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6 12:50:21MaLi
【第二場演講講義】深情凝視困頓與疾病 070716
多年來我買了無數的書,有些書翻過就忘記了,有些書一看再看。 有一天我發現:《這些一看再看的書,講得其實是同一件事》它們在不同年代,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故事和邏輯,與我對話。 我試著,在凌亂擁擠的書牆上,找出幾本書,簡單地述說這個發現。
【M. Scott Oecks,史考派克,心靈地圖系列】
精神分析師出身的作家史考派克,是我蒐集的第一個作家,從《心靈地圖》開始,《與心靈對話》、《邪惡心理學》…. 《等待重生》…. 《超越心靈地圖》。
他的書,說的都是痛苦與心靈成長,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 一條少人走的路。 這本書說的是,「面對痛苦,將痛苦當作成長」 【直視痛苦,面對它…..一次一次,那就是為我設計的,獨一無二的成長之路】 而《邪惡心理學》說的就另一條容易走的道路:「否認痛苦,逃避學習,與真理對抗」,史考派克說,這就是邪惡。
如何從痛苦走到成長?
《與心靈對話》裡我學會一個方法:
無論何時,當我感受到情緒痛苦時(焦慮、罪惡感….)就自問:「我的情緒(痛苦、罪惡、憤怒…)屬於存在性或精神官能性?」「這種痛苦能改善我的生存,或設下重重限制?」(關於存在性焦慮或精神官能性焦慮,史考派克曾經做一個隱喻,就是吃蛋糕時,整塊直接吃,還是只吃上面的糖霜。 人生,我們全面性擁抱,還是只想要人生的甜美面而逃避人生的艱困面。 生存性焦慮提醒我們重要的行動尚未去做。 而精神官能性焦慮則是我們用來逃避該面對的真相之情緒。)
書上的例子:報稅到了卻一直沒有報稅因而感到焦慮,這是屬於存在性焦慮,是好的,就聆聽這聲音,積極地準時報稅,焦慮解除了,生存更順暢。 又如,羞澀常會困住我,讓我無法盡情展現自我,這就是精神官能性的焦慮,那就問自己第二個問題:「如果我沒有這種羞澀,我會怎麼做?」「如果我的生活不受限於這羞澀,有了改善的作法,那我會怎麼做?」
很有意思吧! 再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出門前費一番心力把家裡整理整齊,回來時家裡已被老公弄亂,覺得生氣。 我可以自問:「這生氣是生存性焦慮引發的,還是神經官能性的焦慮?」 白話一點的問法是:
「如果聆聽這生氣,生氣要說什麼? 做些什麼可以讓生氣消失?」
「如果回來看到家裡的亂,我沒有生氣,那我最想做的是什麼?」
這一問就發現,生氣有其存在面向,我得學習表達。
生氣有其精神官能面向,我也可以不生氣,回家後盡情享受兩人的相處。
接著,用生病取代痛苦,再練習一次:當生病時,自問:「這病是一種生存性的病,還是神經官能性的病?」 白話一點就是問自己:
「這病若有它生存面向:聆聽這生病,做些什麼事情,我可以不生病?」
「這病有它精神官能面向:這病讓我獲得什麼好處? 若我免於生病的受苦,我對人生的新行動是什麼?」「人生中什麼要減少或停止,要立即去做的更重要的事是什麼?」
【Thomas Moore ,湯瑪士摩爾,《隨心所欲》與《心靈風情畫》】
湯瑪士摩爾的這兩本書是我啟蒙我探索心靈,以及據之以生活多年的兩本書。 他的核心觀點就是,【陶冶心靈(soul care,照拂靈魂)】
摘要書上的幾個句子來傳遞湯瑪士摩爾如何定義陶冶心靈:
