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1-22 16:42:20弓長

Ostrich, VC & Angels

最近在一個評鑑英國學術界執行各項科學研究報告出爐後,英國國會議員很不客氣地對英國國內的科學研究計畫政策提出批評。他們認為英國大學間目前採用的科學研究管理政策是令人失望的。大學內管理科學研究之決策者的短視和無動於衷的態度,正是阻撓英國科技前進的絆腳石。加上政府無法有效的督導,還有各個官方研究贊助委員會不求改進,被恥笑如駝鳥般的安於現狀的立場,導致英國高科技人才嚴重外流。

倫敦金融時報的報導提到英國學術界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大多都是大學編制內短期性合約的博士後研究員,聘約長則三年短則一年不到,實驗室內人事編制流動性很高,導致研究計畫執行缺乏一貫性。這股英國科學界的年輕生力軍被認為是除了飲食業外,單一行業中短期性雇員比例最高的行業。這不是很好笑,辛苦取得博士學位後得到的研究工作的安定性,其實跟速食店從業員的安定性相當呢。這也是很多取得博士頭銜的理工科研究人才,若沒有及時取得學術界的長久教職卡位的話,從事短短幾年的缺乏安全感的研究工作後,很多PhD就紛紛轉行到報酬優惠但工作性質與本科專長不同的職業,他們大多選擇重新訓練自己成為金融分析師、會計師,精算師,商標註冊權專利律師等吃香的行業,從此拒絕進入實驗室。這正是耗費他們當年勤苦求得高等研究學位的努力和專業經驗,更使英國學術界之基礎科學研究無法培養多年連貫性經驗的研究員,造成教學上浪費資源的惡循環。

英國學術界的研究大環境看來弊病不少,在經費見肘的情況下,學校裡的科學家只能以小本經營各項科學研究。劍橋大學的教授常常抱怨,這裡任何一個官方研究贊助委員會提供的經費,大概只夠他們雇用一個博士後研究員三年的光景,這完全跟不上大西洋彼岸競爭對手的大規模研究室人員編制,也難怪很多人經不起誘惑,跳槽到美國一流學府教書去,或者乾脆投入工業界從事具商業潛質的應用研究了。

當然這一成不變的培養科研人才之生產線上,有時也有脫穎而出的異數。週二晚上我去聽了一項有關科技人如何創業的演講,兩名劍橋大學的現職教授和一名原來服務於跨國性藥廠的研發人員,三人現身說法,描述他們如何將大學實驗室原有的構想具體化,應用學術界研發的技術平台,從一人公司開始籌備運作,在短短兩年內,籌資設立了一個新興藥物開發的公司。

萬丈高樓平地起,高科技的企業都是需要能夠賞識新研究潛能的伯樂慷慨贊助,才能在白熱化競爭的生物科技環境下立足求生存。原來這位企業發起人Professor Sir Tom Blundell桃李滿天下,他曾經還是英國政府生物科技研究諮詢委員會的首席顧問,在各家生物醫藥研究機構人面皆廣,產學官界更是遊走自如。剛好他的一名弟子當時正在一個高科技創投基金投資機構服務,請他的恩師到倫敦去走一趟,希望大師能夠出面指點迷津,給點他們投資生物科技的新建議。聽這位結構生物學說,到約定出席會議的那天,他才想到他其實還沒有作任何準備,可是灑脫的世界級權威學者還是照常赴約。Professor Blundell在劍橋前往倫敦的45分鐘火車車程途中,才開始構思他那天等一下要跟創投基金分析師討論的話題。

結果大師果然語出驚人,隔日他的弟子打電話跟師父說,有一群伯樂願意提夠六百萬英鎊的資金給師父作設立一家新公司的本錢,讓他們能夠照師父昨天所介紹的概念,從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結合基因體學,尋找開發新藥的捷徑。

其實這些伯樂就是創投業者Venture Capitalists (簡稱VC) ,創投業者可以是很有錢的個人投資者 (這些有錢人在術語中叫做Angels ,比喻真妙「人家大筆銀子丟給你花—不是好比你生命中的天使嗎 ?」) ,創投業者也可以是財力雄厚的團體 - 如大銀行、政府機構、投資財團、和本來就對該產業有高度興趣的大型產業機構等。他們當然都不是冤大頭凱子,隨便亂砸大筆銀子投資他人事業的慈善家,創投業者精打細算,唯有在經過對投資領域有各相關專業背景的創投基金分析師和經理人謹慎審核後,才會決定投資金額和執行籌資計畫。

你們知道Professor Sir Tom Blundell, Professor Chris Abell, Dr. Harren Jhoti, 最後湊到多少錢開公司嗎 ? 嘿嘿…金額遠超過Blundell 弟子試探師父下海作生意的誘餌六百萬英鎊。2001年五月,他們三個發起人在第一回合的公開籌資活動中,就輕鬆地籌到兩千兩百七十萬英鎊的創投基金,這還不括各個合作夥伴和跨國性藥廠的技術投資呢…同年的年底,創投基金的原班投資人馬,再度增資又多注入五百七十萬英鎊。

劍橋前往倫敦的45分鐘火車,我也常常坐,可是大多都是在看同車廂前往倫敦遊玩的日本妹妹…沒有像桃李滿天下的大師一樣正經,從事腦力激盪專心想新點子……所以我到現在也還沒有遇到伯樂或生命中的天使…


如果有人手邊錢太多的話…

這家標榜採用創新“Structure-based Drug Discovery” 技術的公司是

Astex Technology
http://www.astex-technology.com/

人家大概只對財力雄厚的大戶投資者有興趣……

什麼聽說菜籃族也想投資高科技啊 ?我看小款金額留在自己身邊當零用錢花就好了…

MPs attack universities over science base failure
By Jean Eaglesham, Political Correspondent
Financial Times; Nov 20, 2002

事前談不攏的 UCL 與 Imperial College 合併案,聽說就是Imperial College 現在的頭頭 Sir Richard Sykes (他原來是跨國性藥廠 GlaxoSmithKline 的主席) , 想把計畫合併後的兩所學校企業化經營,結果生意人的如意算盤,遭到學術界教職員聯盟的強烈反彈。真是矛盾,英國學術界人士明明愛錢又怕被錢傷害,因為誰也不想成為合併後的超級大學聯合建構下,人事重整改革的第一輪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