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1 18:36:43度凡

史記.淮陰侯列傳──2

史記.淮陰侯列傳──2

【題解】(因文長分為4次發表)  漢初三傑之一

  本篇節選自: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本大段寫韓信涉西河,虜魏王,下井陘,定齊趙,連破魏、趙、燕等國的事蹟,戰功甚大,戰術甚奇。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突襲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隨後韓信率軍擊敗代國,這時漢營調走他旗下的精兵到滎陽抵抗楚軍。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背水一戰,以少數兵力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擒趙王趙歇。韓信聽從廣武君建議,派人出使燕國,成功遊說燕王歸附漢王。

  漢高祖二年(西元前205年)八月,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反叛的魏王豹。韓信設計,一方面在黃河西岸的臨晉集結大量船隻吸引迷惑魏王豹軍之主力,一方面從上游夏陽渡河奇襲安邑,突然出現在魏軍背後,大破魏軍,俘獲魏王豹,取得了勝利,平定了魏地,改制為河東郡。隨後,漢王又派張耳和韓信一起,領兵向東進發,向北攻擊趙國和代國。摧毀代國後,漢王就立刻派人調走韓信的精銳部隊,開往滎陽去抵禦楚軍。

  韓信卓越而奇特的軍事才能體現在幾次重大的戰役上。一是井陘之戰。為了攻打趙國,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必須突破井陘口。他挑選了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持一面紅旗,說:「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旗,立漢赤幟。」並傳令今日破趙會餐。仗還沒打就預料必勝。他不僅具體佈置騎兵的行動計畫,連敵軍「空壁逐我」也肯定無疑,難怪將士們都不相信。接著他又派出萬人的先鋒隊,「出,背水陣」。顯然萬人的先鋒隊伍,背水佈陣是不合常規的,是違反兵書戰策的,所以連敵軍也「望而大笑」。隨後豎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然而兩軍相接,趙軍果然傾巢出動,攻擊韓信的軍隊;韓信詐敗,拋旗棄鼓,等到他的騎兵乘虛衝入趙軍營壘,換上漢軍赤幟後,韓信率眾拼死反撲,迫使趙軍想退回營壘,「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誠如韓信所說:「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這正是韓信知己知彼,據實靈活地運用戰策的結果,足見其胸中韜略之一斑了。

  打敗趙軍後,韓信下令要活捉成安君手下的謀士廣武君,並親自給他解開繩索,以老師之禮待他,向他請教攻伐燕國和齊國的情況。廣武君受韓信感動,為他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認為上策是在此按兵不動,一方面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恤陣亡將士的遺孤,並犒勞將士。另一方面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然後派出說客,拿著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聽從。燕國順從之後,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齊國也會聞風而降服。韓信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


淮陰侯列傳(二)

【原文】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注釋】

○舉兵:進軍、發兵。
漢王舉兵東出陳倉:正義:漢王從關北出岐州陳倉縣。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正義:出函谷關。定三秦:西元前206年,劉邦用韓信計,暗渡陳倉,打敗雍王章邯,入咸陽,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

關:函谷關。

○收魏、河南:收:收服。魏,指魏王豹。河南,指河南王申陽。

○韓、殷王皆降:韓王,指鄭昌,為項羽所封,至此降漢。殷王為司馬卬,為漢所俘虜。

○合齊、趙共擊楚:齊,指齊王田榮。趙,指趙王歇及陳餘。是時皆叛楚從漢。

○收兵:收擊潰卒。滎陽,ㄒㄧㄥˊ ㄧㄤˊ位於河南省開封市之西,黃河南岸。農產豐富。 

○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因此楚國軍隊始終不能西進。

 

【翻譯】

八月,漢王出兵經過陳倉向東挺進,平定了三秦。漢二年(前205),漢兵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也相繼投降。漢王又聯合齊王、趙王共同攻打楚軍。四月,到彭城,漢軍兵敗,潰散而回。韓信又收集潰散的人馬與漢王在滎陽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又摧垮楚軍。因此楚軍始終不能西進。