我們只要呵護心靈(the soul),就能夠為我們的種種苦惱找到抒解的法子,從而得到莫大的滿足和快樂。 陶冶心靈的目標並不是調整自己,以適應世俗標準,也不是把自己塑造成統計數字上的健康人。 我們的目標在於培養一個多采多姿的人生,而這個人生和社會與大自然連結在一起,組成家庭、國家和世界文化,在內心中和我們的祖先同聲相應,和其他許多社區中的兄弟姊妹們同氣相求。 陶冶心靈的目的,並不是解開人生的迷團; 相反的,它讓我們體會到人生充滿種種詭譎矛盾的現象,而這些現象揉合光明與黑暗,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類生活和文化。
湯瑪士摩爾的第二個重點就是,透過生活細節,夢的徵兆,提醒我們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心靈的動態,傾聽它所傳遞的訓宜,稱為【遵從徵兆】:一般人為了彌補自己的缺失,往往受到相反的現象吸引。 自認非常依賴的人,會覺得只有追求獨立自主,才能獲得健康和快樂。 而這樣,依舊陷身在同樣的問題中,只不過換了方向。
進行和症狀本身有關的省察時,我們首先必須仔細聆聽、觀看痛苦所透露出來的訊息。 治療的意圖,只會妨礙觀察。 做得少反而成就得多。心靈的省察,在運作上屬於同類療法而非對抗療法; 弔詭的是,它視病痛為友而非敵人。
這兩本書對我的啟蒙猶如上帝創造世界的光,光透入了原本無明的黑暗意識,我開始明白,原來病痛是友,不是敵人。 原來困境是轉機,而不是障礙。
從史考派克的指示,我【聆聽存在性痛苦而行動,並終止精神官能性的受苦】
湯瑪士摩爾的啟蒙,我信任【所有的痛苦與疾病,所有的慾望和無理性的衝動,都是一條聆聽的途徑,它帶領我穿透人生的詭譎矛盾,願意去揉合光明與黑暗,而擁有多采多姿的人生】
當年的我,正陷入感情世界的糾葛與掙扎,我愛上了一個理性上認為不該愛的人。 我那想與他再一起的渴望猶如毒蛇一般,纏繞困住我的理性功能。 跟從湯瑪士摩爾的引領,我進入一條地底甬道,像是歌劇魅影中,女主從跟從舉著火把的魅影進入充滿火光與蜘蛛網的地下河道。 這徵兆要說的是什麼? 難道我正走的路不是屬於我最想去之處,這渴望透露我心靈更深的需求,那是什麼? 我不去對抗內心的渴望,而是帶著敬畏地聆聽與測試,我保有自由意志地臣服它。 多年以後的今天,我終於坐在這裡寫著這段描述,原來那渴望透露著,我要放棄追求外在成就之路,轉向內心,朝向內心面對所有陰影,整合所有曾經被遺棄的過去。 我真的面對了,得到的禮物是,我現在的家庭,以及擁有的工作形式。
【 Joseph Camper ,坎伯,《千面英雄》、《英雄的旅程》……】
坎伯用他充滿隱喻象徵的華麗書寫迷住我,結合容格精神的神話分析,正是湯瑪士摩爾的良師與同路人。
坎伯說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人生的旅程,就是一場神話英雄的旅途。】
【神存在於生活的每個面向,我們真正投注愛的對象,就是我們的神】
【世界的神聖中心不在遙遠的喜馬拉雅山,每一處,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
《內在英雄》與《影響你人生的十二原型》之作者皮爾森(Pearson, Carol S.)將之延伸成一個觀點,沒有《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的三角關係,而是《英雄…英雄…英雄》的關係。 這裡說的是,童話裡《受困公主…噴火惡龍…拯救公主的武士》都是我們內心的某個面向,也就是我們內在原型是成雙成對出現,當我們自限於是受困的公主,或強迫性地非找人拯救不可,我們就困在我們認定的某個原型面向,而停止了遵循《自我→靈魂→本我》的螺旋形上升的原型發展。 當我們願意放棄當公主,承認自己也有噴火惡龍的特質,有覺知而節制自己的救人衝動….就能看見事件更深的樣貌,每個人都正在原型發展路上前進,我們是相遇於森林的伙伴,彼此扮演不同的面向,為的是幫助我們成就各原型能量,並釋放被禁錮的古老原型。 於是,我們得以看見,每個人都正走在他獨特的英雄旅途上。
