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2 18:25:21敏公主
※不對分數推波助瀾‧PART II※
<教育意義所在>孩子都想求好 分數不是標籤
有一回,我和朋友們說起這些見聞時,一位仍屬獨身貴族的朋友就問我,如果已經不去評比了,為什麼孩子們還是會在乎成績呢?
在我為人父母之後,似乎對於每個孩子的心性與人的基本心理,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我知道每個人都渴望被愛、被重視。沒有人是不在意評比的,沒有人真的不在意成績、不在乎自身的評價、考評。相互較勁、對比,似乎是人性的一環,就像是同一家庭裡的兩個孩子,還是會在意父母是不是比較偏愛誰。
人的感性與理性,總在這種拉扯之中或強或弱的消長起伏著。每個孩子都希望能有好表現、討人喜愛;但卻又因為個性、才能不同,在每一個階段的學習自然不相同。
這樣說吧,哪個孩子不想求好?許多最後自暴自棄的孩子,其實是因為學校、家庭、社會、性格等因素所造成。不管是北歐人,還是亞洲人,人性都是相同的。
問題在於,一個社會怎麼去看那張薄紙一片的成績單?家長會怎麼說?學校、老師,甚至於街頭巷尾的鄰居們怎麼看?還有,整個社會國家與政府教育單位會不會一起去推波助瀾?國家與為政者的首要責任,是給大家希望,而教育不是只有給菁英和所謂「優秀的人」希望吧?而是必須要讓不同的孩子都有一線曙光與希望。不論成績單上的分數高低,教育不能成為人性相互比較的催化劑,不能成為分類、貼標籤的審判官。
當整個教育體制不去計較那種過早讓學生產生比較心態的分數,或是進一步去激化以分數做為互相競爭的心態,而是長期鼓勵大家一起以跑馬拉松式的方式永續學習,讓老師和學生都能夠較平和的以自我成長為學習宗旨,那就是從制度面上形成了公平、實在的教育環境,而不是制度反而成為扭曲人心的可怕淵藪。
(本文轉貼自”自由時報”文章)
有一回,我和朋友們說起這些見聞時,一位仍屬獨身貴族的朋友就問我,如果已經不去評比了,為什麼孩子們還是會在乎成績呢?
在我為人父母之後,似乎對於每個孩子的心性與人的基本心理,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我知道每個人都渴望被愛、被重視。沒有人是不在意評比的,沒有人真的不在意成績、不在乎自身的評價、考評。相互較勁、對比,似乎是人性的一環,就像是同一家庭裡的兩個孩子,還是會在意父母是不是比較偏愛誰。
人的感性與理性,總在這種拉扯之中或強或弱的消長起伏著。每個孩子都希望能有好表現、討人喜愛;但卻又因為個性、才能不同,在每一個階段的學習自然不相同。
這樣說吧,哪個孩子不想求好?許多最後自暴自棄的孩子,其實是因為學校、家庭、社會、性格等因素所造成。不管是北歐人,還是亞洲人,人性都是相同的。
問題在於,一個社會怎麼去看那張薄紙一片的成績單?家長會怎麼說?學校、老師,甚至於街頭巷尾的鄰居們怎麼看?還有,整個社會國家與政府教育單位會不會一起去推波助瀾?國家與為政者的首要責任,是給大家希望,而教育不是只有給菁英和所謂「優秀的人」希望吧?而是必須要讓不同的孩子都有一線曙光與希望。不論成績單上的分數高低,教育不能成為人性相互比較的催化劑,不能成為分類、貼標籤的審判官。
當整個教育體制不去計較那種過早讓學生產生比較心態的分數,或是進一步去激化以分數做為互相競爭的心態,而是長期鼓勵大家一起以跑馬拉松式的方式永續學習,讓老師和學生都能夠較平和的以自我成長為學習宗旨,那就是從制度面上形成了公平、實在的教育環境,而不是制度反而成為扭曲人心的可怕淵藪。
(本文轉貼自”自由時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