【原文】

  漢之敗卻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反漢,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說豹,不下。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兵蒲阪,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說閼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注釋】
○敗卻彭城:自彭城敗退。正義:兵敗散彭城而撤退。卻:退,退卻。

○謁歸視親疾:謁歸,告假回家。視親疾,探視魏豹母親的病。

○絕河關反漢,與楚約和:魏豹斷絕漢軍的退路,背叛劉邦。絕,斷絕交通、通路。河關:索隱:謂今蒲津關。一說:又名臨晉關。在今山西省永濟縣西。

○漢王使酈生說豹,不下:酈生,即酈食其。說:規勸。不下,不能說服魏豹投降。【按】魏豹彭越列傳:漢王聞魏豹反,方東憂楚,未及擊,謂酈生曰:「緩頰往說魏豹,能下之,吾以萬戶封若。」酈生說豹。豹謝曰:「人生一世閒,如白駒過隙耳。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吾不忍復見也。」

魏王盛兵蒲阪:魏豹把重兵駐紮在蒲阪。蒲阪,故城在在今山西省永濟縣西的虞都鎮。

○塞臨晉:與「絕河關」同義。塞,堵塞。索隱:塞音先得反。臨晉,縣名,同州東朝邑界,在河西岸,對舊關也。

○信乃益為疑兵:益,增加。疑兵,聲東擊西的戰術。

○陳船欲度臨晉:排列船隻在臨晉關,好像要在那裡渡河東放,這就是疑兵。度,同「渡」。

○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預先埋伏的士兵卻從上游夏陽地方,用木桶偷偷地渡河。……不用船而用木桶,正欲保密,不使敵人注意。夏陽,故城在今陝西省韓城縣南。

○木罌缻:木製盆甕,相當於木桶。集解:徐廣曰:「缻,一作『缶』。」服虔曰:「以木押縛罌缻ㄈㄡˇ以渡。」韋昭曰:「以木為器如罌缻,以渡軍。無船,且尚密也。」正義:按:韓信詐陳列船艘於臨晉,欲渡河,即此從夏陽木押罌缻渡軍,襲安邑。

○襲安邑:襲,偷偷佔領。安邑,故城在今山西省安逸縣東北。正義:安邑故城在絳州夏縣東北十五里。

○信遂虜豹:索隱:按:劉氏云:「夏陽舊無船,豹不備之,而防臨晉耳。今安邑被襲,故豹遂降也。」

○河東郡:正義:今安邑縣故城。

○與信俱:與韓信一同去。

○趙、代:趙,指代王歇。代,指陳餘。趙、代實為一體。
○禽夏說閼與:禽:同「擒」。捉,捕捉。索隱:司馬彪郡國志上黨沾縣有閼與聚。閼與,音ㄩˋ ㄩˇ地名。戰國時韓邑,在今山西省和順縣西北。說音ㄩㄝˋ。正義:閼與聚城在潞州銅殭縣西北二十里。集解:徐廣曰:「音余。」案:李奇曰:「夏說,代相也」。

○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劉邦對韓信一直有戒心,經常控制或收取他的兵權。韓信破代,獲勝之後,劉邦又用攻楚的藉口,把兵力調走。收,調走。精兵,詣,距,同「拒」。

 

【翻譯】

漢軍在彭城敗退之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國和趙國也背叛漢王跟楚國和解。六月,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為由請假回鄉,一到封國,立即切斷黃河渡口臨晉關的交通要道,反叛漢王,與楚軍訂約講和。漢王派酈生遊說魏豹,沒有成功。這年八月,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隊駐紮在蒲阪,堵塞了黃河渡口臨晉關。韓信就增設疑兵,故意排列開戰船,假裝要在臨晉渡河,而隱蔽的部隊卻從夏陽用木製的盆甕浮水渡河,偷襲安邑。魏王豹驚慌失措,帶領軍隊迎擊韓信,韓信就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制為河東郡。漢王派張耳和韓信一起,領兵向東進發,向北攻擊趙國和代國。這年閏九月打垮了代國軍隊。在閼與生擒了夏說。韓信攻克魏國,摧毀代國後,漢王就立刻派人調走韓信的精銳部隊,開往滎陽去抵禦楚軍。

