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0 15:52:04貸款NO.1
銀行業務多元化
自一九九○年代初期,台灣開放設立民營銀行起,幾乎每隔幾年便會碰上一次產業經營危機,如九五年房地產景氣走弱、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二○○○年企業壞帳劇增、○三年雙卡呆帳浮現等;這十多年來,銀行業似乎都沒過過好日子。
銀行經營陷入困境,便有人提出所謂「over-banking」的論點,認為銀行數量太多,造成過度競爭,最後淪為價格戰,無暇顧及客戶品質,也沒有能力培養獨特的競爭力。
銀行是否過多見仁見智,但就總人口與銀行分行家數的比率來看,台灣的銀行並不算多。市場亦有人提出不同觀點,認為不是銀行家數太多,而是銀行可承作的業務種類太少,造成絕大多數的銀行都在搶同一群客戶,便很容易陷入價格戰的泥淖,也使得投入大筆經費、積極研發新金融商品或服務的業者成了傻瓜。
除了產業內部的競爭與經營瓶頸外,自九五年至二○○○年,台灣科技公司快速成長,這些最有成長潛力的產業,多向資本市場籌募資金,極少向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借貸。銀行空有存款,卻缺少優質客戶放款,為消化浮濫頭寸,便不得不降低放款審核標準,又為日後的呆帳埋下伏筆。
自○三年下半年以來,銀行營運日漸好轉,不過同樣的現象依然存在;銀行業在過去三年新增加的放款中,房地產貸款業務便占了四成,有過度集中的趨勢。正如過去幾次的金融問題,總會有新銀行吃虧,因為他們的客戶基礎有限,為了衝業績,只能將風險暫拋腦後,跟同業搶同樣的業務。反觀老銀行,有長期往來的老客戶,推動新種業務也不甚積極,反而逃過巨額壞帳的陷阱。
若以提存呆帳準備前的數據來看,多數銀行其實是賺錢的。銀行承作放款業務和一般人從事理財活動一樣,利潤與風險相伴而來;要衝高報酬的業務,風險自然也跟著提高。
美國的銀行家數也不少,但美國的存放利差較高,約二.五至三%,扣掉一%的成本,再以十倍槓桿計算,就有一五%以上的利潤,對中小型銀行而言,報酬已相當不錯。台灣的利差小,約一.七至二%,經營雖較辛苦,但淨值報酬率也可達八%左右。只要有獲利,銀行家數就不嫌多。
台灣的經濟活動仍然很強,不過企業多透過股市籌資,讓銀行放款集中在房地產業務。業務集中,風險自然也集中。政府必須加強更多元化的經濟活動,讓銀行的資金有處可去,才不會形成通膨因子,或持續流向海外。
政府要求金控合併,要提出合併方針;新設金控的標準為何?也應及早訂定,讓有資格的人都可以申請。
明確的政策方向,業務的適度開放,建立市場的秩序,提高違法的成本,同時安排好退場機制,讓大小銀行尋找各自的利基,如此一來,銀行over與否並不重要,更不必限制金融機構的家數。
銀行經營陷入困境,便有人提出所謂「over-banking」的論點,認為銀行數量太多,造成過度競爭,最後淪為價格戰,無暇顧及客戶品質,也沒有能力培養獨特的競爭力。
銀行是否過多見仁見智,但就總人口與銀行分行家數的比率來看,台灣的銀行並不算多。市場亦有人提出不同觀點,認為不是銀行家數太多,而是銀行可承作的業務種類太少,造成絕大多數的銀行都在搶同一群客戶,便很容易陷入價格戰的泥淖,也使得投入大筆經費、積極研發新金融商品或服務的業者成了傻瓜。
除了產業內部的競爭與經營瓶頸外,自九五年至二○○○年,台灣科技公司快速成長,這些最有成長潛力的產業,多向資本市場籌募資金,極少向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借貸。銀行空有存款,卻缺少優質客戶放款,為消化浮濫頭寸,便不得不降低放款審核標準,又為日後的呆帳埋下伏筆。
自○三年下半年以來,銀行營運日漸好轉,不過同樣的現象依然存在;銀行業在過去三年新增加的放款中,房地產貸款業務便占了四成,有過度集中的趨勢。正如過去幾次的金融問題,總會有新銀行吃虧,因為他們的客戶基礎有限,為了衝業績,只能將風險暫拋腦後,跟同業搶同樣的業務。反觀老銀行,有長期往來的老客戶,推動新種業務也不甚積極,反而逃過巨額壞帳的陷阱。
若以提存呆帳準備前的數據來看,多數銀行其實是賺錢的。銀行承作放款業務和一般人從事理財活動一樣,利潤與風險相伴而來;要衝高報酬的業務,風險自然也跟著提高。
美國的銀行家數也不少,但美國的存放利差較高,約二.五至三%,扣掉一%的成本,再以十倍槓桿計算,就有一五%以上的利潤,對中小型銀行而言,報酬已相當不錯。台灣的利差小,約一.七至二%,經營雖較辛苦,但淨值報酬率也可達八%左右。只要有獲利,銀行家數就不嫌多。
台灣的經濟活動仍然很強,不過企業多透過股市籌資,讓銀行放款集中在房地產業務。業務集中,風險自然也集中。政府必須加強更多元化的經濟活動,讓銀行的資金有處可去,才不會形成通膨因子,或持續流向海外。
政府要求金控合併,要提出合併方針;新設金控的標準為何?也應及早訂定,讓有資格的人都可以申請。
明確的政策方向,業務的適度開放,建立市場的秩序,提高違法的成本,同時安排好退場機制,讓大小銀行尋找各自的利基,如此一來,銀行over與否並不重要,更不必限制金融機構的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