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長短,可因人、因地、因事而異的,請諸位相信吧!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從初涌出,讚歎於佛,經五十小劫,佛及四眾,默然而坐,「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那無量數的菩薩摩訶薩,一出現就讚歎佛,釋迦牟尼佛以及當時在印度靈鷲山的所有四眾弟子,都坐在那邊默默地聽;由於佛的神通力量,雖然經過五十個小劫,他們感覺到的時間好像只有半天而已。
在〈提婆達多品〉曾經解釋過「劫」的意思,這裡的「五十小劫」還不到一個大劫,也不到三個中劫,因為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四個中劫的成、住、壞、空,為一個大劫。
藉此機會再說明一次,時間長短與客觀的感覺和過程沒有絕對關係,而是在於主觀的經驗,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中,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就會有所不同。有的人覺得一天很短,一下子就過去了;有的人則是度日如年。
過得快是因為你很專心、很投入,覺得很有趣味,很喜歡,甚至於覺得這是享受,因此很長的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如果是使你感到痛苦的事,那麼就會「夜長夢多」,因為「夢多」,所以覺得「夜長」,做了一個又一個的夢,而且都是惡夢,就會覺得長夜漫漫,好像永遠等不到天亮一樣。這是主觀的經驗決定了時間的長短。
另一方面,從客觀來看也能夠決定你對時間長短的認知。在一天之中,如果你經歷許多事,也完成很多很多的工作,對你來說,這只是短短的一天,可是從客觀價值看,你這一天所使用的時間,是相當地長。有人一天睡四個小時,甚至更少就足夠了,但是他所完成的工作量相當於他人的三或四倍;若以經濟價值說,他的時間就比別人長。但也有人一天要睡十多個小時才夠,睡醒之後,還有一、兩個小時是糊里糊塗的,不能進入工作狀況,從經濟價值來說,這種人的時間就太短了,因為他能做的事情非常少。
我自己就有許多這樣的經驗,例如有一次我在美國一邊主持禪七,一邊還能寫書;在此同時有一位居士替我謄寫,他連夜地趕,都還來不及抄,而我就這麼一邊主七,一邊把一本書也完成了。但我主持的禪七並沒有因此遜色,每一位參加禪七的人還覺得我這個師父給了他們很多,晨坐、晚坐、早晚課誦、小參、講開示,一切照樣。當我離開美國的時候,連我自己都覺得這是料想不到的事,這一個星期的時間竟然這麼長、這麼夠用,能完成這麼多的工作,所以「忙人時間最多」,真是不可思議。
時間的長短,可因人、因地、因事而異的,請諸位相信吧!
由此看來,「經過五十個小劫,感覺上只有半天的時間」是可能發生的,這可以說是事實,人間凡夫半天的時間,對那些大菩薩們、十方諸佛來說,等於五十個小劫。為什麼?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華嚴經》說,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理亦在此。
中國有一則〈黃粱夢〉或〈枕中記〉的小說,內容是描述一位年輕的讀書人,為求取功名而赴京趕考,一心想升官發財,途中遇到一位道士,正在煮黃色的小米飯,這種稱為黃粱的小米,很容易煮熟。這時道士給了他一個枕頭,告訴他:「你先躺著休息一下,等我把飯煮熟了,再請你起來吃飯。」於是他就枕著這個枕頭睡著了。在睡夢中,他已經考取狀元,還風風光光地跟公主結了婚,當上駙馬,做了大官,兒孫也都很爭氣,做到宰相,光耀門楣,之後他便告老還鄉。
正好在這個時候道士叫醒了他,他才恍然大悟,原來發生的這一切都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但是對他來講,夢中已經過了好長好長的時間,至少有幾十年了,可是真正的時間卻很短,只有煮熟一頓黃米飯的光景。
所以,凡夫也好、聖人也好,對時間的感覺都是可長可短的。那麼,經文中的「五十小劫」,究竟是以什麼人的角度來看?都可以。以凡夫的角度或是聖人的角度都說得通。
上一篇:菩薩從地湧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