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26 08:12:07網路紅娘~李姐

單身者的教戰手冊文/彭蕙仙(知名作家)

單身者的教戰手冊

文/彭蕙仙(知名作家)

關於婚姻這件事,大概沒有人比錢鍾書說的更透徹直接:「就像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就算進入入二十一世紀、就算有愈來愈多進城的人,最後會選擇逃出去,這句話依然適用,《本書》談的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想進圍城?以及,好吧,如果你真的不到黃河心不死,作者期望讀者能透過理解自己「為什麼到現在我還是單身?」而解除單身的魔咒,找到真愛,進入──進入你一直渴望的婚姻。
我對台灣「單身」者面貌的變化一直很有興趣,我的觀察是,單身狀態大致分成三部曲,一是「單身小孩」時期,在這個時期的單身者,不論幾歲,都像霸佔著青春期不肯放手,他自己和周遭的親戚三十、朋友五十也始終把他當小孩,不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而是「一室之不治,無何以天下為?」沒結婚的人感覺起來就像長不大、不太牢靠似的,這就是本書作者說的,儘管結了婚卻又率爾離婚的人常常是不大有責任感的人,但是社會一般更容易對一個沒有結婚的人不放信任感,因為總覺得一個人連婚都不肯去結一下,或者是連要找個人跟他結婚都這麼困難,這種人肯定不大負責任。
隨著自由逐漸成為一個新的顯學、成為人們最重要的追求目標時,在台灣,單身者也終於短暫地「去污名化」,而成為教人羡慕的「單身貴族」。他很自由,他的一雙筷子就是一個天地,他不需要伺候另一個人的情緒,他無須負擔小孩的教育費…..他什麼都好,但他還沒有結婚──所以,除非貴族能夠與單身的景況和平和處,否則這件事情終會如懸樑刺骨一般,三不五時就出來騷動、騷擾一下,於是,一不小心,單身者就進入了第三期,也就是所謂的「單身公害」期。
其實,圍城裡的人們時時不無戒慎恐懼的防衛著這些始終不結婚的人,特別是都會裡的不婚族、恐婚族、逃婚族愈來愈多、甚至成為一種時髦的身分印記之後,單身者始終「虛位以待」的姿態便令人極度不安;回到作者所言,社會對單身者有集體的固有印象:這是一幫沒有責任感,甚至道德意識也很低的傢伙(不然他早就婚了,不是嗎?),所以,單身者是不可以過份充斥的,他們太危險了,不知什麼時候會闖進了你的圍城內呀!
第一階段,外人看待單身者的態度是「我見猶憐」:唉喲可憐ㄋㄟ,娶無某、嫁無尪咧;第二階段是「拈花微笑」,簡直像悟得天機般進入化境;然而,到了第三階段則成了「保密防諜」:小心,婚姻的戴奧辛就在你身邊,風往你這兒一吹,你的婚姻可就掛了。然而,不論外人怎麼論斷單身者,也不論單身者如何定位自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前提,那就是:單身是一個過渡的、暫時的狀況,絕非涅盤、不會是永久的樂土,所以,包括單身者自己在內,所有的人窮畢生之力就是要想辦法讓單身者不再單身,擠進那「即使後來會離婚都好」的婚姻裡。
之所以會如此,作者認為是個人的婚姻腳本再加上文化的婚姻腳本共同調製出來的「痛苦祕笈」:人類對婚姻的迷思存在於歷史乃至於遺傳基因裡,因此對婚姻的嚮往已成為一種反射動作;而我猜想,西方世界不假思索擁抱婚姻價值的源頭也許來自於《聖經》裡上帝所說的「那人獨居不好」;在中國,《詩經》裡「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境界可也號召了不少人,勇敢地一頭栽進婚姻裡,準備牽手一世情…..咳,當然,這年頭,王子與公主的路是愈來愈不好走了;Happily ever after?儘管相信的人愈來愈少,但渴望婚姻的人仍是前仆後繼,為什麼如此?這恐怕是人類最大、最難解的一個謎了。也許只能回到作者所說的文化與基因吧。
本書是兩位美國心理醫生根據他們的個案所撰寫的故事,儘管台灣的景況與之有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但對婚姻和單身狀況的種種懷疑、偏執、困惑…..卻仍有十分雷同之處,作者帶著溫暖與理解的筆調,再加上專業建議,相信對許多單身者如何學習在單身裡心平氣和、安身立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書市裡較少見的單身者教戰手冊、生存寶典,不但教單身者如何好好的、幸福的繼續單身下去,更提醒周圍一堆「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婚姻啦啦隊,省省你們的力氣吧,別再催婚啦,讓單身者「自負盈虧」好嗎?
(本文摘錄自《一定要結婚媽?》乙書序文,張老師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