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4 00:00:00李隱

嘹嘹不絕貓腔戲,歌一曲《檀香刑》傾訴

 

        莫言潛心五年完成的《檀香刑》帶有濃濃的國家主義,文字暴力是特色,誇誕華麗的描寫為輔,創造出一場結構緊實,扣人心弦的大戲。

 


作者:莫言

出版社:麥田

 

 

 

作者簡介

       莫言,山東高密人,一九五五年二月生。 

       少時在鄉中小學讀書,十歲時輟學務農,後應徵入伍。

       曾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一九九七年脫離軍界到地方報社工作。

       著有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酒國》、《豐乳肥臀》、《紅耳朵》、《食草家族》、《檀香刑》;短篇小說《蒼蠅‧門牙》、《初戀‧神嫖》、《老槍‧寶刀》、《美女‧倒立》,及散文集《會唱歌的牆》、《小說在寫我》。

       作品曾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6亞週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聯合報十大好書獎等。莫言是當代大陸一級作家,也是目前最被國際注目的大陸作家之一,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講,是中國作家躍升國際的重要代表。

 

 

       莫言在《檀香刑》後記中說,這部小說寫的其實是聲音,是糾纏他一生的兩種聲音。第一種聲音是幼時迴盪在他腦海裡節奏分明的火車聲;第二種聲音則是流傳在高密一帶的貓腔戲,這種小戲首重悲涼的唱腔,猶如婦女的泣訴,以民間敘事方式歌唱,聲聲撩撥人心,感人肺腑,很容易使觀眾跌入敘述者的世界中。於此,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很輕易地便看到它流洩著貓腔戲曲聲,那聲聲慢,好似我們是用「耳朵」去閱讀,它的特殊文學地位由是建立。

       莫言拈歷史事件為背景,以清光緒年間德國人興建東北膠濟鐵路為時空背景,鄉曲貓腔為助唱,帶領讀者進入一個以貓腔為敘事的世界。《檀香刑》敘事主軸簡明,全文旨在描述貓腔戲班班主孫丙之妻遭德國技師調侃欺辱,憤而毆死德國技師,終致釀禍。德人為替同僚報仇,屠殺孫丙妻兒,致使孫丙煽動高密百姓參加義和團抗德,毀鐵路,後為縣令錢丁逮捕,由刑手趙甲創發的「檀香刑」,以一根檀香木從刑犯的谷道由下至上貫穿軀幹,終至後頸,並捆綁刑台,高懸示眾,以便宣揚法威,且作為鐵路開通慶典之賀禮。

       觀灠全文,一共分為三個部分:「鳳頭部」、「豬肚部」、「豹尾部」。在「鳳頭部」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分別由眉娘、趙甲、小甲、錢丁四人輪番說唱,以眉娘為軸心,穿針引線似的由眉娘的公公、丈夫、情人穿鑿附會般的鋪陳整個故事脈絡。在「豬肚部」則改採作者視野敘事,由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間或以穿插倒敘逐一交代故事的來龍去脈,使整個故事脈絡有了清晰的紋理,便於加深讀者的理解。最後在「豹尾部」,再次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由趙甲、眉娘、孫丙、小甲、錢丁輪番說唱總結,與「鳳頭部」遙相呼應,凝聚一股波瀾壯闊之勢,替小說尾聲締造一波高潮,使讀者瞬間跌入作者創造的誇誕世界裡。

       雖說文本主軸是眉娘,核心人物是孫丙,可是小說裡著墨甚多的還是趙甲,這個自稱為國家法的執行者,在刑場上自詡為神而非人,面對至高無上的統領者也毋須下跪,在數十年的劊子手生涯裡成就了趙甲的殺人技藝,更造就了他的變態性格。在文本裡,莫言更有意無意的將這種殺人技藝美學化或藝術化:

       我們知道皇上和娘娘就喜歡聽這聲,就暗暗地一緊一鬆──不是殺人,是高手的樂師在製造動聽的音響。(56)

    一個優秀的劊子手,站在執行台前,眼睛裡就不應該再有活人,在他的眼睛裡,只有一條條的肌肉、一件件的臟器和一根根的骨頭。(209)

       莫言更在「豬肚部」第九章〈傑作〉和第十章〈踐約〉裡架出刑場,尤其在第九章〈傑作〉裡活生生、血淋淋的描述趙甲堅持完成五百刀凌遲刑首當其衝挑戰讀者的視覺感受,一步步將讀者引入趙甲的變態思維模式裡。通過殘酷的描述,既預期了看客的趣味心理,也吸引了讀者進一步讀下去的動機,並為這冷漠的看客心態下了註腳:「所有的人都是兩面獸,一面是仁義道德、三綱五常,一面是男盜女娼,嗜血縱慾。」(頁220)

