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9 02:08:13喬治鎊

九又七分之一、四分之一及三分之一部費里尼之一

這次費里尼的作品千載難逢而完整地在台灣的大銀幕現身,當然是影迷爭相朝聖的盛事,本人基於經濟有限,除了三部短片外,只能非常不免俗地挑選其中最有名且得過國際大獎的十部作品,相信每個人對於不同時期的費里尼有不同偏好,而我的最愛(也很不免俗)卻並列「卡比莉亞之夜」和「八又二分之一」兩部表現手法迥異的作品。但我也相信很多人也和我有相同的感覺。在過完費里尼的癮之後,發現了不少現代電影的靈感或形式來源,也完全感受並臣服於他留名影史的大師魅力。

愛情神話 (Fellini – Satyricon, 1969, 129min, Color)

乍看之下會以為是另一部帕索里尼的作品,但仔細一看會發現費里尼獨有的幽默風格,故事從王子尋找他的年輕愛人開始,有如恐怖旅舍帶給觀眾極限快感般的殘酷娛樂節目、地上和地下的懸殊社會階級、兄弟鬩牆、尋找愛情、權力、文化、信仰和希望的旅程永不停息,這是費里尼對充滿悲劇色彩的希臘神話的個人詮釋,或許無法滿足每個觀眾的胃口,不可否認的是善用色彩的他再一次帶來了這部視覺饗宴。

八又二分之一 (Federico Fellini’s 8½, 1963, 138min, B/W)

首度看到大銀幕版的本片,果然不同凡響,使觀眾不得不跟著主角導演吉多陷入夢境和現實交錯的旅程,作為一部導演的半自傳電影,費里尼不需要費太多力氣解釋每個環節的意義,而是帶領觀眾窺探他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以及當時身處的心境。顯而易見的是對於一位導演的最大難題:藝術和商業難以妥協的矛盾,即使藉由吉多和本片對這個現象戲謔一番,駕馭一切的理想還是充滿著無奈感,於是導演只能寄情於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八又二分之一個女人(作品),一幕幕為他帶來創作動力的慰藉。「芝加哥」導演勞勃馬歇爾即將把百老匯改編本片的音樂劇「九」搬上銀幕,實在令人又期待又害怕。

卡比莉亞之夜 (Nights of Cabiria, 1957, 117min, B/W)

早期費里尼作品的特色,就是有一個清楚的故事架構,不論以費里尼的敘事片、與太座茱麗葉塔瑪西納的合作或在影史上而言,這部作品絕對是一個里程碑。主角卡比莉亞是一個樂天知命的妓女,在片頭差點被男友奪.財害命的她還充滿著天真的想法,她的個性讓她無法拒絕再重新相信另一個人,但這次相信的人不只是她,還有所有原來恥笑她愚蠢的觀眾。除了好萊塢直接重拍由莎莉麥克琳主演的「生命的旋律」,我深信在片頭的一段情節絕對是「麻雀變鳳凰」的靈感來源,而費里尼一貫對於宗教提出疑問的場景,也猶如「中央車站」女主角面臨朝聖民眾時的暈眩,我們可以在卡比莉亞身上看到人類的縮影,更看到我們自己。

小牛 (I Vitelloni, 1953, 107min, B/W)

沒有一個故事主軸,而是隨意描繪一個小鎮中四個好友的生活點滴,不得不令人聯想到義大利寫實電影效忠者史柯西斯的「四海好傢伙」,每個角色各有各的生活風格,有的以玩樂為目的,有的希望藉由寫作一舉成名(疑似費里尼的自嘲),有的看不開家庭無可避免的改變,有的不知所以地被困在這種生活中。費里尼流暢地述說片中的種種瑣事,卻不令人感到厭煩,反而充滿跨越時空地域的共通情感,最後的火車雖留下濃厚的惆悵,卻衝出躊躇不前的猶疑。

阿瑪珂德 (Amarcord, 1973, 123min, Color)

一個以一年四季述說的故事,由一個家庭到一個小鎮,這個我們從旁白口中得知是羅馬起源的地方,在費里尼心目中是最能象徵義大利精神的背景,進而述說生老病死這個再通俗不過卻極難表達的主題,佐以家庭、宗教、慾望、夢想等費里尼必用的配料,燴製出一盤盤迷人的風味佳餚,可說是形式電影風格時期最平易近人也最反璞歸真的一部費里尼,安哲羅普洛斯師法費里尼的痕跡清楚的印證在其中,本片感動觀眾的程度絕對不亞於小鎮居民在一年一度出海目睹開往新大陸的郵輪時的激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