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6 17:42:24九如教會

上帝的A計畫

上帝的A計劃 林後七2~16

講道:謝拱德

93.09.26

    「成長神學」一書作者之一亨利‧克勞德是一位具神學背景的心理諮商專家,書中他提及在他未進入輔導領域前,在他的心目中,用超自然方式動工才是神的A計劃。他一直希望神直接觸摸他,轉瞬間把憂鬱沮喪通通拿走,使之得醫治,可是在他的經驗中,神都使用人來幫助他,他頗為失望,他稱這樣的方法為神的B計劃,是「次級」的作法。當時克勞德雖有接受,不過是在感恩中帶點失望…。

  直到某天,克勞德讀到一節經文,這種B計劃的看法才改正過來:「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弗四16)。原來神也使用人,這不是B計劃,也非「次級」的。不可否認,的確有人直接領受上帝的旨意,從聖經中或在現今的生活中有許多例子,然而絕大部份的人並無法像使徒保羅在大馬士革的路上聽見主耶穌的聲音,難道我們“間接”的領受恩典是「B計劃」嗎?
〈上帝透過人在人心裡動工〉

  也許我們會以為使徒保羅在遇見主耶穌之後,從此不再擔心,然而事實上在他對哥林多教會內部及信徒信仰等問題的掙扎、擔心,或者他也曾為了“背後的那根刺”擔憂而向神祈求挪去那根刺,可是神並沒有應允他的祈求,如此說來,神沒有給保羅安慰嗎?其實,保羅在沮喪時親身經歷是;「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神藉著提多來安慰了我們」(林後七6)神透過提多帶來了安慰,使保羅從提多身上領受了上帝的恩典。

  馬太福音十八章20節:「無論在什麼地方,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集,我就在他們中間。」的確,神就在每個信徒當中,基督的身體就是神的殿(林前三16)。若我們有如此的體會,對於我們的生命旅程,必然感受到上帝時時與我們同在,隨時在看顧我們。

〈你的成長少不了別人〉

  亨利‧克勞德在書中提到了「主內肢體」的重要性,往往在教會中教導弟兄姊妹單有基督就夠了,不需要別人。這看似“正確”的教導,卻使有人常向牧者抱怨“我常聚會不缺席,勤讀聖經,常禱告,但是為何仍有許多“憂鬱、痛苦”呢?克勞德認為:「合乎聖經的成長本應將別人包含在內,因為神用人作為祂的器皿。成長過程要真正合乎聖經,又有效果,就必須把主內肢體包含在內。成長過程若少了主內肢體,不但不合乎聖經,也不合體統。

  主內肢體的重要性一是要有連結交通。許多人常上教會聚會,或者在家中靈修祈禱,但是總覺得似乎與神接不上關係。有人問我:「為何基督徒一定要禮拜,若虔誠在家裡自己禱告,或看電視佈道,難道不可以嗎?」我們不談“教義”上的理論,只談禮拜的功能之一“交誼”或“肢體交通”,那是獨自在家中一、二人靈修禱告辦不到的。克勞德指出:「要能坦誠分享才能獲得醫治。一起做禮拜、分享愛宴、一同查經都很棒,但是內心深處的相交才能使人得醫治。」

  其二,肢體交通能有支持、強化的功能。在「與孩子立界線」書中,作者之一的克勞德提到,他四歲那一年有一條腿出了毛病,使他成了嚴重的殘障者。有一次他去教會,他父母讓他撐著枴杖一步步走上長長的階梯,因為不好走,所以克勞德走的很慢,有時跌倒了,他父母仍鼓勵他重新站起來,這景象讓旁人看了很心疼,就有人會說:「有些父母怎麼搞的,竟然讓小孩自己走?」
  克勞德不記得當時父母說了些什麼?只是那幾年他常納悶,他的媽媽是最有愛心的人,連下雨天狗在屋外都令她擔心,更何況是她的兒子呢?她怎可能不去幫兒子?多年後,克勞德問母親:「…妳那時怎麼會讓我受那種苦而不伸手救我呢?」他的母親如此說:「每天早上,當我必須去做一些事卻又難以面對時,我就打電話給艾敏,我哭的眼睛都腫了,聽她告訴我一定得去做,每一次都是她幫助我渡過的。那段日子真是慘啊!」

  克勞德的母親有一位在生活上、信仰上支持她的朋友,個人深信她一定有禱告,但神通過人來強化支持她做出痛苦但正確的抉擇。使徒保羅說:「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帖前五14),在加拉太書(六2)又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各位弟兄姊妹,在你的生活中除了牧師之外,你能否找到一位肢體來支持強化你呢?

〈憂傷能除去傷痛帶來成長〉

  保羅說:「上帝所善用的憂愁改變了人心,使人得救,這是用不著後悔的,可是屬世的憂愁會使人死亡。」人的一生中的確會有許多挑戰,單靠自己一人是無法面對的,所幸上帝藉著每一個人的相互關懷,這憂愁反而成了幫助人成長的力量,保羅說:「上帝善用你們的憂愁,憂愁使你們心中熱切…。」傳道書七章3節:「衰傷勝於歡笑,因為衰傷磨鍊心靈,使之得益。」

  九月份「張老師月刊」其主題「別擔憂,學快樂」中一則小文章寫到:一位記者問成功企業家的成功秘密為何?企業家回答:「四個字」。「請問是那四個子」「正確決策」。「那麼如何做出正確決策」,「只有兩個字」。「哪兩個字」,「經驗」。「你如何得到經驗呢?」「四個字」。「先生,請問是哪四個字?」,「錯誤決策」。

  憂愁、失敗、錯誤的確為我們帶來憂愁,上帝讓人如此並非要置人於憂愁之中,而是期待人們彼此相互關心。我們不恥笑別人的失敗,對於自己的軟弱也要堅強,在教會或團契中彼此分享代禱,是基督徒應有本份,這也是上帝的A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