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9 10:08:33lino (小俗工)

良史周世昌萬曆《崑山縣志》的歷史價值---並談其揭露明太祖接見崑山人瑞周壽誼實無其事

良史周世昌萬曆《崑山縣志》的歷史價值
----並談其揭露明太祖接見崑山人瑞周壽誼實無其事

一、良史周世昌的主張『不患無文,而患無實』

徐複、季文通主編的《江蘇舊方志提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內,張乃格于介紹周世昌所編萬曆年間的《崑山縣志》時,指出:

  『(萬曆)崑山縣志 八卷/(明)周世昌纂。明萬曆4年(1576)申思科刻本,198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本。申思科,《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為申恩科,今據卷首申《序》署名,卷3《縣官題名》等。
  世昌,邑人,太學上舍生,平生熱心地方文獻。其時去方鵬所纂嘉靖志已將近40年,世昌擔心地方文獻久而湮沒,遂搜訪舊志,參稽他史,考訂摭拾,間附已見,終成一編。萬曆4年,有司檄修郡志,知縣申思科訪得世昌舊稿,促其進一步補充完善,經充實後,世昌以志稿12卷畢命。申思科又將志稿交縣學署理儒學教諭王體升等人校訂,厘為8卷,由申思科捐俸付刻。全書凡45門。卷1建置沿革、分野、疆域、風俗、城池。山川、古跡、市鎮、鄉保、坊巷、橋樑、井泉;卷2水利、戶口、田賦、土貢、土產、第宅、園亭;卷3公宇、縣官題名、學校、學官題名、壇壝、祠廟、寺觀、塚墓;卷4進士、鄉貢、歲貢、薦舉、例貢;卷5封爵、名宦、人物(仕宦);卷6~7人物(仕宦、貴戚、隱逸、獨行、游離、列女、藝能、仙釋);卷8災異、雜記、遺文。前有申思科、周世昌,王宇3《序》,崑山縣境界等5圖,後有王體升《後序》。周世昌自《序》題為“原志”,其中關於文采與史實關係的闡述至為精當;“志,記也,記邑之事也。不患無文,而患無實,得其實,因其文而述之,斯為善矣”。這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頗有指導意義的。書中內容、以人物、水利為洋。其中水利部分,並不以已經實施者為限,還以較大的篇幅收錄了不少前人有關崑山水利的主張。蓋因崑山地方瀕海,正當瀉洪孔道,水利自來即為縣內要務。此書資料豐富,《風俗》、《山川》、《城池》、《古跡》、《寺觀》等許多門類中,具體條目下往往以小字夾註的方式,收錄了有關的詩,文原作。對於一些有異議的歷史問題,編者則于正文之後附以按語,用以說明自己的觀點,如卷5《人物·仕宦·龔識傳》之後的“世昌按”等。(張乃格)』。

書中,在其中的『周世昌自《序》題為“原志”,其中關於文采與史實關係的闡述至為精當;“志,記也,記邑之事也。不患無文,而患無實,得其實,因其文而述之,斯為善矣”。這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頗有指導意義的。』而且指出:『於一些有異議的歷史問題,編者則于正文之後附以按語,用以說明自己的觀點』,指出,周世昌這位太學生,對於歷史記載的要求是『不患無文,而患無實』。因為其寫其地方之史,不以因系地方小史而任意抄掇故書當個文抄,不像史上不少的地方志是其前的方志文章一大抄,再補些新聞見,多系考實未必,往往是襲偽有成。

二、方鵬《崑山縣志》博采而考訂未詳

按,有關明太祖召見崑山人瑞周壽誼,首見於博采而考訂未詳的的嘉靖十七年(1538)序方鵬《崑山縣志》。方鵬於卷十六『集詩』引顧鼎臣的詩作《裡人周壽誼(年一百十六歲)》一詩,下標名作者名為『顧鼎臣』(成化九年~嘉靖十九年,1473-1540),曰:

『吾崑周壽翁,生宋景定間,閱世訖元籙,重逢昌運還。高皇禦宸極,詔接開龍顏,醴食賜大官,複家丁役蠲,郡國飲庶老,尊齒無與肩。身稟松栢姿,眼見陵穀遷,逍遙考終日,高邁虞帝年。……』(方鵬《崑山縣志》卷十六『集詩』引)被方鵬的《崑山縣志》就擺了進去,並且於《崑山縣志》卷十三『雜記』衍說此一故事,如下:

『國朝洪武六年,江夏魏觀守蘇州,以孟冬吉日行鄉飲酒禮於郡學寳僎之外,又特位三老人,日崑山周壽誼,年百有十歲,吳縣楊茂、林文友,皆九十餘歲,形充神定,行坐有禮,越五日,周老人還崑山,觀躬出婁門外,再拜以餞郡之士女,觀者快焉,以為幸見。太祖嘗召壽誼至闕,庭賜以酒饌,複其家。壽百十六歲而終。今其家有世壽堂,裔孫震,官至廣東參議。』

到了嘉請四十四年,陳全之(正德七年-萬曆十年,1512-1580),八卷本《蓬窗日錄》(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山西祁縣官刊本)卷六指出:

『崑山周壽誼,年一百一十三歲。生於宋而鄉飲於洪武六年,子孫皆有百歲。家建世壽堂,六世孫震,正德中令鄱陽,出世壽卷,士夫多題詠之。……公生於宋景定之某年,鄉飲禮行於皇明洪武六年,卒於鄉飲後五年』。

此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其『萬曆甲辰進士。是編分世務、寰宇、詩談、事紀四門,門各二卷。世務一門多可采,寰宇一門頗參輿記陳言,詩談、事紀則更傷猥雜矣』,但未記錄明太祖有召見周壽誼一事。