坎伯與皮爾森寫出來豐富的故事以及神話(或原型)分析,讓成承接湯瑪士摩爾的陶冶心靈的概念,有了具體的《閱讀人生隱喻,獲得徵兆》的能力。 當我坐在個案面前聆聽他的困境,當我展開電腦書寫日記,面對自己的困境時,我不再有《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的框架,而是一個《英雄…英雄…英雄》的參考架構,我會瞇著眼睛看相遠方,然後等候心靈的回應,等候心靈拋給自己一個新的答案,這答案,跳脫了舊有的問題意識,而看見英雄的路徑。
於是,我開始邁向超越二元對立的旅途。
【Stephen Gilligan ,史蒂芬‧吉利葛,愛與生存的勇氣】
Stephen Gilligan是催眠大師Milton Erikson 的學生,而我,則是他海外無數點狀學生中的其中一員。 認識Stephen Gilligan是透過王輔天神父的引薦,是跟隨王神父學習NLP旅途的匯聚處。 Milton Erikson以他無數的傳奇治療故事(催眠之聲伴隨你),深深吸引著我。 他的所有治療傳奇,說的都是:【症狀就是資源】,這一簡短真理的困難在於實踐,Erikson用他魔幻般的催眠以及智慧,留下了無數治療故事。 在我認識他老人家時,他已經去世了。 我只能透過閱讀以及傳說來仰慕與跟隨這老人家。 直到我見到Stephen Gilligan才真的知道,自己進入了同樣的智慧領域。
《愛與生存的勇氣》一書,是吉利葛整合所學(包含Eriksom),詮釋療癒的一本書。 這本書,其實是將我的學習,從心理治療(或隱喻分析)帶向靈性治療的一本重要著作。(雖然當時我尚未發現)
《愛與生存的勇氣》說到,【我們有自己獨有的道路,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怪喀】 獨有道路的概念,承襲了坎伯的英雄旅途,而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怪喀,則更有意思地將”英雄”的二元對立的面向解構,也就是,我們是獨特的,成為獨特的自己,不一定是眾人讚揚的英雄,也可以是只有親近朋友真心欣賞的是怪喀(ㄎㄚ)。
吉利葛自己就是怪喀,他帶著酗酒暴力家庭出身的命運走向學習之路。 他教會我最重要的是,【整合二元對立】。 他最神秘的催眠詞是:「是的,你是英雄….同時,你也是個怪喀….你可以既是英雄又是怪喀,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嗎?」
於是,當我發覺自己受限於「我是個好媽媽」的自我認同時,我協助自己的方法就是,「是的,我是個好媽媽….同時,我也是個自私的女人….我可以同時是個好媽媽又是個自私的女人…這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嗎?」
【疾病的希望】
《疾病的希望》這樣說:
疾病是人的本質,它唯一的目標,就是使我們變得完整。當我們重新學習症狀的語言,聽它說話,就能了解我們缺乏什麼,進而轉化疾病,邁向療癒的道路。
疾病→意識鏡子→病人在意識層面失去次序或和諧
症狀迫使我們注意,提醒我們靈魂生病的事實。 某個東西遺漏了,缺乏意識的什麼?
說得白話一點,疾病本身只是個訊號,如同車子面版閃紅燈的故障訊號。 修車廠的人不會說它閃紅燈是號誌燈壞了,取下它讓它不再煩人,而是透過號誌燈找到車子故障的根源,維修保養或更換零件。 因此,當我們生病,我們不只是讓症狀消失,而是透過症狀,找到意識故障之處。 我們要問自己,「我平日的意識,缺少什麼? 生活的哪裡失去次序,靈魂的哪裡失去和諧?」
【真正的療癒,是面對我們的陰影,也就是平日意識不去覺知之處。】
用這樣的詮釋架構,書上建議過敏患者,問自己下列問題:
1. 為什麼我拒絕在意識中接納攻擊性,而迫使它表現在身體上呢?
