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18:52:30lino (小俗工)

安大偽簡《詩經·小戎》『蒙伐』作『尨(上羽下巿)』即知乃今人偽造

安大偽簡《詩經·小戎》『蒙伐』作『尨(上羽下巿)』即知乃今人偽造

 

2019年問世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內的《邦風‧秦風‧小戎》一篇內,今傳的《毛詩》的『蒙伐』,原在西漢三家詩的韓詩作『蒙瞂』即南北朝顧野王的《玉篇》『瞂,盾也。引《詩》曰:蒙瞂有菀』,依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指出,是依韓詩之文。即,西漢在偽造的《毛詩》尚未問世前,韓詩的版本作『蒙瞂』。唐初陸德明《經典釋文》也曰:『伐,本又作瞂』。又指『瞂,盾也』。也可以看出,西漢源於先秦孔子魯國之傳承的魯詩的韓詩及先秦,此處應作『蒙瞂』,如果安大簡《詩經·小戎》是先秦真貨,自當乃用此『蒙瞂』二字。

 

但為何安大偽簡《詩經·小戎》『蒙伐』作『尨(上羽下巿)』呢,原來他是摘取了西漢《毛詩》及東漢鄭玄及《玉篇》《經典釋文》《古今韻會》等後世的說法來造字的。

 

在西漢成帝時代,有一個徐敖,偽造了《毛詩》,將《詩經·小戎》裡的原本先秦到西漢採用的『蒙瞂』,改成了『蒙伐』。而西漢時《毛傳》則釋之為『蒙,討羽也。伐,中干也。』到了東漢末的鄭玄,他就箋之說:『蒙,厖也。討,雜也。畫雜羽文於伐,故曰蒙伐』。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的疏裡指古代的盾有大小,大的叫櫓,中的叫干,所謂《毛傳》釋『伐』為『中干』,指中等尺寸的盾。並指『蒙為雜色』之義。

 

(一)於是吾人可以看出,在西漢偽《毛傳》指『蒙』字作『討羽』來釋,而到了東漢末鄭玄如作出解釋,指是『畫雜羽文』在中等尺寸的盾上。並且釋『蒙』為『厖』,於是給了造偽者造字的靈感,他就把《毛詩》裡的『蒙』改寫成『尨』,亦即是『厖』字的省形。元代的黃公紹的《古今韻會》指『厖』字,『通作厖』,於是根據元朝黃公紹的『尨』=『厖』,因而化鄭玄的箋的『厖』為元朝用法的『尨』,而造出了此字『尨』取代傳本《毛詩》及韓詩源自先秦的『蒙』字。

 

(二)至於改韓詩『瞂』及稍晚的偽《毛詩》的『伐』為『上羽下巿』,乃綜合古文學派的《毛詩》的《毛傳》的『討羽』及東漢末鄭玄釋『雜』,而造一個偽字,上方用『羽』以取《毛傳》與鄭玄釋義。下方那個『巿』,他則是查得了《康熙字典》講『巿』字,『《玉篇》亦作『韍』,於是以韓詩『瞂』通假於『韍』,而在此一造偽字的下方用了『巿』=『瞂』。也就是他造出的『蒙伐』的『伐』字成了上方一個『羽』以示著有雜色的羽飾,下方的一個『巿』表示是著雜色於『瞂』,亦即盾上,合於西漢《毛傳》及東漢鄭玄的說法。

 

所以吾人可以看出,他把《毛詩》『蒙伐』的『蒙』改寫成『尨』,乃是依東漢末年鄭玄的說法,並參考元代字書《古今韻會》的說法而成字。而『伐』成一自創的上『羽』下『巿』的怪字,上方的『羽』依西漢《毛傳》及東漢末鄭玄的在中等的盾上畫上雜色的羽毛,而下方的『巿』依西漢韓詩的『瞂』=『韍』=《玉篇》的『巿』,指上方的『羽』畫在下方的『巿』(瞂)的上面,把此字出新成了一個看圖可以識的字,十足搞笑。

 

經過以上的分析,於是鐵定得證,安大簡的《邦風‧秦風‧小戎》就是今人偽造的,還用上了西漢《毛詩》及東漢鄭玄及《玉篇》《經典釋文》《古今韻會》等後世的說法去造出假的先秦古文字,真是可恥。(劉有恒,2020,4,1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