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30 11:18:04MaLi

【演講3補述】穿透精神官能性情緒找回完整 070730

上週五的第3次演講,想補述的有二:
一是「生存性情緒」vs「精神官能性情緒」
二是透過,兩個上台主角,我們能有的的深層學習。

講這精神官能性情緒之前得思考,「我們是如何長大的?」

我們是如何長大的?
看著家裡一歲半的女兒,
感受到她內在”無是非善惡觀念”所帶來的歡樂與帶給大人我們的麻煩!
小小孩,活生生地就是一個活在本質,尚未有固定人格….活著的孩子。

很本質的她,只要無匱乏或需求,她自在專注地探險,探索….
生活裡每份刺激對她而言都是新鮮的感官增長,都是學習。
她沒有制約的學習,誰要抱她,得問她內在的安全感,是否拒絕與禮貌無關。
更小的時候,6個月左右,誰可以抱到她,與那人的社會成就無關,小baby挑人,憑她來自直覺的麻吉感!

她愛自己吃麵,管它搞得家裡亂七八糟,她一點焦慮都沒有,
只要身邊的大人不焦慮、不生氣…..小妮子即使混身髒兮兮她也自在得很。

相較於女兒,5歲半的兒子,人格可成熟多了,
他開始知道禮貌,開始會遵守規矩,
開始羨慕”很強”(會踢球或跑得快)的人….
人格成熟帶來兩個部分:
1:他開始能融入社會,大致上不會帶給周遭人麻煩與困擾
2:他開始有些反應,由想法與念頭主導,而不是由內在直覺或本能主導

當然,兒子基本上還是個孩子,他的人格很薄,想法或制約學習也還很彈性,
許多時候,他受困的時候,只要我放鬆回到中心地陪伴他,他也很快回到自己的寧靜狀態,更自在地看待他遇到的困難。
換句話說,兒子因為與我關係的深刻與信任,所以在他受困於念頭時,只要我很安在,他很快能與我的和諧共鳴,慢慢地找回他自己的內在和諧。


********************


以上兩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本能或本質,是與生俱來的,沒有是非善惡,充滿直覺和混沌特質。
人格或價值觀,是後天學來的,為的是適應社會而建立,充滿判斷與分辨。

人要在群體中活得好,得擁有一個功能量好的人格,健康的價值觀,
這同時影響我們是否能獨立生存。
我們的人格與價值觀,是成長過程中,透過與事件的互動,以及事件發生時,和周遭旁人的認知眼光….交互建構出來的。
也就是說,人格養成與所屬的族群文化、社會階層和教育,有著莫大的關連。

用人格面具(來自容格心理學)一詞,最能表達人格的表層屬性,
人格如面具或衣物一般,
它代表著我們所屬的特殊族群,它影響我們容易被族群社會接納與否。

面具是可更換的,
每個人可以擁有千百張面具,如同我說,我們人格有無數個特質一般,
人格的健康就在於它的彈性,以及可以輕易地卸下,而不會過渡認同。

一個過渡認同校長角色(角色也可視為面具或裝扮)的女性,回到家中扮演妻子媳婦角色時,若無法卸下校長的裝扮,會創造家庭互動中許多的張力,而她在無法有放鬆與跟隨的彈性下,同時也會失去依賴他人與被呵護的可貴互動。

之所以說人格面具的表層屬性,要說的就是,我們擁有更深層的存在。
這深層的存在,就是上面所說的本質。
本質不受學習與制約的影響,沒有族群或社會屬性,它是內在更核心的真我。
真我沒有一定的樣貌,但有著人類共通的集體相似性。


說人格是屬於社會的,那麼真我就是屬於天地宇宙的,
真我是容格的說法,在佛教裡說自性,在超個人心理學領域裡,也說成本我。
也就是我們內在神性的居所。

在整合容格觀點的各新興心理學的說法,
真我,是超乎個人的我,有別於人格的自我(self),稱為大我(Self),
真我,是感受萬物一體,人內在屬於存在本質的一部份。
因此,真我存活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個體的生存,還為了整體人類的發展。
真我,帶有一份獨特的天份與使命,以真我為動力活出的人生,通常就活出了內在最深的潛能,以及這份獨特的天份,並自然地將此份天賦,貢獻給世界。
在少年牧羊人的奇幻之旅,說的就是「天命」。