2.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使我害怕到想要逃避呢?
3. 我的過敏源指出什麼主題? 性慾? 本能? 攻擊?生育? 還是意味著生活黑暗面的灰塵?
4. 我以過敏操縱周圍環境,達到什麼程度呢?
5. 我對人的愛如何? 我讓「外在」的東西進來的能力如何?
例如,有胃病或消化問題,最好問自己:
1. 我不能或不願嚥下什麼事情?
2. 有什麼是會吞噬我的內心?
3. 我是否能好好處理自己的感受?
4. 我對什麼事情感到惱怒呢?
5. 我怎麼調適自己的攻擊性?
6. 我刻意避免衝突到什麼地步?
7. 我內心是否渴望沒有衝突的兒童時代,那時我什麼也不用付出,就能擁有愛和照顧,而不需擔憂任何事情?
這裡說的是,過敏是抗拒,胃病是逃避。而癌症,則是誤解的愛,癌症尊重真正的愛,而真的的愛,就是心,心臟是全身唯一沒有癌症的地方。
《疾病的希望》說出
【健康要的是全然的覺知,而最終的覺知則是,超越二元對立的合一】
【疾病呼喊我們朝向內走,認識並接納真實的自己,整合後,回歸光的本質】
* * * *
這麼多年,這麼多的書,都在說同一件事,這件事是什麼呢?
你領會到了嗎?
若你沒有領會,那是我的書寫尚未通透,通透到使用你能感受的語言。
【M. Scott Oecks,史考派克,心靈地圖系列】
精神分析師出身的作家史考派克,是我蒐集的第一個作家,從《心靈地圖》開始,《與心靈對話》、《邪惡心理學》…. 《等待重生》…. 《超越心靈地圖》。
他的書,說的都是痛苦與心靈成長,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 一條少人走的路。 這本書說的是,「面對痛苦,將痛苦當作成長」 【直視痛苦,面對它…..一次一次,那就是為我設計的,獨一無二的成長之路】 而《邪惡心理學》說的就另一條容易走的道路:「否認痛苦,逃避學習,與真理對抗」,史考派克說,這就是邪惡。
如何從痛苦走到成長?
《與心靈對話》裡我學會一個方法:
無論何時,當我感受到情緒痛苦時(焦慮、罪惡感….)就自問:「我的情緒(痛苦、罪惡、憤怒…)屬於存在性或精神官能性?」「這種痛苦能改善我的生存,或設下重重限制?」(關於存在性焦慮或精神官能性焦慮,史考派克曾經做一個隱喻,就是吃蛋糕時,整塊直接吃,還是只吃上面的糖霜。 人生,我們全面性擁抱,還是只想要人生的甜美面而逃避人生的艱困面。 生存性焦慮提醒我們重要的行動尚未去做。 而精神官能性焦慮則是我們用來逃避該面對的真相之情緒。)
書上的例子:報稅到了卻一直沒有報稅因而感到焦慮,這是屬於存在性焦慮,是好的,就聆聽這聲音,積極地準時報稅,焦慮解除了,生存更順暢。 又如,羞澀常會困住我,讓我無法盡情展現自我,這就是精神官能性的焦慮,那就問自己第二個問題:「如果我沒有這種羞澀,我會怎麼做?」「如果我的生活不受限於這羞澀,有了改善的作法,那我會怎麼做?」
很有意思吧! 再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出門前費一番心力把家裡整理整齊,回來時家裡已被老公弄亂,覺得生氣。 我可以自問:「這生氣是生存性焦慮引發的,還是神經官能性的焦慮?」 白話一點的問法是:
「如果聆聽這生氣,生氣要說什麼? 做些什麼可以讓生氣消失?」
「如果回來看到家裡的亂,我沒有生氣,那我最想做的是什麼?」
這一問就發現,生氣有其存在面向,我得學習表達。
生氣有其精神官能面向,我也可以不生氣,回家後盡情享受兩人的相處。
接著,用生病取代痛苦,再練習一次:當生病時,自問:「這病是一種生存性的病,還是神經官能性的病?」 白話一點就是問自己:
「這病若有它生存面向:聆聽這生病,做些什麼事情,我可以不生病?」
「這病有它精神官能面向:這病讓我獲得什麼好處? 若我免於生病的受苦,我對人生的新行動是什麼?」「人生中什麼要減少或停止,要立即去做的更重要的事是什麼?」
