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04 11:08:37啃羊
嚴羽《滄浪詩話》詩論試詮 摘要
篇名:嚴羽《滄浪詩話》詩論試詮 / 刊物名稱:輔大中研所學刊
卷期:第5期 / 頁數:269 ~ 287 / 出版年月:民國84年9月
作者:陳俊龍 / 出版地:台北
滄浪詩話係宋代重要詩歌評論專著,而本文從歷來學者廣為討論的「以禪喻詩」入手,進而一窺其詩學理論,可免除是否詩理與禪理相通的爭訟,而從其學說之內涵切入。本文從五個方面進行探討:一、《滄浪詩話》立論的背景及原因;二、詩之本質;三、論創作原理;四、論鑑賞批評;五、嚴羽詩論中所蘊涵的問題。
詩歌歷漢魏以迄於唐,在字句、聲律等藝術技巧方面,都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繼之而起的宋代,難以超越前代水準,故有宋一代,多沉溺在復古的風氣裡,詩作便多學習唐詩為榜樣。〈詩辨〉篇云:「詩者,吟情詠性也。」說明了嚴羽對詩歌本質的看法,而又以盛唐詩最符合此要求,因此他「標舉盛唐」。而詩歌所要吟詠的情性,乃是大我人生共有的感慨,如此方能「感動激發人意」。而嚴羽也進一步將這種作為詩歌本質的美學概念稱之為「興趣」。而在此一對詩歌本質的認知基礎上,嚴羽亦「以禪喻詩」,而提出了一個理論--「妙悟說」。妙悟說的內涵包括了詩法與詩道,概括性較為全面而完整,故「妙悟」與「興趣」不論在當代或後世,均成為一個重要的詩歌理論。
在詩歌的定位上,嚴羽將江湖詩人師法的賈島、姚合之詩定位為相當於佛家小乘果位的聲聞辟支果,這可從嚴羽將盛唐諸公之詩定位為「大乘正法眼」獲得答案。
〈詩辨〉篇云:「盛唐諸人為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言有盡而意無窮。」而「意」與「興」正是興趣說的實質內涵。〈詩評〉章裡頭說:「詩有詞理意興。」而興所指是興發,是作用;產生此作用之來源極為「意」,若以體用二元來規範,則意為體,興為用。
而關於其創作理論,可從創作前的準備功夫和創作時的心理活動兩方面來說。創作前,嚴羽提出要熟讀漢魏盛唐等詩人之詩,以養「識」。嚴羽在〈詩辨〉篇中提出了五詩法、九詩品、三用工、二大概、一極致……等等的詩歌品評術語和標準,並說:「惟李杜得之」,成立了一套明確的學習方向和方法。妙悟的深意在於學力為吟詠本懷之「意興」所用,卻不為其所束縛。「悟」是超越學力的概念,它既是作者之本懷意興,也讓「工力」以「悟」的方式臣服於意興。而透過此方向與方法,可達到的妙悟有功夫與境界二義:功夫義的妙悟是指「直覺體現」、亦即「把握內在本質的基本心理方式」;而透過這樣的方式,在「妙悟」意興的同時,亦達到「入神」的境界,即是「透徹之悟」、「無跡可求」。
嚴羽雖提出了一套明確的系統,作為詩歌品評與創作時的依據,但難免因此流於模仿。因為嚴羽既將盛唐放在第一位,勤加學習卻無以超越,造成「有古無我」的情況,為了寫出較像詩的作品,卻因此失去了作者自己的面目,除非學者能超脫「詩必盛唐」觀念的束縛--如嚴羽所讚賞之李杜二人,既能入神之境,又能保有自己的風格。
總歸來說,嚴羽提出「興趣」之說,在補當時過分重視詩法之弊;提出「以盛唐為法」,以補四靈江湖詩人之短;而在如何寫詩的問題上,則提出「妙悟」說,企圖達到「本質」與「詩法」辨證超越的融合。而所謂的妙悟,其實質意義即是:「在創作審美感受領悟的剎那,能夠直覺地運用最貼切透徹的表現技巧,將審美感受體現出來。」而妙悟的境界義--「悟」的功夫把握本懷:「意」,並以工力技巧搭配冥合無間的入神之境,此「意」是否要有禪理,則端視作者個人修為,而非嚴羽討論的重點了。
上一篇:清代對於蘇軾詩歌的批評研究 摘要
下一篇:解釋名詞--遊仙詩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