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0 23:11:26小龜

西藏阿里之旅(二)

文化奇觀──古格王朝
  第二天,我們參觀了札達其他的主要名勝,首先,我們參觀了托林寺(「托林」意為「飛翔」。寺庙的建築和佛像揉合了印度、尼泊爾和西藏本土的建築風格,在藏區可謂絕無僅有。托林寺始建於公元996年,並隨着歷年擴展,逐漸成為古格王朝的的佛教中心。然而,在文革十年當中,寺廟遭受到相當嚴重的破壞,所幸的是當時主殿被當作糧倉,殿中珍壁畫才得以保存下來。位於門廊東壁兩側的「十六金剛舞女圖」是當中的精品,那種繪畫女性體態的技法在西藏藝術中極為少見。寺外有兩組塔林,每組塔群中各有3條長塔,每條長塔由數十座或上百座形制相同的小塔串連而成,極為壯觀。
  接着我們來到札達縣城西18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那是一座聳立在土山上之堡壘。山頂是王宮,其下依次是官宅、廟宇、僧舍、民窟,這個高底佈局亦反映當時的社會階層。據統計古格遺址各類殘存的殿房共400多間,洞窟800多個,佛塔38座,此外還有地道、武器庫和糧食庫、護牆。這個在布達拉宮以外,西藏最大的建築群,把上千年的歷史濃縮起來。從破牆頹垣依舊殘留着的規模與精緻,我們可以隱約看到古格王朝昔日的輝煌。古格王朝的覆亡至今仍是歷史之謎,這個迷卻為這個曾統治十萬民眾的王朝加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轉山──佛教的苦路
  離開札達,我們回到大金,展開了我們行程的重頭戲──轉山,轉山是一種盛行於西藏等地區的莊嚴而又神聖的宗教活動儀式,在西藏許多地方都有轉山的習俗。而我們要轉的是崗底斯山脈崗仁波切,它特別之處在於它同時是藏傳佛教、印度教和苯教(西藏原始宗教)的神山。由於,它是印度河、恆河、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因此,三個宗教都認為它是世界的中心。神山之雪水同時亦流進聖湖瑪旁雍措,當年唐朝高僧玄奘便這湖稱為「西天瑤池」。藏人把神山與聖母視為相依的夫妻,據史藉記載人類膜拜崗仁波切神山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1000年,看來它們夫妻的名份已定下了三千年。
  藏族人認為,轉一圈,可洗一生罪孽;轉10圈,可免受輪迴之苦;若轉108圈,便可立地成佛。轉山的人需在57公里長,海拔4800米至5723米處的轉山路上行走或叩頭,快者日夜兼程當天可轉完,而一般人則2到3天時間轉一圈。神山周圍有曲谷寺、確古寺、哲熱普寺和尊最普寺4個小寺,寺雖小,但每個寺廟都有許多的故事和傳說。而神山最著名的傳說是佛苯兩位大師鬥法的故事,據說崗仁布欽原為本教神山,當年佛教尊者米拉日巴與苯教大師納若苯瓊相約於神山聖湖附近鬥法,起先兩位大師法力不分高下,後來,笨教大師在比試登山過程中,不慎失足,從山上摔了下來。事實上,這個傳說反映了公元8世紀佛笨兩教相爭的經過與結果,因為,歷史表明佛教便取代笨教西藏地區的主流。在轉山路上「聖蹟」眾多,而相傳米拉日巴與納若苯瓊鬥法時留下的腳印就在卓瑪拉山口附近。
  我們從大金出發,向西走三公里,便到達神山入口的經幡廣場,轉山者首先要在這裏轉三圈,敬獻哈達。走一段下坡後,便是著名的「兩腿佛塔」,然而,若非背夫說明,我怎樣也無法把這個橫七豎八的插著經幡的石砌拱門與佛塔聯想起來。再往前行九公里,便可看到相傳是噶舉大師蓮花生修行的曲谷寺,相傳其下埋有很多佛經。那裏亦是觀看神山西側的絕佳地點,舉目所見神山是一座披着白雪的金字塔,陡峭的山峰上是一道道沉積岩所獨有的橫紋。這座當年令苯教大師滑一大交的山峰,雖只有6638米,但至今仍是一座處女峰。

苦戰高原反應
  過曲古寺後沿拉曲河前行,沿途可仰望三座聳立的峭壁──長壽三峰,經過11公里的上坡路,便到達今天的終點──哲熱普寺,它位於崗仁波切山背面的大拐灣處,對面有象徵觀音(羊乃日山)、文殊(央邁勇山)和金剛持菩薩(夏諾多吉山)的三座山峰。我在寺旁地方扎營,展開了我有生以來睡得最高(5210米)亦最難捱的一夜。我的高原反應開始出現,腦袋像灌了一公斤鉛,胡亂吃了個即食面,便鑽進睡袋。我雖然睡着了,但嚴重頭痛卻使身體的感觀知覺殘存。晚上下起了不知道是大雨還是冰雹,迷迷糊糊間聽著帳篷點點滴滴,好不容易捱到天明。
  捱到天明,惡夢卻未隨黑夜而去,因為今天還要爬上5723米的卓瑪拉山口,而且是全程都是上坡。在走這條路之前,曾經想覺轉一圈山免一世罪,佛教的救恩也實在太便宜了。然而,當我真正達上這條「贖罪之路」,卻發覺這代價絕不便宜。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崎嶇山路上徒步,箇中之苦實不足為外人道。
karpo 2007-12-06 10:17:18

「菜」??

Tiger 2007-12-05 22:59:09

记得你在到圣山之前还有说人家阿泉那么菜,呵呵。不过你的反应真是挺吓人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