很有意思的是,由於自我是成長過程中教養與教育形成的,
由於我們的教育傳統,傾向於限制過於自由的本能,
或是大部分的父母與教師,都有自身未成熟之處,
有些父母忙於自己的追尋,或忙著應付自己人生困境,未必真能支持小孩,
有些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教導時帶著對世界的不安全感與恐懼,
有些父母經常情緒失控,孩子成了情緒的出口…..
有些父母壓抑自身的情緒,情緒沒有出口的情況下,由孩子代為表達出來。

…所以,我們的自我(也就是人格),
許多時候,是以恐懼和匱乏為基礎發展出來的,保護成了主要的目的。

這樣學習而來的價值觀與情緒反應模式,
帶著一種【我不夠好】、【世界不夠安全】、【愛不夠】、【生命是匱乏的】….
的種種隱藏信念,而形成的一種人格反應迴路,
經常產生【精神官能性情緒】

精神官能症,典型一點的例子是:強迫症,
患有強迫症的人,被腦內不安全的念頭所驅動,不由自主地想要洗手(回家關瓦斯)(厭食)(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無法覺知當下的真實,被腦內無關緊要的焦慮所驅使,生活失去豐富與享受。

精神官能性情緒,說的就是,我們的情緒是被腦內限制性的念頭所驅策,
是一種基於【不夠】【恐懼】而有的反應。
這種情緒,不能拿來當作真實的回饋,而行動。

這種情緒,最大的功能,是透過情緒,覺知內在的限制信念,
或過往產生此信念的童年制約(甚至創傷),然後釋放舊有的制約,
重新學習一個比較符合真相的人生觀。

這種情緒,我們得讓自己停留在覺知的位置,看管著它,表達對它的愛,
並透過情緒的入口,深情凝視自身成長中的匱乏之處,恐懼的深淵,
將此刻的力量與愛,傳遞給過往有限制的記憶。

如同電影《迴光報告》中的艾倫,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3/1291544375/20070726124317/#centerFlag(參看講義3)
他的罪惡感,影響了他,讓他無法活出當下而享受的人生,
但也是個動力與入口,帶他回到童年,修正的記憶,釋懷歸來。


當我們想透過情緒,回到最初產生精神官能制約的時空,釋放自己時,
最重要的就是與此時此刻的聯繫,以及堅定地與愛與光的內在本質連結。

也就是說,我們得穩穩地與此時此刻有一份聯繫(通常是友伴或治療師)
還有,我們得與內在的完好有所聯繫(有資源的記憶,回歸中心的覺知)。
同時,我們得有【比當時更大更成熟的世界觀】才能釋放得了過去。


在電影《迴光報告》,艾倫回到過去,靠得是迴光晶片裡更慈悲的真實,
在我們的人生,沒有迴光記憶晶片,用的是,【超越二元對立的靈性觀點】


***********************


什麼意思?【超越二元對立的靈性觀點】
二元對立,是社會教導我們的是非觀,我們學會如何融入社會,
到了中年以後,我們開始拆掉這框架人性的區辯,回歸更本質的存有。

舉例來說,
兒子在2~4歲之間,非常在意「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他需要有好壞人的區辯原則,讓他學會誰可信任誰要遠離…..
他需要有好壞的區辯,來磨練他的思維方式,來產生他的認知基模。

但是在我心裡,好人與壞人是相對的,我們都在自身脆弱會受害的恐懼驅策下,選擇了自私,罔顧他人利益,因而成了壞人。
後來我這樣教小孩:
「對兔子來說,獅子是壞人。 兔子要逃跑,不然會被吃掉」
「但是對紅蘿蔔來說,兔子是會吃掉它們的,
如果紅蘿蔔不想被吃掉而兔子吃它,那麼兔子對紅蘿蔔而言就是壞人」
「對蚊子來說,爸爸是壞人,因為爸爸打死它;
對被蚊子咬的你來說,爸爸是好人,因為爸爸保護你。」(附註)

