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3 17:14:02Ryan

MONSTER的模樣

˙《女魔頭》Monster
電影史上有關情侶亡命天涯的作品,從法國導演尚盧高達神采飛揚的《斷了氣》、華倫比提與費唐娜薇合演的《我倆沒有明天》到九0年代為平凡女性發聲的《末路狂花》,都是影迷耳熟能詳的佳作。《女魔頭》的力道所以逼人,既與當年《末》片能在陽剛味厚重的好萊塢環境下開發出難得的英雌本色的勇氣遙相呼應,更是繼當年希拉蕊史汪以邊緣題材的獨立小品《男孩別哭》在奧斯卡封后之後又一美談。

《女魔頭》的故事主線是艾琳和少女西爾碧從欲拒還迎到生死相許的同性戀情。艾琳即使身軀再怎麼魁梧,終究笨拙得容納不住因擴張過度而不知所措的徬徨心靈。艾琳在片中一直處於情緒不穩定的爆發邊緣,她一直努力想變得好些,卻挫折不斷。在邊緣人身處底層社會的無聲嘶吼中,我們嗅得到編導暗示的社會批判。至於英國紀錄片導演Nick Broomfield在十年(1992, 2003)間拍的兩部關於Aileen Wuornos的紀錄片《女魔頭:販賣連續殺人犯》(Aileen Wuornos: The Selling of a Serial Killer)《女魔頭:死亡日記》(Aileen: Life and Death of a Serial Killer),幾乎是看完電影《女魔頭》後最神奇最詳細最適切的補充材料,功用幾乎就跟小時候課後回家作業那種習作簿差不多。

尤其藉由《女魔頭:死亡日記》,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蹲苦窯十年的艾琳身軀的逐漸旁大、行動也蹣跚起來了,不變的是,艾琳永遠面目猙獰的神情、艾琳永遠反覆不定的說詞。在《女魔頭:死亡日記》鏡頭下的真實艾琳顯然讓觀眾看到了剝除神話外衣後的巨獸身影。艾琳面對Nick Broomfield不斷質疑她當初殺人是正當防衛還是蓄意謀財害命,她只能閃爍以對(從自己抗辯的姿態到自己悲慘童年的說詞)。Nick Broomfield似乎藉此順便檢查艾琳的心智健全程度,質疑政府簽署她死刑的正當性。是政治正確?是政治酬庸?還是社會輿論排山倒海的壓力?當鏡頭重現艾琳當年在法庭上遭愛人狠狠指控,聽著錄音帶播放自白的片段,褪除了電影版羅曼蒂克糖衣,在紀錄片粗糙音像下,遮掩不住的是愛情絕塵而去之後的寞然。那裡沒有刺眼的、溫暖的救贖光束,那裡只有死亡,單純、也許無意義,卻是艾琳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唯一企求的——死亡。

新銳導演派蒂潔金絲並沒有金柏莉皮爾斯當年執導《男孩別哭》時令人坐立難安的「過度」細膩敏感,而她也無意花太多心思去探究史上確有其人的艾琳華諾如何從滿懷夢想的鄰家小女生墮落成公路流鶯,再蛻變為殺人不眨眼的女魔頭的心路歷程(女魔頭前傳~變成怪物之前)。《女魔頭》著重的是艾琳的愛情部份(艾琳真實世界中的愛人還真醜得可以,飾演該角的克莉絲汀娜蕾西相形之下竟美麗夢幻起來了),避重就輕(浪漫化)了對艾琳的社會責任與譴責。派蒂潔金絲塑造出來的艾琳跟一般女孩一樣從小做著明星夢,不過這個前提並沒被好好利用。在《女魔頭:死亡日記》裡,環繞在女魔頭身邊的律師、警察、甚至是前愛人等,似乎只關心能從她身上攫取到多少剩餘價值,也因此女魔頭成了導演口中「還比較」誠實的人。看著她怒瞪鏡頭侃侃而談,看著她口口聲聲陰謀論,我們這才發現派蒂潔金斯真該把這段拍出來,因為此時此刻,艾琳也算達成幼時心願,成為全國性Celebrity了。

再來比較《女魔頭》和《男孩別哭》,《女魔頭》在角色的情感轉折描繪上顯然粗糙許多(例如艾琳和西爾碧從友情昇華為愛情的化學變化)。然而,這項瑕疵卻奇蹟地讓本片比《男孩別哭》還要容易「取悅」觀眾。「男孩別哭」的過份慘澹與真實,太容易讓觀眾奪門而出;相反地,《女魔頭》戲裡一場接一場讓觀眾眼界大開的殺戮與爭吵,充滿了一種通俗劇的娛樂性。片中艾琳每受挫一次、每走錯一步,就會出現陰暗的背景音樂來暗示她的逐漸向下沈淪。而片尾把艾琳的認罪昇華為愛的告白的俗爛安排,如果和彼得傑克森十年前的傑作《夢幻天堂》相比,雖然在藝術層次上差人家一截,催淚的力道卻一分不減。

