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 19:02:47吳毓庭

【作家的魔法教室】音樂智能4-2 傾聽大自然聲音 觸發真實情感

「森林、大樹與岩石,會回響著人類需要聽見的聲音。」大作曲家貝多芬在不作曲的時候,最喜歡到森林散步,他曾把河流、鳥鳴寫進音樂裡,賦予樂曲充沛的生命力。其實不只貝多芬,大自然一直是藝術家的寶庫,它除了有豐富的生態可以觀察,更因為會不斷變化、消長,總能帶給人類刺激。這期文章,我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描寫大自然聲音的方法,同時也藉由聲音來發現更多大自然的細節。

 

感知描寫大自然

 

在之前的「音樂智能寫作引導文」中,我提到站在芬蘭山顛的經驗。當時聽見「風」像煙火的引信被點燃,慢慢累積成轟然巨響,那一刻才突然明白,原來作曲家西貝流士筆下的銅管長音代表什麼。過了一陣子,我又在花蓮的七星潭海灘上,也有過「突然理解了什麼」的大自然經驗。

那次是在午夜時,朋友載我到海岸看星星。因為海岸周遭沒有住家,也沒有城市光害,滿天的星星就像亮白糖粉灑在「黑森林夜幕」上,整個畫面好像夢境。後來我把這段記憶寫成文章,雖然只是用簡單的「高低」、「長短」、「快慢」形容,但只要重讀,我彷彿又能感受到當時的力量:

厚實的海浪聲傳來,宛如地球在呼吸,它巨大悠揚,讓我不自覺放下平時的緊張,隨它起伏。想起小時候在自然課本上,讀到潮汐是因為月球引力造成的!一瞬間那個看不見的力量,就在微微漸強與漸弱中顯現出來,原來我正聆聽地球月球二重奏。

除了海邊,我也曾在城市裡聽見美妙的大自然聲。還記得在日本的一間寺廟前,我看到僧人拿著木製刮刀,站在路中央「轉圈圈」。遠遠看覺得奇怪,走近才知道,原來因為整個步道都鋪滿了小石頭,一但遊客都走同一路線,路面就會凹陷,其他地方就會凸起,於是:

僧人慢慢旋轉著,不平的道路漸漸恢復整齊。小石頭唏哩唏哩撞擊出短小、細碎的聲響,好像步道的悄悄話,只要旅人願意傾聽,那就是你與異地最珍貴的秘密。

 

音樂描寫大自然

  

每個人都能體會出屬於自己的大自然聲響,如果一開始還不能有很多感受,不妨先聽聽音樂家這群聲音魔法師的描寫。

像是韋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不只悠揚,更有許多獨特取材。在第一首《春》裡,我們會聽到一種「萬物團圓」的感覺:

小提琴奏出枝頭上的鳥鳴,一隻、兩隻、三隻,牠們彼此熱烈對話,應該是在說:春天終於來了!全體絃樂接著奏出流動的河水聲,表現出寒冬後,蓄勢待發的生命力。但春天也是悠閒的,韋瓦第加入了樹葉的沙沙聲和小狗鼾聲,讓人以最剛好的步調動身。

同樣是「春」,法國作曲家德布西則更強調「季節變化」的動態:

〈春之頌〉合唱曲以閃亮的鋼琴伴奏劃破寂靜,一句高於一句,帶動了聽者的期待。就在盛大的歌聲開始沒多久,兩個聲部彼此模仿,緊密交織,表現出歌詞「沸騰樹液竄起,衝出深冬牢籠」。最美的段落,莫過於中間音樂還轉了調,形成更亮麗的氛圍,讓大地煥然一新。

德布西感受自然的方式真的很特別,我想再為大家介紹一首他的作品——電影或廣告中常常出現的鋼琴曲〈月光〉。

想起月光,我們可能會用安靜、溫柔來形容,不過作曲家受到詩人魏倫觸動,特別想捕捉月光下上演的歌舞表演。詩句裡的場面很神秘,甚至有點哀傷,作曲家便用了一個一個飄落的和弦,營造深夜的消逝感。接著他採用印尼傳統音樂甘美朗的手法,在鋼琴上製造出奇異音色,讓月光多了朦朧、更看不清。也就在這次被「自然」的觸發中,德布西找到了寫作的新路,也打開了後來鋼琴音樂的想像呢!

 

換你試試

現在你也來捕捉一個周遭的大自然聲音,它可能出現在公園,也可能出現在山上,試著用長短、快慢、高低、輕重等字句記錄下來。接著聽聽韋瓦第的《夏》,開頭的音樂你會如何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