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8 12:49:56MaLi

我也使用行為法則 070608 / 5y2

「被吐出來的〈行為法則〉」的回應文中讀者表示喜歡,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3/1287376181/20070530084127/#1085975
這些回應促使我思考:我沒用〈行為法則〉嗎?
其實我使用〈行為法則〉,而且用得不錯,
這篇文章,用來說明使用時的細膩處。

增強與削弱,其實是大自然的或社會裡既存的某種律則,
當我們辛勤耕種,看見滿地綠油油飽滿的稻穗,
當我們紮實用功,收到一張好成績單,
當我們用心一路走來,獲得一個肯定的獎項,
當我們給孩子愛,孩子回報我們微笑。

當我們忽視一畝田很久,田地的荒廢讓我們忘記耕耘的動力,
當我們拼命用功,成績卻一直不理想,難免會挫折,
當我們用心一路忠誠,卻沒人看見也聽不到感謝,難免沮喪灰心,
當我們關愛孩子,孩子卻無反應甚至拒絕時,心裡難免淒涼,

這些是自然的連續結果,就是〈行為法則〉背後的基本動力丫~
人本概念強調,〈結果重要,過程也重要〉,所以,
對用功而成績沒進步的孩子,我們也珍惜他努力的過程,
對那些默默付出的人,我們帶著敏感的眼光看見,虔誠地道謝,
對那些付出愛卻得不到鼓舞的父母,我們肯定她用心,並帶她學習新方法。

這是人本精神讓人感受到的溫柔,
在自然與社會的邏輯理性之外,還有屬於感性和靈性的專注。


****************************
我主張,二者都重要,如何實施,使用時父母的態度,才是重點。
****************************


在接納的同時,我對樹兒有許多教導,
在耐心等待的前提,我使用許多增強原則。

我引導的是樹兒的覺知與意識焦點,
我給予回饋的是真誠的感受。

例子1:
出門前,我說:「樹,放幾張衛生紙在口袋,你等一下就會打噴嚏。」
後來在電梯口,樹兒打噴嚏,大條鼻涕懸掛著,就要滴到地板了。
「你的衛生紙呢?」爸爸問。(樹兒是沒衛生紙的)
夫妻兩還是一起幫他,緊急解圍。

電梯裡,我問:「樹,如果剛剛你口袋有衛生紙,會有什麼不一樣?」
孩子:「我就可以自己快快擦鼻涕了。」
我:「媽媽喜歡你照顧自己,記住喔! 這很重要。」

解析:
我們沒有為了削弱他不自己拿衛生紙,就拒絕幫忙,
我們選擇,讓他在舒適的情況下,意識到自己能有的新選擇。



例子2:
最近,展一直在調整樹兒說話的口氣。
「喝奶喝奶」樹兒睡前大聲嚷嚷,
「樹,你記得我說過,要怎麼講我才會為你泡奶?」展爸問。
「爸爸,請你幫我泡奶好不好?」樹兒眼睛看著爸爸,帶著微笑說。
於是,展爸欣然起床,為兒子服務。

我覺察到樹兒說請求的語氣裡有討好的可愛味道,
我說:「媽媽喜歡你說請的時候也可以這樣說啊….」
我示範了一次中氣十足的請求,樹兒聽了哈哈笑,學了幾次。

解析:
從小,我們堅持,孩子哭的時候要不到東西,
孩子吵鬧的時候,要不到東西,
現在,我們堅持,孩子沒有看見我們時,也得不到服務。

我們重視人性的美好面,
對於哭泣吵鬧,我們面對麻煩,讓孩子單純學習從哭泣與執著中,回歸中心。
孩子要什麼,只要合理,且尊敬地請求,我們通常會滿足他。




***************************



我認為,〈行為法則〉最大的隱憂是,
孩子把〈得到獎賞〉與(逃避懲罰)當成目標,與內在失去連結。

例如:
為了得到玩具而用功讀書,久而久之,忘記去感受用功本身帶來的力量感。
為了害怕責罵而表現禮貌,久而久之,禮貌只是個習慣,沒有人與人的情感連結。


但是,有紀律地使用〈行為法則〉,
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有力量的可控制感:
〈我的行為舉止與我能得到的結果之間,有緊密的連結〉
這讓孩子信任自己,願意負責,有信心做出有效的行動。
這讓孩子與內在深層的信心與力量感連結。


《真實的快樂》一書,記載一個實例:
4歲小女孩妮可在出門前躲起來,讓媽媽曼蒂找不到她已經一個禮拜了。
身為心理學家的曼蒂,用過各種方法,都沒用。
(對妮可注意或不注意,責罵她,禁足,找到她時揍小屁股,對她解釋這種行為有多危險,對她表達父母有多大的擔憂。)

有一天,曼蒂問妮可:「妳願意談判嗎?」
,「我們今天早上可以出去買妳的芭比娃娃,但妳必須答應兩件事:
第一, 不准再去躲起來; 第二:我一叫妳立刻就跑過來。」曼蒂說。
妮可答應了。(小女孩已經要求芭比半年了)
「但是還有一個條件,」曼蒂繼續說:「假如有一次,只要一次,我叫妳時妳沒有立刻過來,芭比就會被沒收一個星情。 假如發生第二次,妳就永遠沒有芭比可以玩了。」