 

【原文】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願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注釋】
東下井陘擊趙:井陘,音ㄐㄧㄥˇ ㄒㄧㄥˊ,縣名。位於河北省石門市之西,太行山之東。正義:井陘:故關在并州石艾縣東十八里,即井陘口。

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成安君,陳餘的封號。且襲之,將要來攻取趙國。

廣武君李左車:廣武君,趙之謀臣李左車的封號。

涉西河:涉:渡。西河,指夏揚北邊的龍門河,在今陜西省大荔縣境內。

新喋血閼與閼與地方新有戰事,殺人極多,人從血泊中踐踏而過。喋血,形容激戰而流血很多。喋,「蹀」之假借字,音ㄉㄧㄝˊ,踐屨、踐踏。案:陳湯傳:「喋血萬里之外」,如淳云:「殺人血流滂沱也。」

○議欲下趙:商議打算攻下趙國。

○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韓信等趁著戰勝的餘威,離開國都,向遠地用兵。軍隊的銳氣是不可抵擋的。

○千里餽糧士有饑色:從千里以外運送糧餉來供給士兵食用,是非常困難的,士兵自不免有挨餓的危險。

樵蘇後爨師不宿飽:承上二句而言。既然糧食缺乏,只靠臨時打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不可能經常吃飽的。樵蘇:採薪與取草。集解:漢書音義曰:「樵,取薪也。蘇,取草也。」樵:指打柴、砍柴。蘇:指打草、割草。爨:燒火做飯。宿飽,經常吃飽。

方軌:兩車並行。極寫井道路之狹窄。

○騎不得成列:馬隊也無法排成行列。

○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承上文而言。謂路窄人多,勢必單行魚貫進行,走上幾百里路,糧食勢必落在隊伍後面。

假:借。

○從間道絕其輜重:間道:音ㄐㄧㄢˋ ㄉㄠˋ,隱蔽小道,捷徑。亦作「閒道」、「閒路」。輜重,音ㄗㄓㄨㄥˋ,軍需物資,此指糧草。軍事上指跟隨作戰部隊行動,並對作戰部隊提供後勤補給、後送、保養等勤務支援的必要人員、裝備與車輛。泛指一切的軍需品,包刮武器、糧草、器材等在內。

深溝高壘:挖深壕溝,築高壘壁。比喻防禦堅固。

○堅營:堅守陣地。

○野無所掠:野外連一點可掠搶的東西都沒有。

不至十日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用不到十天,就可以把韓信、張耳殺死。兩將,指韓信、張耳。致:送到。戲下:將帥的部下。戲,音ㄏㄨㄟ,軍中用以指揮的大旗。通「麾」。

否必為二子所禽矣:不然的話,你一定被她們兩人所擒。

○儒者也:猶言「書生」,有迂腐不知通變之意。

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常稱,常說。義兵:仗義興起,除暴救民的兵。正義之師。不用詐謀奇計,用不著講戰略戰術。詐謀奇計:詭詐,出人意料之外的計謀。

○十則圍之倍則戰: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可以包圍敵人;有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可以和他對陣,較量一番。語出《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陳餘意指:韓信連一倍於自己的兵力都沒有,自應與他交戰。

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能千里而襲我,韓信竟遠道來攻趙國。能,猶「乃」也,竟也。罷極,猶言精疲力竭。罷:通「疲」。極,作「竭」、「盡」解。

○今如此避而不擊:現在像韓愈這樣弱的兵力,我們就迴避而不去迎擊他。

○後有大者何以加之:以後如果有比韓信更強大的敵人前來,我們將怎樣勝過他呢?