【Thomas Moore ,湯瑪士摩爾,《隨心所欲》與《心靈風情畫》】
湯瑪士摩爾的這兩本書是我啟蒙我探索心靈,以及據之以生活多年的兩本書。 他的核心觀點就是,【陶冶心靈(soul care,照拂靈魂)】
摘要書上的幾個句子來傳遞湯瑪士摩爾如何定義陶冶心靈:
我們只要呵護心靈(the soul),就能夠為我們的種種苦惱找到抒解的法子,從而得到莫大的滿足和快樂。 陶冶心靈的目標並不是調整自己,以適應世俗標準,也不是把自己塑造成統計數字上的健康人。 我們的目標在於培養一個多采多姿的人生,而這個人生和社會與大自然連結在一起,組成家庭、國家和世界文化,在內心中和我們的祖先同聲相應,和其他許多社區中的兄弟姊妹們同氣相求。 陶冶心靈的目的,並不是解開人生的迷團; 相反的,它讓我們體會到人生充滿種種詭譎矛盾的現象,而這些現象揉合光明與黑暗,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類生活和文化。
湯瑪士摩爾的第二個重點就是,透過生活細節,夢的徵兆,提醒我們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心靈的動態,傾聽它所傳遞的訓宜,稱為【遵從徵兆】:一般人為了彌補自己的缺失,往往受到相反的現象吸引。 自認非常依賴的人,會覺得只有追求獨立自主,才能獲得健康和快樂。 而這樣,依舊陷身在同樣的問題中,只不過換了方向。
進行和症狀本身有關的省察時,我們首先必須仔細聆聽、觀看痛苦所透露出來的訊息。 治療的意圖,只會妨礙觀察。 做得少反而成就得多。心靈的省察,在運作上屬於同類療法而非對抗療法; 弔詭的是,它視病痛為友而非敵人。
這兩本書對我的啟蒙猶如上帝創造世界的光,光透入了原本無明的黑暗意識,我開始明白,原來病痛是友,不是敵人。 原來困境是轉機,而不是障礙。
從史考派克的指示,我【聆聽存在性痛苦而行動,並終止精神官能性的受苦】
湯瑪士摩爾的啟蒙,我信任【所有的痛苦與疾病,所有的慾望和無理性的衝動,都是一條聆聽的途徑,它帶領我穿透人生的詭譎矛盾,願意去揉合光明與黑暗,而擁有多采多姿的人生】
當年的我,正陷入感情世界的糾葛與掙扎,我愛上了一個理性上認為不該愛的人。 我那想與他再一起的渴望猶如毒蛇一般,纏繞困住我的理性功能。 跟從湯瑪士摩爾的引領,我進入一條地底甬道,像是歌劇魅影中,女主從跟從舉著火把的魅影進入充滿火光與蜘蛛網的地下河道。 這徵兆要說的是什麼? 難道我正走的路不是屬於我最想去之處,這渴望透露我心靈更深的需求,那是什麼? 我不去對抗內心的渴望,而是帶著敬畏地聆聽與測試,我保有自由意志地臣服它。 多年以後的今天,我終於坐在這裡寫著這段描述,原來那渴望透露著,我要放棄追求外在成就之路,轉向內心,朝向內心面對所有陰影,整合所有曾經被遺棄的過去。 我真的面對了,得到的禮物是,我現在的家庭,以及擁有的工作形式。
【 Joseph Camper ,坎伯,《千面英雄》、《英雄的旅程》……】
坎伯用他充滿隱喻象徵的華麗書寫迷住我,結合容格精神的神話分析,正是湯瑪士摩爾的良師與同路人。
坎伯說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人生的旅程,就是一場神話英雄的旅途。】
【神存在於生活的每個面向,我們真正投注愛的對象,就是我們的神】
【世界的神聖中心不在遙遠的喜馬拉雅山,每一處,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
