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5 15:49:19將無同

"般若經"不是"心靈雞湯"

定風波 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東坡被貶謫到黃州的第三年寫了這闋詞。「莫聽穿林打葉聲」,透露出自己面對艱難的環境都不憂不懼的的態度。「何妨吟嘯且徐行」,既然已經身處風雨之中,與 其狼狽地閃躲奔跑,何不放慢腳步邊走邊吟詩高歌呢?「竹杖芒鞋輕勝馬」,在這樣的天氣裡,平民使用的竹杖和芒鞋比官員的坐騎更要來得實用。對於蘇東坡來 說,與其過著虛偽黑暗的官場生涯,他寧願選擇「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歸隱生活。。「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詩人回顧這走來的一路上,感慨 仕徒的坎坷,有如自然界的陰晴圓缺,花開花謝,而人生的榮辱貴賤,人間萬事的興衰起伏,也只不過是天象變化下的一部份哪!面對走過來的坎坷,心中真是「也 無風雨也無晴」啊!

詩人借景喻情,表現自己對人生困境的豁達,面對坎坷心中卻是寧靜淡泊,洗盡鉛華,正視人生。這種大度和灑脫是人生境界的昇華,是一種修煉,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美感。

但這種高尚的人生智慧,並不是佛家常說的"智慧"(般若)。
曾幾何時,這種世俗的智慧,卻被誤解成佛經中的"般若",於是乎便把"不著"、"無所得"當成"豁達"的意思;把"般若經"解釋成"心靈雞湯"。真是內行 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看不知道,知道嚇一跳。"無所得"是經勝義理智推求,抉擇事物的決定相不可得,相法無有故,可相法亦無,尋求事物的自相是找不到 的,而確定諸法無自性,無自性故不可得,因不可得而不著。這種智慧是在一心中(禪定)得,和散亂、愛見慢的世俗心中的轉想,是不可比擬的。


《大智度論》卷18〈1 序品〉:「
無所得有二種:一者、世間欲有所求,不如意,是無所得;
二者、諸法實相中,受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非無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
如凡夫人分別世間法故有所得;諸善功德亦如是,隨世間心故說有所得,諸佛心中則無所得
。」(CBETA, T25, no. 1509, p. 197, b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