妮可沒有再躲起來過。
在這例子裡,打罵講逞都無效之後,談判注入一個正向的驚喜,並用威脅拿走獎品的方式,來維持好行為出現。
這裡的重點還有:立刻去買。
獎品在好行為出現前就先給,在好行為消失時失去獎品。

這樣使用〈行為法則〉漂亮的地方是:孩子非常可以預期未來。
書上說,使用這方法的紀律是:
1. 只有在別的方法都無用之後,才使用。
2. 一個孩子不能使用超過二次。
還有,談判的行為不適日常生活的小事,並且說到做到(包括買和拿走)。


***************************


我不反對使用〈行為法則〉,我反對的是:依賴與濫用〈行為法則〉
在我的觀點裡,使用〈行為法則〉的紀律如下:
1.〈聆聽與真誠表達〉,〈信任與了解〉,〈正確教導〉都是根本。
沒有這些而只依賴〈行為法則〉來管教孩子,
久而久之會無效且會越來越麻煩。

2.不在疲憊,累壞時,拿〈行為法則〉來應付,
使用〈行為法則〉要在專注清醒,有覺知下使用。

3.使用前思考,真正想增強的是什麼,具體之。 並在事後對孩子真誠表達:「我真正喜歡與重視的是什麼。」

4.同理孩子、好玩,有創意,驚喜….爾而使用,
這些元素是使〈行為法則〉生效的魔法。

5.永遠不要用「撤去愛」來控制孩子。
6.永遠不要「如果你…我才會愛妳」來教育孩子。
7.請記得,帶著愛使用,而真實的表達,永遠是最佳的增強與削弱物。


***************************


家裡書籍玩具的亂,其實是四人的共業。
最近,有個良善的好結果。

那天,本來輕鬆的吃飯遊戲夜晚,忽然讓我覺得疲憊。
我靜下來思考,叫來老公小孩,宣告我的觀察。
我問樹兒:「你們在學校,是不是吃完飯都收拾好,才睡覺?」
「睡醒了,是不是大家都折完棉被,才開始活動?」
「玩玩玩具,看完書,是不是都放回原位,才拿下一個?」

樹兒點了好多個頭。
「也就是這樣,你們學校小小的,卻可以讓20個小朋友,在裡面舒服生活。」
「對啊!」樹兒的回答裡,有滿意的口氣。

「剛剛啊,我們吃完飯,還沒收拾洗碗,爸爸就開始做甜甜圈」
「剛剛啊,你們玩玩砂畫,沒有收拾,就嚷嚷要洗澡」
「媽媽一直想著要回來收拾這些,就越來越累。」

樹兒委屈:「是妳沒有說要收拾,所以我才沒收拾的。」
「是喔,這不是你的錯,你很想幫忙的對不對?」我問。
「當然。」兒子信心滿滿的回答。

隔天,當樹兒說:「爸爸,我們來踢足球。」
我會提醒,「蓋印章的玩具還沒收喔! 洗完澡衣服沒拿去洗衣籃喔!」
樹兒是個勤快的小幫手,
他大聲說:「我來!」
快速又開心地把這些小事都做好了。
然後,他開心地與爸爸一起踢足球。


解析:
1. 這裡看起來,我只使用表達與討論,好像沒有使用〈行為法則〉,其實:
2. 全家的快樂,以及愉快踢足球,合作的感覺,我的感謝,以及樹兒感受到自己的有力量。 都是自然的增強物。
3. 還有,若不是樹兒學校最近在推廣「服務小天使」活動,樹兒每天很關心自己得到幾個紅心,熱心為大家服務。 樹兒也無法與做家事這麼好的關係。 (記紅心的活動,是最典型的〈行為增強術〉了,放在學校裡進行,當成一種遊戲或競爭活動,只要夠單純,是個幼兒園的好活動。)


PS1:所謂”夠單純”就是,遊戲就是遊戲,除了結束之後宣布「第一名…」「第二名…」之外,沒有其他了。 得分低的孩子不會再被說,得分高的孩子也不會特別被看重。 這樣就是自由參與的鼓舞遊戲,而與自尊心無關。


PS2:我們在家裡,配合學校這樣的活動,通常我會這樣與樹兒互動:
「喔! 你最多個紅心啊,告訴我你如何做到的?」
「喔! 今天被贏過去了? 喔! 他也好厲害。」
「你沒贏,開心也沒減少嘛!」
「每個人都有厲害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要不要認真得到紅心。」
「重要的是,當你想得到紅心,你知道怎麼做,而且去做。」
「當你發現別人也得到紅心的時候,你去跟他學習。」
jh 2007-06-09 23:13:01

讓孩子
真的從心去領略與願意
是門绝對要花心思的學分

版主回應
敞開與誠實,
尊重與等待。
2007-06-12 00: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