度」非常高,可以四面八方隨心去聯想和觀望自己或作者心靈的風景,所以張力非常大;但一二十行以上的短詩則形同以文字設定了許多牆阻,讀者只能隨著文字的引導在空間中暢行,到達詩人想要你看的房間。
這房間也許是個香閨?也許是個書房?也可能是個屠場?如果房間中還設有門或窗子?讀者則可以再進入另一個不同的視界,體會不同的堂奧和景象。我隨意在新聞台的詩貼文中抄錄了一首:
http://blog.pchome.com.tw/980528/post/1321312415
《美麗是下載死亡的眼睛》/漂
星子們暈開眼眶,沿著夢生長
幾個城市編織神話
南方,雛菊的祭典熟透死亡
只有白蛾子的臉知道
打著草稿的詩還在,燃燒
窗前紫藤攀爬的那一方,小花兒叮咚
誰在天涯?
前世你愛的那個姑娘,穿起
質感良好的舊衣裳,裙襬的風搖曳
水草擺渡天青色水塘
一隻貓迂迴一曲小調,午後纏繞
蔦蘿溫柔髮香,不經意時刻
踮著腳尖溜去遠方
遠方麥穗尖端,美麗是下載死亡的眼睛。
(你怔忪地走過陸橋)
在不知名的遠方,你愛的那個姑娘
穿著很潮高跟鞋啄木鳥
來來回回敲著紅磚道,敲碎情歌
叫空氣的寂寞唱破了嗓
你愛的姑娘,將虛無的你湧入懷抱
狂歡,整晚淚光
翻過往事一道牆,忘了帶傘
的味覺,麻木灰色街道
城市浸泡日常的失望
站在傷寒背景下,愛的燈火
一盞接著一盞
死亡…
(你怔忪地走過陸橋)
按:怔「忪」應為怔「忡」之誤
一般的現代詩寫的多半是小屋乃至華廈的規模,像這首詩寫著在城市中緬懷著過去的情殤,作者寫的雖是城市行人的眼界,但文字一路帶領著讀者到各個不同的空間和景象,用各色各樣的具象來指涉不同的意徵,在都市和鄉野不斷衝突且融合的景致中,由整體的組合而完整表達了情感的傷逝。
閱讀此詩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快要逸散的詩思老是被文字抓回來,且被作者強迫引領著?
筆者前幾天寫了一首敍事詩:【車禍現場和之後發生的事】http://mypaper.pchome.com.tw/lovefactor/post/1321400402
也是這樣規模的詩,只是筆者用的是更淺顯白話的表達方式,更清楚的「隔間」。
詩的規模,最嚇人的莫過於長城或皇宮了!
台灣詩壇上曾有人耗費鉅資,傾個人之力寫了一部「理想世界」,整部詩集秤秤重達數公斤,比辭海還重!裡面放了上萬首「組詩」,從三皇五帝一貫到近代民國,簡直是在寫整個華夏的歷史。但字句多是分行的陳述句,依循歷史去寫成了「類詩體」,而且又分章節,真是浩大的工程呀!
不過其內容如文言化的散文句,詩質和張力都不夠,如此鉅著是否能算詩?可能見仁見智。但這樣宏偉的結構體,可能算是皇宮級的建築,姑不論其文學價值如何,創作者的阿Q精神也真令人為之折服了。
早期遷台的詩壇前輩曾仿效國外知名詩人如莎翁和艾略特,流行過組詩、長詩、史詩體和詩劇,各大報亦曾舉辦過新詩大獎,都是以長城般數千行的詩結構為能事。
這類的詩不是如大江大河滔滔奔流,就如紫禁城皇宮般結構嚴明,井然有序層層疊疊。不是一般詩寫手所敢輕易嚐試的。
試想,要蓋一零一大樓或堆成一座金字塔,沒有三兩三豈能上梁山?如果其中一兩塊石頭沒砌好或放妥,豈不全軍覆沒?如果寫詩寫到了這種規模和企圖,已經不是為了抒懷或享受詩的樂趣,而是希望在文學史上留下腳印痕跡,為了成為詩一大家或中流砥柱而創作了。
傾數月或數年甚至一生之力去完成一首/組如長城般的詩?這麼神聖偉大的文學壯舉,豈是筆者這玩詩小手所能說三道四?至於那嚇人的規模和結構…既然自己沒這能耐,行文至此,我就在這裡打住罷。
─本文刊於海星詩刊第2期─
上一篇:逗點、句號、連接詞和贅語的省略
下一篇:強作解人和對號入座
Dear路痕:
我來旁聽的......
妳的意思是我"當"不了妳,而且妳也不用交作業嗎?
呵呵 2010-09-17 10:24:18
國中國文課就有獨到這首
羅門的
天地線是宇宙最後的一根弦
還蠻好玩的:P
就是那一根了 2010-09-18 1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