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文<保護孩子,家長扮偵探 >
前陣子一則新聞,幼稚園園長虐童,綑綁孩子並塞入狹小空間處罰,孩子退縮拒絕上學;還有一保母用腳替孩子洗澡,如此惡劣離譜的教師、保母時有所聞。透過觀察藉以了解孩子,是現代父母必備的功課。
<平常多觀察>孩子說不清 家長多看清
年紀小的孩子難以理解複雜情況,表達也不清楚,父母最是頭痛。爸媽可以循著孩子的行為,經由觀察,找出蛛絲馬跡,歸納了解孩子離開父母後的生活情形。
平常要和孩子多說話:
透過語言及肢體動作比手畫腳,可以了解爸媽不在時的情形,和孩子「溝通」不在身邊的事情,例如和孩子一起唱學校的兒歌,讓孩子教爸爸媽媽,親子一起邊唱邊跳。拿碗及湯匙,讓小朋友教爸爸媽媽,在校時老師如何教孩子吃飯及使用餐具。
觀察孩子看到老師及保母的反應:
可以到幼兒園看看孩子,假如老師要抱孩子,孩子閃躲;或是接孩子回家時,孩子總是迫不及待的要走,從來不會要求「再玩一下」,賴床、不喜歡上學是警訊。假如孩子看到老師及保母會趨向前主動要抱,父母該要高興,可千萬別吃醋。
孩子行為模式是固定的:
假如保母常帶孩子到百貨公司的玩具部玩,當父母也帶孩子到同樣的地方時,父母緩一緩,讓孩子主動「帶父母玩」,便能找出保母和孩子在此環境下的互動及行為模式。同理類推,父母可以了解孩子在很多場合的行為模式。
透過遊戲及角色扮演深入觀察:
兩歲半的女孩在娃娃家玩娃娃,她搖晃著娃娃說:「不乖!打屁股,趕快吃藥!」然後打娃娃猛灌藥。接著她扯掉了衣服說:「趕快睡覺,不乖就打。」接著一陣打娃娃。詢問大女孩兩歲的姐姐,原來小女孩每天睡覺都會被媽媽罵,有時也被打,吃藥時也發生同樣的情況。這個實例告訴我們,父母可以透過角色扮演,演在保母家、在幼稚園,也可以玩家家酒的方式,了解孩子離開父母後的生活。
<狀況發生時>別急別氣 孩子情緒最重要
當發現孩子有了狀況時,家長又該怎麼處理呢?
先平靜情緒:
孩子年幼,父母也是年輕,遇到孩子被不平的對待,常會抓狂、難以平復,有時夫妻甚至會相互指責,這樣對事情的處理毫無助益,甚至對孩子造成更大的恐慌及傷害。平靜的討論,商量對策及後續對孩子的撫平,才是幫助孩子走出陰影的最好方式。
抱抱孩子:
耐心的和孩子說話,了解事情的情況,接納他的情緒,讓他哭、讓他生氣,然後抱抱孩子,溫柔的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很害怕(很痛、很生氣、很想找媽媽),媽媽抱……」肢體及語氣的安撫可以讓孩子漸漸平復傷心及委屈。
將孩子帶離陰影的狀態:
成人世界的處理歸成人的,一旦發現孩子被惡劣的對待時,盡速讓孩子離開。
該如何面對處理是要仔細評估的,特別是對於孩子的部分,千萬不可衝動造成不良的後果。
<回溯的重要>以心補之 孩子不委屈
有時父母沒察覺孩子有異狀,只覺得孩子脾氣壞、易怒、愛哭、黏人、不愛上學……。孩子長大了才發現孩子曾受委屈,這時候要認同及接納孩子,讓他表達憤怒及傷心,父母抱抱孩子堅定的說:「不是你的錯」 「我疏忽了」,心之不足,唯有以心補之乃能奏效。
人性有許多光明面,不可否認也有陰暗面,及有負面人格的人,縱使我們在專業師資養成訓練當中,不斷地要求絕不可動手打孩子,更不要說是虐童了,但是仍舊會發生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情況。
就連我自己的兩個孩子在幼稚園、小學甚至初中都有發生不良經驗的情形。我會先平靜自己,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仔細評估對策。我想:只要不是對孩子造成生命安全、身體上的危害,在我可忍受的範圍之內,我會當成是孩子的「困境」,讓孩子多一些磨練。假若我給他們太多的保護,孩子成了「草莓族」,在未來的人生會有更多的挑戰橫阻於前。
如今孩子長大了,我的想法是對的。
(內文載至自由時報)
大推!^^
^_________^ 2011-08-10 11: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