○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如果我們迴避韓信,那麼諸侯以為我們太怯弱了,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

○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二句重複,疑當作「不聽,廣武君策不用。」


【翻譯】

    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成安君陳餘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說,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銳氣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不可阻擋。可是我聽說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饑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鬥,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學說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說:「我聽說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回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又怎麼對付呢?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採納廣武君的計謀。

【原文】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注釋】
間視:乘機探聽,暗中探聽,窺伺。

○知其不用還報:韓信派去探聽消息的人,知道廣武君的計策未被採用,就回來報告韓信。還報,返回報知。

○則大喜:韓信乃大喜。則,猶「乃」。

引兵遂下:引兵:率領兵馬。遂下,逕直走了下去。正義:「引兵出井陘狹道,攻趙。」

止舍:停下來紮營。

傳發:傳令起程。集解.漢書音義曰:「傳令軍中使發。」

輕騎:音ㄑㄧㄥ ㄐㄧˋ,輕裝便捷的騎兵。

○人持一赤幟:每人拿著一面紅旗(漢軍所用的旗幟)。

萆山而望趙軍:萆山,楚漢春秋作「卑山」,漢書作「靴山」。說文云:「靴,蔽也,從竹卑聲」。萆,ㄅㄧˋ,隱蔽,蓋覆也。通「蔽」。裴駰˙集解引如淳曰:「萆,音蔽,依山自覆蔽。」索隱案:謂令從間道小路向前,望見陳餘軍營,即住。仍須隱山自蔽,勿令趙軍知也。

○飧:ㄙㄨㄣ,便飯,猶今言「點心」。如淳曰:「小飯曰飧。」

誡:下命令。

○空壁逐我:全體軍士出來追漢軍,只賸一座空營。空壁:全軍離營。

○若疾入趙壁:你們趕快衝進趙軍的營內。

令其裨將傳飧:韓信在出發以前,由副將分頭傳送一點食物給士兵充飢。裨將,音ㄆㄧˊ ㄐㄧㄤˋ副使、偏將。=偏裨、偏將、副將。

○破趙會食:趙軍很快就可以攻破,等戰鬥結束,再正式集合用飯。集解.服虔曰:「立駐傳餐食也。」如淳曰:「小飯曰飧。言破趙後乃當共飽食也。」索隱.如淳曰:「謂立駐傳餐,待破趙乃大食也。」會食,相聚而食、聚餐。=會飯、會餐。

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諸將對韓信的估計不相信,但又不能違反軍令,只好假意答應說:「諾。」詳,同「佯」,假裝。

○軍吏:韓信的執事軍官。

趙已先據便地為壁: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形勢的地方紮下營壘。

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趙軍如果沒有看到我軍主將的旗號和儀杖,是不肯攻打我們的先遣部隊的。大將旗鼓:主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將,古代的軍職,位於諸將之上。旗鼓,旗與鼓。軍隊中用以壯軍威或發號令的器具。前行,先鋒部隊。

恐吾至阻險而還:趙軍所以不攻打我們的先遣部隊,是怕我們到了山路險狹之處就退回來。阻險,阻隔而艱險的地方。

出背水陣:出,指出井陘口。背水陣:背水列陣,使士兵前臨大敵,後無退路而拼死作戰。面對著趙軍,背向著河水,排開了陣勢。因此只有進路,沒有退路。漢韓信即以此陣擊潰趙軍。陳:同「陣」,打仗時的戰鬥佇列。緜蔓水,發源於山西省壽陽縣東,東流入河北省井陘縣南,然後流入滹沱河。正義:蔓水,一名阜將,一名回星,自并州流入井陘界,即信背水陣陷之死地,即此水也。

