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7 15:30:20敏公主

分享好文《童言童語,真假細分辨 》


圖/王孟婷

到底是說謊還是真有其事,孩子常隨自己的心情,說他想說的,這時家長就要發揮CSI的精神,好好弄個清楚……

〈先同理心〉陪著演戲 再找出真相

女兒目前就讀幼稚園中班,從融入團體的適應期,過了新鮮感的賞味期,到後來在團體規範與在家自由自在的調適下,開始出現了真真假假的情報遊戲戰。

「媽媽,我不想上學,因為同學會欺負我。」

其實從她描述的情形判斷,80%是同儕間的嘻鬧,但為表明我與她同一陣線,還是煞有其事的問清楚被欺負的情形,再教其要「告訴老師並請老師幫忙」。

第二天,她仍告訴我「同學還是會欺負她」。為了證明她是我心中的寶貝,我必須演一場戲,我用很慎重的語氣告訴她:「明天帶妳去上學時,指給我看是哪個同學欺負你,讓我好好修理他,竟然敢欺負我的寶貝!」

「可是他都很晚才來學校ㄟ。」(已經有點心虛的口吻了)

「沒關係,那放學去接妳的時候再找他。」

「可是他很早就回家了,遇不到。」(開始找理由了)

第三天,換我直接問她:「同學還會欺負妳嗎?」

「不會了。」

這是上學期的終結版。

文/顧妹(基隆市)

〈老媽變偵探〉孩子耍心機理性處理

我有兩個兒子,兩個孩子的個性完全不同,老大憨厚,老二略有小聰明。

兩個孩子都上小學後,就把他們送去學作文,老大乖乖的去學,老二有點不太想學,他知道反抗無效,只好無可奈何的去上課,但每次下課回來,都有一大堆批評老師的話,我知道他又在找不去上作文的理由。

有一次上完作文課回到家時,他紅著眼眶,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低著頭一直看著他的手,我問他怎麼了,他才說:「老師用紅筆戳我,好痛!」我一看他的手,果真是有一個簽字筆痕跡的小紅點,但是這個小紅點沒有凹陷痕跡,我只是摸摸他的頭,心裡存著疑問。

事後,我去了解實際情況:原來是他上課時不專心,老師叫他坐特別座以便就近照顧,為了提醒他趕快寫功課,手上剛好拿著紅簽字筆,順手在他的手上點了一下,並不是戳一下。了解實情後,又跟老師做了適度的溝通,才化解了一場誤會。

對孩子要深入了解,理性處理事情,才不會被孩子的話所騙。

文/王淑珍(高雄市)

〈猜出孩子心〉用點心 學習更開心

一天下班回家,看女兒嘟著一張嘴跑來說:「我不想去學英文了啦!」接著就大聲哭著。

我把女兒抱到腿上坐著,輕聲地問:「可以告訴媽咪,為什麼不想學英文嗎?」她說:「英文太難了,我都不會。」我笑笑說:「就是不會才要學啊!媽咪相信妳那麼棒一定可以學得很好。」女兒一邊哭一邊說:「反正我就是不想去學了啦!」我心想前幾天都很開心去上課,怎麼突然就吵著不想上了呢?

於是繼續問:「那妳可以跟媽咪說,今天教什麼嗎?哪裡不會的媽咪教妳啊!」女兒嘟著嘴說:「教B的字母,還要找B的貼紙貼在課本上,可是只有我沒有貼紙。」說著又哭了。

原來問題不是在英文很難,而是在於她的課本沒有貼紙(因為是用哥哥的舊課本)。了解她愛面子的個性,我立刻牽著她的手說:「走,沒有貼紙沒關係!我們自己畫貼紙。」於是哥哥也很有興趣地跟到書房,幫忙剪跟課本貼紙一樣大的紙,再跟妹妹一起畫出「球 ball」、「蜜蜂bee」、「男孩boy」並塗上漂亮的顏色,再小心的貼在課本上。女兒開心地笑著說:「媽咪!沒有貼紙也沒關係,我可以自己畫!」

隔天,送她去上英文課時,我刻意當女兒的面拿出課本跟老師說:「老師你看,小鈺自己畫貼紙耶!」老師當然知道我的用意,也以誇張的語氣說:「好棒!從來沒有小朋友那麼厲害耶!等一下上課時一定要跟大家分享喔!」之後再也沒聽女兒說不學英文了。

文/葳妮媽咪(高雄市)

〈專家建議〉 4步驟 分辨虛實

孩子的童言童語,有時讓家長真假難辨,往往造成園所和家長的誤會,身為家長該如何分辨虛實?下列步驟提供參考:

1.平時多與園方教師溝通聯絡:

家長與教師溝通可採取到園所接送、電訪聯絡、聯絡簿溝通、親師座談等,不論何種溝通模式,孩子學習成長是家長的責任與義務,家長都應了解孩子在園狀況。

2.冷靜理智看待孩子描述事件:

通常人在情緒當下,容易做出錯誤抉擇,而造成誤會。孩子陳述園所發生任何事件,建議家長先冷靜理智聽孩子將話說完畢,再做思考詢問事件過程,不要衝動處理。

3.觀察孩子當下說話言行舉止:

當孩子陳述事件發生來龍去脈,建議家長放下身邊事物,觀察孩子臉上表情、肢體動作、情緒反應及身體狀況,從孩子表現末端枝節可大略推敲他的真實身心感受。一般莫約3~6歲學齡前幼兒,即使無法正確分辨真假,可從言行舉止透露蛛絲馬跡,家長循著「絲」找到部分答案。

4.分析思考孩子話中前因後果:

學齡前幼兒在皮亞傑理論提出想像思考或跨情境思維,往往孩子話中前因後果可能不符邏輯,孩子曾在電視影片或他人描述的相關事件,孩子卻將園所發生事件做連結,甚至將虛幻類化到生活,以致於誤解而說出非事實事件,建議家長先聽孩子說話,再將前後內容分析思考,做為分辨孩子話語虛實參考。

文/林惠玲(苗栗縣)

(作者為特教教師)

(內文載至自由時報)

皮厚 2011-09-23 16:41:12

很好的一篇文章
真需要與大家分享
成長幼童年都能多用點心
做父母的在高中青少年時期就可大大減少再教育
與遭叛逆青澀期間溝通的阻力
可見愛的教育是可行
同時新鮮父母的陪同成長知識教育亦須積極加強哦~

"好讚"

加油.辛苦囉~

版主回應
說得很好
愛的教育是不嫌麻煩的教導,
新鮮把拔馬麻們和孩子共同成長而努力,
需要學習的東西更多了

皮厚也辛苦了^_________^
2011-09-27 17:49:30
Justy 2011-05-18 04:18:21

學起來!

版主回應
感謝妳來看這篇好文喔
祝你和可愛的芋圓天天都快樂~
^_____________^
2011-08-10 12:51:44
闊瀨老叟 2011-05-17 19:15:29

感謝分享好文

版主回應
祝妳天天幸福喔!
看到部落格上好美的蓮花相片
暑氣全消^_____________^
2011-08-10 1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