《內在英雄》與《影響你人生的十二原型》之作者皮爾森(Pearson, Carol S.)將之延伸成一個觀點,沒有《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的三角關係,而是《英雄…英雄…英雄》的關係。 這裡說的是,童話裡《受困公主…噴火惡龍…拯救公主的武士》都是我們內心的某個面向,也就是我們內在原型是成雙成對出現,當我們自限於是受困的公主,或強迫性地非找人拯救不可,我們就困在我們認定的某個原型面向,而停止了遵循《自我→靈魂→本我》的螺旋形上升的原型發展。 當我們願意放棄當公主,承認自己也有噴火惡龍的特質,有覺知而節制自己的救人衝動….就能看見事件更深的樣貌,每個人都正在原型發展路上前進,我們是相遇於森林的伙伴,彼此扮演不同的面向,為的是幫助我們成就各原型能量,並釋放被禁錮的古老原型。 於是,我們得以看見,每個人都正走在他獨特的英雄旅途上。
坎伯與皮爾森寫出來豐富的故事以及神話(或原型)分析,讓成承接湯瑪士摩爾的陶冶心靈的概念,有了具體的《閱讀人生隱喻,獲得徵兆》的能力。 當我坐在個案面前聆聽他的困境,當我展開電腦書寫日記,面對自己的困境時,我不再有《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的框架,而是一個《英雄…英雄…英雄》的參考架構,我會瞇著眼睛看相遠方,然後等候心靈的回應,等候心靈拋給自己一個新的答案,這答案,跳脫了舊有的問題意識,而看見英雄的路徑。
於是,我開始邁向超越二元對立的旅途。
【Stephen Gilligan ,史蒂芬‧吉利葛,愛與生存的勇氣】
Stephen Gilligan是催眠大師Milton Erikson 的學生,而我,則是他海外無數點狀學生中的其中一員。 認識Stephen Gilligan是透過王輔天神父的引薦,是跟隨王神父學習NLP旅途的匯聚處。 Milton Erikson以他無數的傳奇治療故事(催眠之聲伴隨你),深深吸引著我。 他的所有治療傳奇,說的都是:【症狀就是資源】,這一簡短真理的困難在於實踐,Erikson用他魔幻般的催眠以及智慧,留下了無數治療故事。 在我認識他老人家時,他已經去世了。 我只能透過閱讀以及傳說來仰慕與跟隨這老人家。 直到我見到Stephen Gilligan才真的知道,自己進入了同樣的智慧領域。
《愛與生存的勇氣》一書,是吉利葛整合所學(包含Eriksom),詮釋療癒的一本書。 這本書,其實是將我的學習,從心理治療(或隱喻分析)帶向靈性治療的一本重要著作。(雖然當時我尚未發現)
《愛與生存的勇氣》說到,【我們有自己獨有的道路,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怪喀】 獨有道路的概念,承襲了坎伯的英雄旅途,而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怪喀,則更有意思地將”英雄”的二元對立的面向解構,也就是,我們是獨特的,成為獨特的自己,不一定是眾人讚揚的英雄,也可以是只有親近朋友真心欣賞的是怪喀(ㄎㄚ)。
吉利葛自己就是怪喀,他帶著酗酒暴力家庭出身的命運走向學習之路。 他教會我最重要的是,【整合二元對立】。 他最神秘的催眠詞是:「是的,你是英雄….同時,你也是個怪喀….你可以既是英雄又是怪喀,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嗎?」
於是,當我發覺自己受限於「我是個好媽媽」的自我認同時,我協助自己的方法就是,「是的,我是個好媽媽….同時,我也是個自私的女人….我可以同時是個好媽媽又是個自私的女人…這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嗎?」
【疾病的希望】
《疾病的希望》這樣說:
疾病是人的本質,它唯一的目標,就是使我們變得完整。當我們重新學習症狀的語言,聽它說話,就能了解我們缺乏什麼,進而轉化疾病,邁向療癒的道路。
疾病→意識鏡子→病人在意識層面失去次序或和諧
症狀迫使我們注意,提醒我們靈魂生病的事實。 某個東西遺漏了,缺乏意識的什麼?