至於因本片成為年度風雲人物的莎莉塞隆,因為大多數觀眾不相信金髮波霸莎莉小姐居然有這等潛質能把各樣慌張、各樣憤怒詮釋出不同的層次,也因此她的演出更形懾人。她掌握了艾琳說話總是瞪大雙眼、齜牙咧嘴的,彷彿不這麼用力就沒法子把話講清楚說明白,就會遭旁人誤解的招牌神情,甚至連梳頭髮的手勢與方向都模仿得維妙維肖。或者不該說她在模仿,莎莉在電影裡根本就是女魔頭艾琳了…這絕非藉變身來譁眾取寵,演出上也沒有詮釋過火的問題。艾琳每次殺了人後不由自主的罪惡感與哆嗦,都能放射出不同的心痛指數;而東窗事發後兩人分頭藏匿前艾琳的全然崩潰與無助那場戲,以及入監後愛比死更暖的電話告白,則是全片最令人心碎的一刻。

當然也不該忽略克莉絲汀娜蕾西恰如其份的搭襯,兩個角色從形體(一大一小)到性格上(一心懷浪漫一老練世故)的強烈對比,是《女魔頭》成功的秘密。或者說,這對於演慣怪怪少女的蕾西來說其實不算太難(她演主角的《她和他和他們之間》The Opposite of the Sex及《情關難過》Anything Else都非常精彩),至少《愛上水牛城》就是類似的演出。


˙《芳齡十三》Thirteen
女魔頭要求的其實不多,她只想跟其他平凡少女一樣,做做明星夢,跟男友牽牽小手;十三歲品學兼優的崔西也一樣,她只想穿上最IN的服飾,招搖地走過一群男生身邊,享受一下被吹口哨的滋味。《女魔頭》因為莎莉塞隆的光彩奪目而有機會登上台灣銀幕,成績其實更出色的《芳齡十三》,卻因女主角伊凡瑞秋伍德未入圍奧斯卡而失去了和台灣觀眾銀幕相見的機會。

《芳齡十三》跟《女魔頭》製作背景其實有些相似,都是由優秀的幕前、幕後女性電影工作者合力創造出來的精彩獨立製片。《女魔頭》拍出了不完美愛情故事的苦澀與美麗,卻犧牲了艾琳「變成怪物之前」的心路歷程刻畫;《芳齡十三》於是彷彿彌補似地在這部份下足了功夫,讓我們能透過小螢幕感受十三歲小魔頭憤怒的力道。

與其他青少年電影相較,《芳齡十三》不像《性滑板七年級》過份操弄感官刺激,也不想硬拗個什麼童年陰影或不可承受的創傷等前提。編導似乎認為,會發生的或該發生的,終究會發生。關於自我沈淪,究竟是尋求同儕認同?是不服輸的心態作祟?是向大人世界作積極的抗議?還是像「金法尤物」裡說的,就是想當個打扮入時的笨芭比娃娃而已?藝術指導出身的凱薩琳哈維克(Catherine Hardwicke)和從沒演戲、編劇經驗的天才少女妮姬瑞德(Nikki Reed),居然有辦法把一個很容易流於膚淺或過度感性的簡單作品拍得血肉豐潤,憑著晃動的手搖攝影機與眾家女星冷熱交錯的完美調和,交織出比素來喜愛觀察青少年激情世界的怪叔叔賴瑞克拉克(《性滑板七年級》)更動人、卻也更駭人的作品。

偷拐搶騙樣樣精通的壞女孩艾薇(妮姬瑞德)及崔西那老是缺席的親生父親,看似崔西墮落的主因。有趣的是妮姬瑞德並非以張牙舞爪的惡女姿態來調教乖乖女崔西,相反地,她的演出是低調地牽引並配合崔西節奏的。而飾演崔西的伊凡瑞秋伍德,時而歇斯底里地咆哮、時而面露良善本性的憂愁,幾乎偷走了整場觀眾的目光,憤怒的力道更勝《女生向前走》的安琪莉娜裘莉,絕對是今年奧斯卡女主角獎項最璀璨的遺珠!至於因本片入圍女配角的荷莉韓特當然也功不可沒,這個沒念太多書,終日忙著養家餬口的平凡單身辣媽,在她的平實演繹下,無論是瘦弱身軀裡對於自我情慾的貪婪追逐或是對子女不得其門而入的關懷與懊惱,在在放射出脆弱又浩瀚的能量。另一個驚喜來自飾演艾薇謎樣監護人的加拿大女星戴柏拉安格(她曾跟荷莉韓特在大衛柯能堡的「超速性追緝」裡合作過)。究竟這個監護人跟艾薇之間是怎樣的關係?艾薇何以處心積慮想逃離她?艾薇的託詞,真實程度究竟有幾分?

在故事尾聲,兩個家庭的攤牌將曾是莫逆的兩個女孩推向陌路。然而諷刺的是,年輕同盟的瓦解卻促進了各自一方親子關係的和解。原來,只有這般痛徹心肺的犧牲,才能換來最摯愛的家人拉長耳朵傾聽自己所有煩惱與鬱悶的寶貴時間。既然青春是自然現象,墮落也可以沒有理由。享受放縱、放棄約束,只為了證明自己曾經活過。把長袖往下拉,可以遮住手臂上的瘀傷。但是,疤痕絕不會因此就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