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8 01:59:46未來.海嵐

台北當代藝術館-

我在打這篇文章之前,先到了線上維基百科查詢”草莓族”,泛指現代年輕人的一種貶低用語.專只不夠抗壓,活在上一帶長輩所創在的溫室之下.
在台灣約1980後所出生的人,幾乎都被冠上了”草莓族”這個名詞,包括我在內.在世界各地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在中國則是用”果凍世代”稱之.
這次台北當代的展覽就是來自對岸的41位藝術家(年齡與我相近)所做的作品.

在整個展覽當中,我所看到的充斥著影像,插畫,動畫,公仔,網路等的身影.這的確是我們這世代所有的產物,有點可悲但卻又為人類的文明所賜與的.但是又從這些東西中隱約顯示出種種的不安與疑惑,在展覽開始吉吉的作品-<原子熊貓>可略知一二.以下有我對幾件作品的看法.

謝鵬<恐懼>2006 這件作品,以漫畫方式呈現,在述說一位不愛穿褲子的人原本被大家歧視,後來卻影響了大家的故事.畫面中處處出現強烈”解放”的意味,或許對於這世代的年輕人對歷史的徬徨無知,恐懼這標題到底在下給誰?對時代恐懼?對歷史恐懼?對人類恐懼?就拿另一件作品來比較,卜樺的<青春有害健康>短片,匝著辮子的小女孩在充滿花的世界裡探頭探腦的,不時出現只有下半身的雙腳規律走動,花朵鼓動不安,符號又有中國傳統雜技混入.流露出一鼓譟動.

在二樓的大展聽中,除了三個群組電視外其餘幾乎都是輸出或是插畫作品,除了各種想像力的插畫外,為每類似CG的圖也在其中,只是煤材為壓克力等的手繪作品.我主要說的是電視群中有一段影片,苗穎的<線>,苗穎以側拍她表妹張丹丹在上海打工,卻因沒有居留證而引發的後續.片中張丹丹說了幾句很令我思考的話:”上海人地位很高,外地人地位很低”,”上海戶口”,”變成上海人”等.上海人情節是否就如台灣有台北人情節一樣呢?似乎許多地方都會出現這種問題.許多外縣市的人會嚮往著台北城,老實說小時後的我也並不例外,台北城裡的台北人似乎都以他們為”優等台北”自居.拼了命的只想擠身於這套著公式生存的城市裡.北京與上海似乎也是一樣,上海人有自己的方言語言,張丹丹說她只要嫁給上海人就可以成為上海的一份子了!不時從表情露出很嚮往的眼光.片尾出現張丹丹,1988年生初中畢業現為糕餅師時,我有震驚到的感覺,沒錯我正也是1988年生.在不同地方的人明明同年生每個待遇際遇卻如此的不同,2006的她要準備嫁人,2006的我正準備著聯考.而同樣對於一個城市的嚮往,卻是如此的癡迷.上海到底是怎樣的城市?而台北又是怎樣的城市呢?三個電視群中每段影片都是華人但靜靜閉上眼睛傾聽,完全聽不懂,於是這就變成這世代對我的疑惑與衝擊.

最後我要說的作品是虞華<自己玩>這件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呈現的卻是中國大陸的獨子政策與城市影響的話題.自己完這件畫布作品中,獨自一人的站在類似迷宮中,各種的門似乎孤立著作品本身,除了城市完全湮滅鄉鎮外,天空佈滿各種的看不見訊號,自己在自己的世界裡玩著,憂傷著......以淺紫色代替這世代內心的感傷,好個”獨一”.

完全以這世代的方式去表現這時代,在展間202中的我們仍坐在電視機前盯著電視機理不同的世界上演著不同地方發生的事情,似乎七年級的我們仍舊逃離不出這種文化的洗禮與吞噬,透過展覽發現,這世代逐漸被同化,但從同化中又激烈的掙扎,擠出符合傳統的字眼,說穿了表面上只希望傳統不要消失,但是又沒人覺得傳統是正面的反到代有些許負面之感.而這次展覽的作品並沒有上次李明維與謝素梅作品來的震撼,畢竟透過網路市帶的東西漲的太像也與我們太街近了,就符號而言確實也太過直接,真是不知是好是壞?

上一篇:台北當代展作品討論

下一篇: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