用相對的座標來教導世俗裡二元對立的價值觀,讓我安心一些。
孩子需要區分是非,孩子也需要有機會用更大的觀點,來看待這世界。

這【更大的觀點】,就是【靈性的觀點】,也就是【神的眼光】(附註2)
這【更大的觀點】是相對的,萬事成對出現,對立的二極有同一個本質。
這【靈性的觀點】沒有好壞對錯,只有接近愛,或遠離愛的不同方向。
這【神的眼光】看待每個人每件行為都用著愛,無論如何都接納並深愛(也許會慈悲落淚,但依然不干涉)


精神官能性情緒,無法讓我們更好更安全,
但它的功能是讓我們穿過它,進入產生的源頭,將愛與光帶入,釋放之,
帶回我們被遺忘的潛能,找回更完整的自我,擁有更通透的靈性觀點。

要進行這趟靈魂的旅程,有三個要件,我們再複習一次:
1. 與此時此刻的世界有所連結(最好是有人陪伴)
2. 可以穩穩地回歸中心,或與內在資源完好有所連結(用好的自己,回去陪伴匱乏的自己)
3. 擁有【更大的靈性觀點,神的眼光】,對於所面對的議題,有了超越二元對立的解構與重新建構,於是能真誠地,有力量地對自己說「無論如何我接納並深愛自己」


有了這樣的默契,我們就能理解,演講會場上的2個上台的主角。




主角1:
********************************
渴望給孩子完整的愛,老公為此憤怒並威脅到婚姻,她感到哀傷與委屈。
********************************

主角1的委屈是精神官能性情緒,
那委屈在我的理解裡(沒有和主角1確認)是:
「我沒有錯,為何你要這樣對待我」

產生此委屈的念頭(精神官能性情緒的驅動源頭)是,
「我只是想要給孩子完整的愛,我沒錯。 希望你與我一起合作,用我想要的方式來愛我們的愛子。」

根據主角傳達的丈夫的意思是:
「我不同意我們的生活因為孩子出生受到這麼多干擾…這樣的生活我不滿意」


在演講會場,我嘗試邀請代表上台,用很簡單的家族排列(附註3)原則,
做了簡單的排列,從排列中,我們看見,最清楚的事實是:
* 夫妻距離疏遠
* 與孩子無關

也就是,這裡要面對的真實是:「夫妻疏離的事實」
這裡要避免的想像是:「因為孩子需求龐大,導致丈夫的憤怒」

當主角1把焦點放在想像所帶來的委屈,就與失去了面對真實的力量,
真實是:「要平靜且帶著愛來面對夫妻疏離的事實」
,而在這夫妻疏離的真實下,兩人如何平心靜氣面對,不論對錯,無關孩子。

當然,這個家庭現實需求是,
雙胞胎新生兒的照顧佔用掉主角大部分的時間精力,主角需要丈夫的支持。
但這不是面對問題的源頭,問題的源頭是「夫妻如何恢復親密」


是否,「讓孩子用掉自己所有的時間精神」是妻子「逃避面對親密困難」的某種合理的形式呢? (這是我的猜測了)
如同我們未來會談到的,
婚姻裡要有真實的親密,我們得面對自身所有的匱乏以及過去的未了,
孩子的出生,若有一方過於投入,親子間形成過渡的依附,則另一方會感受到被疏離,這通常是婚姻早期的危機之一。
但靈性的觀點來看,孩子的出生,迫使夫妻更成熟,形成更穩固的親密同盟,才能順利地共同度過整個家庭的龐大需求。

感覺上好像因為孩子讓婚姻產生危機,
倒不如說,為了孩子,我們得更花心思回到婚姻上,面對合作不足的深層議題。


我的建議會是:
無論有多困難,夫妻一週需要外出約會1次(至少2小時),
在這2小時內,不談孩子,不談家庭,兩人試著回到彼此,接納與聆聽,帶著遊戲的心情,重回兩人世界的關連。

無論有多困難,夫妻需要在家庭中,看見對方是一個人的樣貌,
而不是將對方視為,「能滿足我需求的對象」
,通常,妻子對丈夫的需求是:
「與我合作,成為合夥人,按照我的期待,跟我一起照顧孩子,照顧家庭」
通常,丈夫對妻子的需求是:
「看見我,尊重我,感受到我的吸引力,和我上床」