平旦:天剛亮,天亮的時候。=平明、天亮、黎明。古人根據天色把夜半以後分為雞鳴、昧旦、平旦三階段;昧旦指天將亮而未亮的時間。

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建,指打起大旗,敲起大鼓。鼓行,擊著鼓向前行進。

趙開壁擊之:正義:鑊州鹿泉縣,即六國時趙壁也。

走水上軍:趕快退到水邊的陣地上。

開入之:打開陣勢,讓韓信所帶的人馬進入陣地。

○復疾戰:此三字疑衍。

○軍皆殊死戰不可敗:兵士都拼了死命作戰,不允許戰敗。如果戰敗,就沒有退路了。殊死戰,一決生死的戰鬥。殊死:竭盡死力。=決死。  

共候趙空壁逐利:都等候著趙軍全體出營,追逐漢軍,形式十分順利。逐利:追奪戰利品。

○立漢赤幟二千:插上漢軍的兩千面紅旗。

○而大驚:而,與「乃」同,作「始」解。

○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趙軍以為漢軍把趙王手下的將領們都擒獲了。

遁走:潛逃、逃走。

○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趙國的將領雖然把逃兵捉來斬首,仍不能禁止士兵們潰散奔跑。

○泜水上:,河川名。索隱:(集解)徐廣音遲ㄔˊ。劉氏音脂(ㄓ)。即滍河。源出河南省南陽魯陽堯山,東經襄城、定陵進入汝。今稱為「沙河」。

 

【翻譯】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瞭解到沒有採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著觀察趙國的軍隊。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說:「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鬥佇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天剛濛濛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和趙軍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進入河邊陣地。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衝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原文】

  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諸將效首虜,(休)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釋】

○毋殺廣武君:不准殺害李左軍。
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有人能活捉李左軍的給以千金的獎賞。購:懸賞(徵求)。說文解字:「購,以財有所求也。」

○東鄉坐西鄉對:韓信請李左軍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和李左軍對答,以尊師之禮對待李左軍。【按】禮:古者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師東鄉坐,弟子西鄉。

諸將效首虜:諸將把敵人的首級和俘虜呈獻給韓信。效:呈獻,貢獻。首虜:首級和俘虜。索隱.如淳曰:「效,致也。」鄭玄注禮:「效猶呈見也。」

○畢賀:畢,皆也。賀,慶祝。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行軍佈陣應該右面和背後靠山,前面和後面臨水。語見《孫子.行軍篇》:「丘陵堤防,必處其陽面而背之。」倍,背靠、背向、背著。

○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必須把(軍隊)士兵置之死地(危窘之境),就沒有其他選擇,(士兵才能奮勇作戰)只有拼死戰鬥,死中求生而獲勝(然後可以絕處逢生,獲得勝利)。死地,必死之地。陷之死地而後生:語本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形容置身於無退路的境地,勢必能拚死向前,求得生存。=置之死地而後生。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況且我並沒有能得到平素受我訓練而聽我調度的將士。素:一向,平素,素常。拊循:撫慰,慰撫,順從。引申為受過訓練,聽從指揮(而服從調度)。士大夫:軍中的將士。舊時軍職中有大夫、士,故以士大夫泛指將士。

○驅市人而戰之:當時流行成語。指揮烏合之眾作戰。市人,市民,猶言街上的人,指烏合之眾。

○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把軍隊安排在絕地,使每個人都自動地作戰,否則是無法取勝的。非,除非……不。

○今予之生地皆走:現在如果把這些將士安置在有生路的地點,他們就都逃走了。予,猶「置」。走,逃走、逃跑。

○寧尚可得而用之乎:怎麼還能夠任用他們作戰呢?