于其後,到了萬曆四年刋行的周世昌的《重修崑山縣志》,周世昌于《原序》裡指出,歎前人的崑山地方志,『曆歲滋久,或散佚而無傳,或詳略有未當』者,加以整理。我們比對可以發現,周世昌經過『散佚而無傳』及『詳略有未當』的史料判定後,把嘉靖初年的方鵬《崑山縣志》卷十三『雜記』有曰:『國朝洪武六年,江夏魏觀守蘇州,以孟冬吉日行鄉飲酒禮於郡學寳僎之外,又特位三老人,日崑山周壽誼,年百有十歲,吳縣楊茂、林文友,皆九十餘歲,形充神定,行坐有禮,越五日,周老人還崑山,觀躬出婁門外,再拜以餞郡之士女,觀者快焉,以為幸見。太祖嘗召壽誼至闕,庭賜以酒饌,複其家,壽百十六歲而終。今其家有世壽堂,裔孫震,官至廣東參議』,全部都發現原作應是屬於『詳有未當』,即描述的那麼詳盡,但是於其所考明初的史料來看,有些內容實為無征,即,這些以往地方志的『詳』述,是『有未當』之處,故通篇皆刪掉了,而其保留了餘氣按:左偏旁有火字旁,以下同)《奉行鄉飲禮序》,而也沒有收王彝的《鄉飲酒碑銘》,因為王彝在明初因被誣告而受牽連涉及明太祖的死敵張士誠的寃案而被誅之故,故明代地方志皆未收入。

而方鵬《崑山縣志》卷十三『雜記』所引的多於餘氣《奉行鄉飲禮序》的敘述,主要就是述及了『太祖嘗召壽誼至闕,庭賜以酒饌,複其家』,亦因之亦刪除之。周世昌也未錄方鵬《崑山縣志》所收顧鼎臣《裡人周壽誼(年一百十六歲)》一詩。

故周世昌顯然有作一番『不患無文,而患無實』考證的功夫,因此依其作《重修崑山縣志》時,就把明太祖召見周壽誼的所有相關涉及的敘述全都刪除之。

而主要生活于嘉靖萬曆年間崑山當地人張大複(元美)萬曆年或其後著《皇明崑山人物傳》,對家鄉所出的人物知之甚詳,其於卷八附于周後叔傳後附言始祖壽誼時曰:『周之先有壽誼者,洪武六年癸醜得年一百十有六,距其生為宋淳佑四年甲辰,跨元及明,幾三國十三帝,而不肯仕,改革之際,兵燹數矣,然竟無恙』,亦無提及周壽誼有被太祖特召一事。

三、《涇林續記》到《南詞引正》到《符號江蘇‧崑曲》及《崑曲研究新集》

按,于萬曆四年出版的周世昌所編的《崑山縣志》,就己經查證了根本就沒有明太祖召見周壽誼一事,更遑論明末周玄暐還在其所著筆記傳奇之作《涇林續記》,去談出明太祖還問了周壽誼崑山腔一事,從1957年蔣星煜公佈他找出了《涇林續記》,自此戲曲學界照抄之作如林,把偽事當作真史實而使得戲曲史含崑曲的歷史陳述及研究結果都為之出錯了。更加以蔣星煜發現了《涇林續記》的1957年,被內地有心人士看到,為了迎合時尚,放衛星,於是偽造魏良輔的《南詞引正》,並把周玄暐筆記傳奇之作《涇林續記》明太祖特召周壽誼詢問崑山腔的小說傳奇之言也當成史實而抄了進去,寫出了『國初有崑山腔之稱』,而在戲曲學界未加考明之下,據《涇林續記》及《南詞引正》而當成信史的著作如林,直到近時,學者俞為民於2013年《符號江蘇‧崑曲》一書內,不但上篇『六百年的精彩歷程』的首二章:『南戲的流傳與劇唱崑山腔的產生』、『玉山草堂的文人雅集與清唱崑山腔的產生』裡,據偽文《南詞引正》裡造出無中生有的顧堅其人,當成信史而想像出『劇唱崑山腔』,而且還引用了周玄暐的小說家之明太祖問周壽誼崑山腔一事,及吳新雷2014年《崑曲研究新集》(台北:秀威資訊,2014)以如俞為民相同筆調,把學術著作當傳奇小說寫,忽悠出〈論玉山雅集在崑山腔形成中的聲藝融合作用〉、〈崑山腔形成期的顧堅與顧瑛〉二文,而使得此二書的可信度失色不少。

殊不知,周世昌早在明代萬曆年之初,就己查出其崑山家鄉內,沒有發生過周壽誼被明太祖召見一事,更何況哪裡又會有萬曆末年周玄暐腦中構思出來,明太祖還在宴上,問周壽誼有關崑山腔一事,亦可以證明引用了蔣星煜在1957年發現的內容的《南詞引正》,此一偽文的出現,是約在蔣星煜的昌言他發現了《涇林續記》同時期左右了。

四、結語

如此看來,周世昌不愧是良史,學者竺家寧先生曾在其《聲韻學》(1991)裡指出:『我國歷代相傳的書籍,有些是偽書。無論全偽或部份偽,讀書人都應知鑒別,否則便擾亂了學術文化系統,使社會背景、時代思想、學術源流都發生混淆。』(頁13)如果從事學問者,對於論學不能先從考明史事真偽著手,則學術論著的品質就豈不形同傳奇家小說家之稗官野史了,也如竺家寧指出,『擾亂了學術文化系統,使社會背景、時代思想、學術源流都發生混淆』。而良史周世昌的典型在夙昔,實為吾輩學術中人的楷模。(劉有恆,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