說得白話一點,疾病本身只是個訊號,如同車子面版閃紅燈的故障訊號。 修車廠的人不會說它閃紅燈是號誌燈壞了,取下它讓它不再煩人,而是透過號誌燈找到車子故障的根源,維修保養或更換零件。 因此,當我們生病,我們不只是讓症狀消失,而是透過症狀,找到意識故障之處。 我們要問自己,「我平日的意識,缺少什麼? 生活的哪裡失去次序,靈魂的哪裡失去和諧?」
【真正的療癒,是面對我們的陰影,也就是平日意識不去覺知之處。】
用這樣的詮釋架構,書上建議過敏患者,問自己下列問題:
1. 為什麼我拒絕在意識中接納攻擊性,而迫使它表現在身體上呢?
2.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使我害怕到想要逃避呢?
3. 我的過敏源指出什麼主題? 性慾? 本能? 攻擊?生育? 還是意味著生活黑暗面的灰塵?
4. 我以過敏操縱周圍環境,達到什麼程度呢?
5. 我對人的愛如何? 我讓「外在」的東西進來的能力如何?
例如,有胃病或消化問題,最好問自己:
1. 我不能或不願嚥下什麼事情?
2. 有什麼是會吞噬我的內心?
3. 我是否能好好處理自己的感受?
4. 我對什麼事情感到惱怒呢?
5. 我怎麼調適自己的攻擊性?
6. 我刻意避免衝突到什麼地步?
7. 我內心是否渴望沒有衝突的兒童時代,那時我什麼也不用付出,就能擁有愛和照顧,而不需擔憂任何事情?
這裡說的是,過敏是抗拒,胃病是逃避。而癌症,則是誤解的愛,癌症尊重真正的愛,而真的的愛,就是心,心臟是全身唯一沒有癌症的地方。
《疾病的希望》說出
【健康要的是全然的覺知,而最終的覺知則是,超越二元對立的合一】
【疾病呼喊我們朝向內走,認識並接納真實的自己,整合後,回歸光的本質】
* * * *
這麼多年,這麼多的書,都在說同一件事,這件事是什麼呢?
你領會到了嗎?
若你沒有領會,那是我的書寫尚未通透,通透到使用你能感受的語言。
你願意留言,說說你的領會嗎?
Monica
2007-07-30 15:56:59
您好,
謝謝您的回答。不好意思,我應該寫的清楚ㄧ點,我不是要ppt檔,只是想要您上課用的大綱,有時候來不及抄。我想作成筆記時時提醒自己好好活著。
Monica
2007-07-30 09:27:07
您好,
我參加您在新竹中學的演講,我很喜歡。
請問有演講時用的ppt檔嗎?
謝謝。
版主回應
不好意思,ppt檔不提供。
2007-07-30 15:06:49
夫妻會吵架是不是還在乎對方?但是如果口出惡言呢?
每個人都有內在未完整之處,
每個人都有未成熟的表達習慣,
每個人都有無覺察,無法為自己負責之處 2007-07-31 12: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