【翻譯】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於是就有人捆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著,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佈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並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說:「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將士,這就是所說的『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將領們都佩服地說:「好。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原文】

  於是信問廣武君曰:「僕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信曰:「僕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問曰:「僕委心歸計,願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願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若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弊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將軍所短也。臣愚,竊以為亦過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


【注釋】
僕:供人使喚的工役或車夫。引申為自謙之詞。自我謙稱。

何若:即若何,如何。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諺語)戰敗的將領,沒有資格談勇敢。敗軍之將,指戰敗的將領。

○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亡國之臣,是不配考慮長治久安之計的。亡國:國家滅亡。圖存:謀求生存,謀劃國家生存大計。

以上兩句為當時流行俗語。

權:權衡。引申為計議。

百里奚:字井伯,或稱為「百里傒」。原為春秋虞國人,生卒年不詳。晉滅虞後,百里奚被晉所俘,作為陪嫁臣,隨秦穆公夫人入秦,逃走後被楚國人在宛地捉住,秦繆公素知其賢名,以五張黑公羊皮贖之,並授以大夫之職,故亦稱為「五羖大夫」。「授之國政」,秦穆公遂霸。見史記˙卷五《秦本紀》。

○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並非百里奚在虞國時很愚蠢,到了秦國就變的很聰明,而是由於秦國採用、聽取他的意見,虞國不採用、聽取他的意見。

○亦已為禽矣:也已經被你擒住了。

○故信得侍耳:謙詞。正由於你的意見未被採用,你才被俘虜,我才能有機會陪侍你談話。

○固問:堅決地向李左車請問。

委心歸計:傾心聽從你的計策。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聰明的人對問題雖然深思熟慮,偶爾也會失誤出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愚人的各種考慮中,必有一點值得採納的。=愚者千慮,亦有一得、愚者千慮,或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以上四句為當時流行俗語。又見於晏子春秋雜篇下。「智、愚」相對,「得、失」相對。謙詞。李左車以愚者自居,言自己的意見容或有一絲一毫可取之處。

○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即使是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有選擇地採納。狂夫,狂妄無知的人。漢書˙卷四十九˙錯傳:「傳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

○愚忠:愚憨剛直的忠心,多為臣子盡忠的謙詞。←→狡詐。

○鄗下:鄗邑以下。ㄏㄠˋ,地名。通「鎬」。春秋時晉邑。故城約在今河北省柏鄉縣北。

○百戰百勝:每戰必勝。比喻善戰。=百戰不殆、每戰必勝、戰無不勝、所向無敵←→每戰皆北、屢戰屢敗、一敗塗地、一敗如水。

○不終朝:不到一個早晨的時間。終朝:從天明到吃早餐的這段期間。=整天、終日。

○名聞海內:聲名著聞於全世界。

○威震天下:聲望威名為天下人所敬畏。=威振天下。

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農民們預感到兵災臨頭,十分恐懼,所以到處都是停止耕作,只圖眼前享受,吃穿好一些,側著耳朵聽候你出兵消息的人(靜靜地聽憑命運的安排)。輟耕釋耒:放下農具,停止耕作。輟耕:停止耕作。釋耒,放下農具。耒,ㄌㄟˇ古代木製耕具上的曲柄。需用手推耕的犁。指代農具。褕衣甘食:華服美食,苟偷一時的安樂。褕衣:1.古時王后、諸侯夫人所穿畫有雉羽為飾的衣服。2.盛裝。褕:ㄩˊ美,華美的。傾耳:側耳。表示十分專心的聽著。待命,等候上級(你)的命令。

○今將軍欲舉倦弊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倦弊之兵,疲憊勞乏的軍隊。頓,屯兵、駐紮、停滯、停頓。通「屯」。韓非子˙五蠹:「萬乘之國,莫敢自頓於堅城之下,而使強敵裁其弊也。」堅城,堅固的城池。

○欲戰恐久力不能拔:要想戰吧,恐怕日子拖得太久,沒有攻下它來的力量。

情見勢屈:事實顯露而力已衰竭。情,指軍情。見,同「現」,顯露、出現。=情見力屈、情見勢竭。

○曠日糧竭:日子耽擱得愈長,糧餉就要吃光了。

○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彊也:比較弱的燕國既不肯降服,齊國也就拒絕我軍,堅守國境,自己圖強了。距,同「拒」。

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燕、齊兩國同韓信相持而不下,在這種情勢之下,劉邦、項羽的勝負比重,還是分不出來的。相持不下:彼此堅決對立,不肯退讓。◎你們兩個再這樣相持不下,對誰也沒好處。相持:彼此堅決對立,互不相讓。=對峙、堅持、僵持、周旋、爭持。

○竊以為亦過矣:李左車說:我私心以為你的打算(指韓信攻燕伐齊的計畫)是錯了。

○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不用自己的短處去攻擊別人的長處,而是利用自己的長處去攻擊別人的短處。

○何由:走哪條路呢?

