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1 00:38:17雪子

農市集教我的事

最近幾個月來去過嘉大農市集和斗六三小市集,它給我不一樣的體驗、學到了一些事情,我簡單地做一下筆記。

在嘉大農市集有一個攤子賣的玉米特別好吃,我第一次跟她們買玉米時,老闆娘對我說:最近常下雨,玉米地味道不是很好。我買回來吃一吃,還是覺得她們的玉米是我來台灣八年以來吃到最好吃的。後來跟她買了幾次後,我也可以知道天氣好的時候採收的玉米跟天氣不好的時候採收的玉米真的很不一樣。我通常把玉米買回來之後當天下午把它用電鍋蒸一蒸,然後用手剝開,狀況好的玉米很容易剝開,不好的玉米則不容易。

還有,老實說,我一直對台灣的南瓜沒有什麼好感,總覺得不夠甜,水分過多,用它做日本菜或麵包都做得不太好吃,只有親戚送我們跟平常看得到的不一樣的南瓜(又圓又大),做得很成功。所以去農市集也都沒有買過南瓜,但是好久沒有吃南瓜,瓦力又愛吃南瓜,我就碰碰運氣的心態買了一個南瓜回家。結果她們種的南瓜非常好吃,應該是來台灣後第一次吃那麼好吃的南瓜,而且切南瓜時,完全不需要先用微波爐加熱一下,可以切得很順利、漂亮。用那個南瓜做菜,真的是一種享受。我做了南瓜培根鴻喜菇飯、炒南瓜+青椒以及南瓜+四季豆味噌湯,都受家人的歡迎。

我心裡想:喔,天啊,她們是種菜天才吧!為什麼每一種蔬菜可以種得這麼好吃,她們種的蔬菜讓我感受到她們對自己農作物的愛。

我也會在其他攤子買洋蔥,也有在固定的攤子買番薯,也會買瓜類,她們賣的蔬菜也是,用刀子切起來就不一樣了,好的蔬菜不只讓我們用餐時更開心,還有讓我們在做菜的過程中感到愉悅。這是我在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事情。我沒有想到一個南瓜、一個洋蔥會讓我這麼感動,做菜也會讓我感到愉悅。

除了在做菜的過程中讓我感到愉悅之外,還有一個我覺得重要的是「味覺的變化」。我們開始經常在家裡用餐後,味覺變得敏感,在外頭吃到不對勁的東西,馬上就有一種反應:口渴。本來以為或許自己想太多了,結果安部司的書也提到,在家裡自己煮飯、盡量不要依賴加工食品後,味覺會有變化,效果很快就出來了(我記得書中寫兩個禮拜,不過現在翻書找不到那一頁,我很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雖然這本書封面設計和書名看起來很恐怖,但作者很細心,讀後感極佳。)。才確認我們的感覺不是我們想太多,是改用農市集的蔬菜和舒服聯盟一籃菜的結果。

有些人嫌有機蔬菜太貴,可是貴也不會像買LV包包、或在高級餐廳吃大餐啊,安部司在書中提到,外食的材料費只佔價格的2-3成而已,既然如此,與其在外面吃花很多錢吃不曉得用什麼材料的大餐,不如用那些錢去買農友用心種植的蔬菜、肉,把它帶回家自己煮一煮,跟家人用餐。這樣也可以有機會跟小孩一起學習,怎麼請教農友挑選好蔬菜,怎麼處理比較好吃,把蔬菜帶回家,也可以讓小孩看到大人做菜的過程,小孩長大一點也可以邀請他們「共煮」,也可以享受「共食」。

如果我們買好食材讓做菜的人開心、用餐的人開心,又可以學到很多事情、又可以感謝農友、珍惜每一個蔬菜,我倒覺得不貴,不要買太多、不要浪費就好了。


另外,我從小目睹母親做菜或其他家事很不耐煩、不開心的樣子長大,所以我一直渴望長大後一定要成功脫離廚房,我要從家事勞動受解放,要賺多一點錢叫別人做家事!沒有想到,來到很多家事都給外包的台灣社會,接觸了女性主義,又生育小孩之後發現,無償勞動(顧小孩、自己做菜等)的重要性。

我現在甚至懷疑,鼓勵女生出走家庭、離開廚房,背後是不是有大企業的策略?女性要離開廚房,食品加工業、外食產業才有更大的商機啊,女生走出家庭,投入勞動市場,對企業也有利,企業更容易雇用便宜的勞工。這樣是不是我們不得不吃不怎麼安全的食物、又被當作廉價的勞工?這不是二度剝削嗎?這應該不是女性主義者追求的生活吧!(關於女性的「解放」,安部司也在書中提到,對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可以好好討論的機會,讀到他書中的那段落,知道有人也有類似的疑問,我很高興。)

我們是不是一直被企業和政府的宣傳欺騙?稍微想一想就知道,生意人給陌生人吃的東西,只要人家吃不會馬上出問題就好了,幹嘛不顧成本做最好的給陌生人吃?最重要的當然不是人家的健康,是業績。如果像311之前的日本社會那樣,和平、安全的社會生活,或許盲目相信企業的宣傳也活得好好的,但是,很可惜,現在不是如此。

我一點都不是美食家,對美食情報一點興趣都沒有,沒有想到有一天在新聞台主要討論的議題都是跟食物有關的!




上一篇:關心公共議題

下一篇:如何談才好?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Aidaiwan 2013-07-31 09:33:38

有心接觸食材的人,會知道什麼是好菜!

故鄉的阿嬤自己也種菜,但有些菜她自己種卻還花錢買時,我明白她知道那是用心種植的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