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宗崑崙派門弟子『登堂弟子』與『入室弟子』之說明

仙宗崑崙派門弟子『登堂弟子』與『入室弟子』之說明

  學者向道拜師入門後、仙宗崑崙派弟子早已分為『登堂弟子』與『入室弟子』,此二項名份與受教法理定位不同,今在此稍作說明:

  一、『登堂弟子』:
  『登堂弟子』中又有分出『信徒弟子』,此名目不同之謂,學者拜師入門前、皆有各自想法,於入門後,心態因旁人與環境因素、即可能有所改變,自然頃向隨境遇而不同,也許是時間因素,也許人文外在因素,都會影響參修之心意。

  『信徒弟子』入門拜師、為的想拜見三位祖師及師父金尊而列入仙宗門下,凡有拜斗科儀法會,皆會盡力踴躍參加,求得只是保庇闔家平安、身體健康、發財賺大錢(信仰),自稱是仙宗弟子,無心在修煉尋求,凡是修煉認知,也許有所得,會對他人滔滔不絕的講解修道觀念,有自覺得三祖與師尊護佑在側,在道門中,有時以護法自居,時有是非對錯難辨所執,時有樂善好施、慷慨捐輸,於行為中、自然有所偏執,對新進門人、時時鼓勵,但、自己又都做不到,心中想修,又是舉棋不定,得知何處講課,只是捧個場、沾個光、攀個緣,然後、都說自己有在修,都是很高興快樂認真的自稱過著「修道」日子。

  此入門『登堂弟子』者,為景仰師父修道情操(修道)、仰慕師父道修理論(祕笈),羨慕仙宗道統之思想(成仙),藉由各地團體社務活動或是資深門人私下開班授課,教學種種皆是以師父道修著書立說為依據,學者入門隨著社團活動與不同師資修習幾年不等,三年五載一再不斷重複課程,或以各地團體各自編訂氣功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實修班等,以此一連串氣功班之循環課程為用、謂此論修氣功之法理、無法由基礎至專修深入,此與各地社團辦理教學活動之修煉行為持續數十年,但無任何扣環、能將接續道修之理,此名為依「修習師尊所傳」之說法,功法文字雖是延用師父語詞敘述,內涵之架構或論有深入之處,實與仙宗傳修內容完全偏離、亦無關連。

  二、『入室弟子』:
  本道苑依『登堂弟子』習有多年者或拜師新進門人,能有對修之理得取正確認識之認知,嚴格考核行為與態度、審核思惟觀念導向後,經師尊家屬觀察,引介至本道苑主事面試洽談,經祖師暨師父恩准同意擲筊、賜予度牒,併上呈度牒及敬師禮金後,係『仙宗崑崙派入室弟子』身份,由仙宗崑崙派道脈傳人親授仙宗崑崙派道修、拳術、運動之相關真正心法,串聯師父所傳一切功法為用,旨在永續長生金仙大道之得。

  吾以各種運動、拳術項目,作親身示範教授『入室弟子』,講解修煉道功法理套入種種動功,能持續三年、五年、十年、廿年、卅年……不等,是為基礎功法一直不斷延伸,但內中套入心法、包含各人理解程度不同而教授,謂行「有教無類」、實是因人「悟解程度」而異,其內裡說法隨即導向能明之延用,此教學之理、千變萬化,不懂如何揣摩文意之人,現場即時反問,教授理論可一再以各人認知不同、變換以另一種說詞講解敘明清楚,絕非一般取捧師尊書冊唸述內文而教,說是無違師道之向,實是自己全然不曉師父所著內文真意為何。

  所以『登堂弟子』與『入室弟子』受教差異之不同,在於修之過程與未來目地意義截然不同,再者、教授而習知面對是為一人傳授承擔而至,或以眾人集體分工教學而為,此『一人教傳』之能,將受教者分門別類,逐以按部就班傳授初級而至專修道理運用,而集體『分工教學』者,是將師資自行分門別類教授,編排初級至專修法理,各自解說不同的去面對學者,於學者將來疑問與疑慮之處,無專人得有解答,再說各個師資對他人所教授之內容、無法取得專門一致統合,更是在問答提問中,無法有完整與正確答覆,致使修學者身心錯亂無比。

  此『一人教傳』與『分工教學』之最大差別,乃是『一人教傳』者,須有完整受教經歷,廣搜師尊過去歷經之經驗細分其中所有傳修之時間分判,再詳細比較眾人所解與比對師尊所授之傳內中真假,再以自己由年幼而至年長修煉過程之構成,釐清心理與生理細微變化之解析,面對『入室弟子』、解說所有修煉構成之過程,如何精確控制之運用能力,而此間、受師尊暗中檢驗得修要點與之參酌,皆在觀察師尊教理結構敘述中而得於腦幕反映牽動細小變化,而曉其結論反覆續展延伸,此中受教之機遇,至少卅年以上,至十餘年前、師尊才命余授以教學『入室弟子』資格認證之一。
  其二、師尊映以腦中影像內幕授以長生十二式名稱之訂定,此動作之作動,由人身生理結構取與動物及萬物動態行為現象、牽動人身而得,又在心理變化配合生理結構作用、取其關竅與神經細胞合動天地之應用,才有長生健體之能,方可稱為「長生十二式」,此謂涵蓋桃李接木與玄氣功,實是真正仙宗崑崙派「長生十四式」運動之用。

  其三者、又是受師尊家屬指點「道功拳」一百零八式架勢動作之正確,多次取拳式每一動作之作動一一糾正,更是調整運拳盤架期間,如何掌控神韻、眼界、精神、態勢、面向、姿勢、步伐等等,業經師父家屬至今一再指點,方敢自謂之授。

  而眾人集體『分工教學』者,雖是依師傳而修多年不等,再以每人師資取其認知範圍作分工教學之依據,平心而論,不能得其個人細微心路歷程,更是不知如何理解個人因環境變化的自我分析或是心理因素的自我解析之報告敘明,雖是有多年修習之時間,又是各人眾說紛紜,無一可以取其正確指標,但在道修未來之取向,卻與師尊所傳完全背道,眾師資再以社會傳說氣功論理與氣功運動說解及自行加入某些拳勢混雜於師授之學理內,一再持續為之、更是自亂陣腳、自斷根基。

簡單說:
   「『入室弟子』承師源流,受教一人,理取通透,得修永遠。
    『登堂弟子』團體活動,眾人傳一,雜亂無解,難有專責。」



108年1月2日
姜祖雅 於仙宗崑崙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