       很顯然,莫言所書寫的這種聲音,既不是火車聲,更非貓腔聲,而是一種現代主義向傳統主義挑戰的殘酷無情的殺戮聲,莫言只是借用一起洋人挑釁事件,很容易的便將讀者帶入莫言所想表達的情境中,我們知道中國由專政走向現代化必然經歷一段磨合期,它可能是難受的、是痛苦的、與人民有對立面的,甚至是嗜血的,人民普遍有仇外的同仇敵愾之感,這一點我們在小說中看到孫丙煽動高密百姓參加義和團抗德可見一般。

       《檀香刑》不只包含了文化作因素,它還揉合了濃烈的國家主義氣息。在書寫聲音的背後我們可以認知到它其實夾帶著一股反侵略、反殖民的意圖,意欲為讀者回顧過去那一段慘烈的歷史。對國家而言,面對外來強權入侵,在平衡落敗與和平之間,勢必要做出一些犧牲,以換取國體的平權,莫言可能借鑑歷史事件,或者虛構一段故事以誇誕的筆法詳加敘述這種境況:孫丙殺死了德國技師,儘管德國技師辱妻在先,屠殺在後,可是德國人擁有建造鐵路的技術,這是當時落後的中國不能做到的,統治者在兩相權衡之下,是要對德國技師興師問罪?還是刑罰孫丙以息眾怒?面對列強的入侵,這個問題只能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後者。孫丙勢必要受到刑罰,這已經是無可規避,也是小說要走的路線,可是在刑罰之前,莫言又鋪陳了一段對話替這整個頹敗的國體扳回幾分顏面:「中國甚麼都落後,但是刑罰是最先進的,中國人在這方面有特別的天才。讓人忍受了最大的痛苦才死去,這是中國的藝術,是中國政治的精隨.....(106)

       於此,在「豹尾部」,一場大型的刑罰舞台架設在讀者面前,主角孫丙,配樂貓腔,用最誇誕華麗的方式歌一曲名為反殖民的貓腔戲,它讓讀者認知到,今日局面雖居劣勢,可是在人們心中的價值觀依然屹立不搖,於是在這齣大戲的配角所專注的戲分還是反殖民,我們看到孫眉娘想勸公公替自己的父親求情失敗後,轉而向朱八爺求救,她的目的無非是不想讓洋鬼子的計謀得逞,並非出於救父心切;朱八爺眼見救人不成轉而取其命,目的也是不想讓洋鬼子的陰謀得逞,並非同情其遭遇;小說結尾處,錢丁誤以為孫丙提前死亡而心驚時,「轉念一想,死了也好,死了才好,死了就讓克羅德陰謀破產,他的通車典禮就會暗淡無光。

       至於孫丙本人呢?原本有機會讓小山子替代他赴義,成功越獄,卻在緊要關頭敗露蹤跡,拒絕死在朱八爺手下,甚至拒絕小山子冒充他就義所為何事?因為與德國人有間隙的是孫丙而非旁人,他的從容就義代表了整體國民大無畏的反殖民精神。另外,在文本中一直不斷複述自己是國家法的象徵的趙甲洋洋得意被慈禧太后封為劊子手行當裡的狀元事實上就是一種反諷,諷刺在列強環伺的局勢,太后專政,皇上鬼儡,雌雞司晨,整個王朝搖搖欲墜,整個國勢頹靡到只剩劊子手興盛,錢丁,這個高密知縣眼見德國技術精良,兵隊強大,也不得不感嘆「這顯然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大清王朝啊,余是棄你啊還是殉你?舉棋不定,猶豫徬徨」。可是高密縣夫人「深明大義」的服毒殉國之舉,卻又喚醒了高密縣內在良知的招喚,眼見刑台上,遠道來為孫丙訣別的貓腔戲子慘遭德國人屠殺,此生已註定落敗至此,那就陪殉求得最後尊嚴,為了不讓德國陰謀得逞,在小說末尾,他結束孫丙的生命也結束自己的生命以完成殉國的壯舉。

       《檀香刑》流露出一股濃濃的國家主義氣息,從他的人物內心獨白至行事舉止,無一不是表現「反」,甚至出現像錢夫人這樣深明大義殉國的烈女,從根本上是在打造一則國家主義神話。可是全文找不到一絲人民對酷刑內在良知的聲音,起碼在文本裡,人們是抱著看戲的心態,那麼,所謂的「反殖民」是為反對而反對嗎?是極端的反殖民嗎?中國從封建社會過渡至現代社會純粹只是弊大於利嗎?他今日的反對會是將來的保障嗎?這是我們要反問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