這種,「我看不到妳/你此時此刻的樣貌,只感受到我對妳/你的期待」
通常是婚姻最大的殺手。
而孩子的存在,模糊了焦點,讓夫妻忘記兩人關係是3人關係的基底。


這裡超越二元對立的觀點就是:
沒有誰對誰錯,婚姻中更核心的需要就是,彼此看見對方並與對方有所聯繫。




主角2:
********************************
工作時會心生混亂,心裡的念頭是自己不夠優秀。
********************************

主角2的精神官能性情緒是”混亂”,
混亂是個定義模糊的情緒,在我的具體猜測中,混亂的情緒可能是:
* 無法留在當下,對現在正在進行的事情無法專注
* 被內在潛意識的情緒暗流抓走
* 情緒暗流可能是:挫敗、自輕、自責、壓抑的憤怒

我們得穿透混亂,而回到專心,
透過主角說,「我會認為自己畢竟還是不夠優秀」
我猜,主角2有個「自己要什麼樣子比較優秀」的認定,
因此,我選用了Gilligan老師的練習(附註4)
這練習的步驟就是:
「請問你是個怎樣的人?」 ,當主角答:「我是個A」
陪伴者會說:「是的,你是個A….同時,你也是個~A」
,「你既是A又是~A,這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嗎?」

這裡的力道在於:
「無論如何,接納A」【用愛來承接,此時此刻的自我認同】
「不只是A,你還可以是~A喔!」【用頑皮與溫柔,堅定地觸碰對立端的認同】
「最重要,最神秘的是,你是個神奇的存在」【超越二元對立的靈性觀點】

透過這練習,主角觸碰到內心最傷痛的點:「沒人喜歡我」
,我會說,這也是個神經官能性的制約情緒,
這是個幻想,受限於主角所選取的人生經驗,所剪輯出來的結論。

我們得先承接與接納這個觀點,
然後再回到生命其他樣貌,去尋找「我也是被珍愛」這另一端的真實。
而最終,最大的真實是,
「不被喜歡與被珍愛,只是一個向度…生命是更大的存有」
「不被喜歡或被珍愛都是一個人格面具,放輕鬆,彈性一點,重要的是,連結到自身的神奇與神秘,這是更大的存有,與內在真我連結」


最後,我給了一個新信念:
「每天,都是全新的開始」,「每個時刻,都是全新的我」
當混亂即將來臨時,用敲擊穴道的方式,釋放恐懼。
用能量運動的方式,釋放憤怒。



**************************

附註1:
因為我們家面對殺蚊子的壞人議題,
所以展(老公)對著蚊子們說:
我的家是我的領域,如果你們進來,干擾到我們的安寧,我格殺。
但我敬重你們的生命,所以,只要在房子外面,我不會干擾你們的生存。
請不要進來我們家了。

真的有效喔!
在對蚊子宣告之前,有時一個晚上,展爸要起來殺3~5隻蚊子,
現在已經很久了,我們家,不用殺蚊子。


附註2:
這裡的”神”比較是”新觀念的神”
這裡的神,不懲罰也不論斷,
請見《與神對話》http://www.soultw.com/cwg/



附註3:
家族排列,可參考,家庭星座排列(張老師)愛的序位(商周出版)
或台灣海寧格機構http://www.hellinger.com.tw/


附註4:
請參考,《愛與生存的勇氣》一書,生命潛能出版
Divya 2007-08-03 13:51:16

看了您分享的文章,覺得很棒~謝謝您的分享,不知是否可讓我轉貼在部落格?

版主回應
歡迎。
數日沒上網,晚回了。
2007-08-06 08:37:00
hairu 2007-08-02 11:26:56

忍不住今天又過來晃晃,這篇演講文章應是可以給相當多人不同面向的獲益~真是太棒了!
想引用您幾段文字,當成Memo:關於你整合容格觀點的各新興心理學的說法,在自我與真我的區分。以及把拔宣告殺蚊創舉。
很多人都有跟孩子一起滅家中囂張螞蟻的殺生困擾呢!希望您家的方法,在我家也有效。
哈哈真是相當感謝!

版主回應
萬物,是一整個族群。 2007-08-02 11: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