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1 15:56:02lino (小俗工)

從安大偽簡《詩經·摽有梅》『摽』作上『艸』下雙『力』(𠠴)字型即知係今人偽造

從安大偽簡《詩經·摽有梅》『摽』作上『艸』下雙『力』(𠠴)字型即知係今人偽造

 

2019年問世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內的《邦風·召南·摽有梅》一篇內,『摽』字作上『艸』下雙『力』(𠠴)字型。原整理者釋為上『艸』下雙『又』字型,不過,經過侯瑞華《讀安大簡〈詩經•摽有梅〉札記一則》詳加考察之後,確認下面是從“𠠴”(雙『力』)是也。吾人認為,此一偽造者是模作仿《郭店簡·緇衣》簡19的『力』字的字型。漢代的經師所作的《爾雅》及西漢古文學派的《毛傳》釋『摽』作『落』的意思。

 

不過,此一安大簡《邦風·召南·摽有梅》造偽者他所取譯的是『抛』。『抛』這個字,《說文》『拋:棄也。从手从尤从力,或从手𠠵聲。案:《左氏傳》通用摽。《詩》:摽有梅。摽,落也。義亦同。』按,《左傳.哀公十二年》:『長木之斃,無不摽也。』晉朝杜預注為『長木斃踣于地,不擇物而後摽擊。』按,所謂《毛詩》作『摽有梅』,今文學派的《韓詩》則作『莩有梅』,《孟子》:『野有餓莩』裡,東漢趙歧的注引用了今文學派的詩經文本而指出:『餓死者曰莩。《詩》云莩有梅,莩,零落也。』唐代的丁公箸指出:『莩有梅,《韓詩》也。』而韓詩和魯詩很有關連,故西漢初年的魯詩或初隸定《詩經》時而亦作『莩有梅』。《毛詩》因古文學派崇《左傳》而採《左傳》作『摽』取代今文學派的作『莩』。但此一安大簡《邦風·召南·摽有梅》造偽者並無對於『摽』應作何字並無能力去有所理解,只是取用『抛』之義而自造偽古文字而已。

 

於是安大簡《邦風·召南·摽有梅》造偽者以『抛』之意來造假古文字,而『抛』右方的『𡯄』的右側的『尤』當成『九』,如果把『九』的右側的豎曲鉤向變成豎鉤,就變成了『力』,此就是其造新字的『雙力[力力]』的來源。汗天山先生《初讀》看到此怪字和『抛』有關,但因不悉此實為今人所作偽簡,而以為『安大簡《詩經》中所見的‘[艸力力]𦭼-摽)’字形之聲符‘[力力]𠬪)’,應當是傳抄古文所見的‘拋’字形右部所從字符的來源(字形有訛變)』(引自王寧〈讀安大簡《詩經·摽有梅》札記一則〉)所致。此一安大簡《邦風·召南·摽有梅》造偽者於此雙『力』(𠠴)上方再加上『艸』頭,以示是如《爾雅》到《毛傳》原釋的『落』字上方的『艸』頭而已。於是成此怪字,並非汗天山先生以為的『字形有訛變』。

 

他既用了漢代《說文》字書裡的『抛』字的漢代今古文學派某一釋義,而造出上『艸』下雙『力』(𠠴)字型的怪字取代『摽』,那麼,安大簡的《詩經·摽有梅》就不是先秦的竹簡,而無疑乃今人所偽的了。(劉有恒,2020,3,30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