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0 12:34:57小龜

隔世追兇

  電影《羅生門》描述了這樣的一件事:樹林中發生了一宗殺夫姦妻案,而公堂上兇手、妻子、靈煤(「丈夫靈魂」)、樵夫(目擊者)作供時,或基於私心,或限於所知,他們分別講了四個不同的事發經過。事後,和尚聽了樵夫轉述公堂上各說各話的情況,頓覺世上沒有真實可言,一切都是謊話,感到十分困惑,並對世界失去信心。

歷史學家──時空偵探的化身
  雖然導演黑澤明另有他意,然而筆者想藉此揭歷史學的性質。那麼歷史學是什麼呢?歷者學家謂:「就是事件整體已經遺失,歷史學家要像偵探般要把線索一點一滴的拼成一個整體。」 因為我們對世事困惑、好奇、或是其他原因,所以我們想求真相。而我們只能「盡量」尋求,因為真相永不能重現。
  天地悠悠,時間渺渺,史學工作者如何選取自己的研究對象呢?偵探不會毫無目的地每天逐家逐戶去搜查,他們只會在有案件發生時才行動,並分作不同的部門分工合作。史學工作者亦然,他們或依興趣、或因擅長、或機緣巧合而有所專攻。若要偵查《羅生門》這件案件──寫這件事的歷史,首先要訪尋案件有關的人證物證(搜集資料),四個當事人的供詞固不可少,兇器、兇案環境(樹林)等因素亦不可忽略,總之我們要找尋所有可能的線索。之後,我們要用各種的考證方法推敲線索,判斷證據可信與否,並重構案情。最後是撰寫案情報告──撰寫史著。以上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它必須以嚴謹的科學精神與史學工作者豐富的想像力為基礎。從千古多少冤案便能證明查案之不易,歷史學亦然,或因有新線索出現,或因有新的研究方法出現,歷史學家便不斷重構過去,不斷翻查「冤案」。

理論──歷史學的研究工具
  線索紛紜,頭緒萬千,我們查案時或許不知從何入手,幸好,偵探有案例可參,研史時亦有理論(大量案例歸納得來的通則)可用,理論可為我們提供預測,並使我們較易掌握歷史。同時,新的史著亦能為後世研究所參的案例。然而,理論的方便亦易使人眩目,以為掌握理論便是掌握歷史,而忽視了每件事件的獨特處,變成一葉閉目,以偏蓋全,理論超過了其僅屬工具的意義。舉唯物史觀為例:馬克思建立其以經濟因素為歷史發展動力的理論後,所謂馬克思的信奉者便把此理論無限的引申,將經濟因素擴大為決定歷史的唯一因素,並把此從西方歷史歸納得來的理論援引到東方,然而,這都是違背了馬克思建立理論的原意,到了後來馬克思只得聲稱自己並不信奉馬克思主義,以作抗辯。在中國更因政治意識形態使然,歷史學被唯物史觀強暴得難堪入目。這是一個理論工具被極端濫用的典型例子。

總結──真理何在?
  歷史學家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合適的理論和嚴謹的科學方法將客觀資料組織分析,寫成史著,然則,這史著便代表著真相嗎?十九世紀時,很多人認為科學是通向真理之道路,但是現在每一個歷史學家都不會說再說這句話,相反許倬雲教授嘗以「橫看成嶺側成峰」比喻歷史,他認為所有史著僅屬一偏之見。事實上,沒有真理才是真理。那麼我們不是仍然不能擺脫像和尚找不到真相的困惑嗎?其實《羅生門》的片末有一條出路:和尚因看見樵夫收養棄嬰,始覺良知尚在人心,世界仍有希望(一說樵夫別有具心)。這一點於歷史學亦有象徵意味,就是真理雖不可得,但只要史學工作者本著史學良心,真理便越尋越明、越辯越明。

註︰因近日事務較繁忙,故僅將舊作當新作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