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現在為你打算:不如卸下武裝,放下武器,安定趙國,存恤趙國的遺民。案甲休兵:放下鎧甲和兵器,停止作戰。甲:鎧甲。兵:武器。=按甲休兵、按甲寢兵。

○牛酒日至:每次送牛和酒去做為犒賞。

以饗士大夫醳兵:用牛肉去宴饗將士,用酒食慰勞、犒賞士兵。饗:宴請。醳:ㄧˋ,醉酒。賞賜酒食。

北首燕路:把軍隊向著北方,彷彿要到燕國去的樣子。北首:北向。李善˙注:「廣雅曰:『首,向也。』」首:向,向著。◎孔融˙論盛孝章書:「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南背國門,北首山園。」

○辯士:能說善道的人。韓詩外傳˙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辯人。

○奉咫尺之書:送一封信過去。咫尺:形容距離很近。咫:八寸為咫。◎近在咫尺。

暴其所長於燕:把我軍的優勢告知燕國,以顯示威力。

諠言者:指辯士。諠:音ㄒㄩㄢ,嘈雜、吵鬧。通「喧」。

從風而服:聽到消息就降服了。

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到了彼時,即使多麼有智謀的人也不知如何替齊國出主意了。

○先聲後實:先虛後實。作戰時先以聲勢壓倒敵人,然後再以實力交戰。先聲:領先振揚自己的聲勢。聲,虛張聲勢。=後實先聲。

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發,派遣。上「使」,使者。下「使」,出使。從風而靡:順著風就倒下來。意謂:燕國聽到消息立即投降。

 

【翻譯】

    於是韓信問廣武君說:「我要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怎麼辦才能成功呢?」廣武君推辭說:「我聽說『打了敗仗的將領,沒資格談論勇敢,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生存』。而今我是兵敗國亡的俘虜,有什麼資格計議大事呢?」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在秦國而秦國卻能稱霸,這並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愚蠢,而到了秦國就聰明了,而在於國君任用不任用他,採納不採納他的意見。果真讓成安君採納了你的計謀,像我韓信也早被生擒了。因為沒採納您的計謀,所以我才能夠侍奉您啊。」韓信堅決請教說:「我傾心聽從你的計謀,希望您不要推辭。」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俗話說:『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選擇』。只恐怕我的計謀不足以採用,但我願獻愚誠,忠心效力。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計謀,然而一旦失掉它,軍隊在鄗城之下戰敗,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而今將軍橫渡西河,俘虜魏王,在閼與生擒夏說,一舉攻克井陘,不到一早晨的時間就打垮了趙軍二十萬,誅殺了成安君。名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民們預感到兵災臨頭,沒有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發日子,專心傾聽戰爭的消息,等待死亡的來臨。像這些,都是將軍在策略上的長處。然而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用以作戰。如果將軍發動疲憊的軍隊,停留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要戰恐怕時間過長,力量不足不能攻克。實情暴露,威勢就會減弱,曠日持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兩國堅持不肯降服,那麼劉項雙方的勝負就不能斷定。像這樣,就是將軍戰略上的短處。我的見識淺薄,但我私下認為攻燕伐齊是失策啊。所以善於帶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韓信說:「雖然如此,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廣武君回答說:「如今為將軍打算,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恤陣亡將士的遺孤。方圓百里之內,每天送來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勞將士。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而後派出說客,拿著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聽從。燕國順從之後,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齊國就會聞風而降服。即使有聰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如果這樣,那麼奪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謀求了。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而後採取實際行動的,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韓信說:「好。」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