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顆無價的珠寶,一直都在眾生身上,只因為眾生全然不知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五百阿羅漢得受記已,頭面禮佛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
這五百羅漢此時非常自責,並且懺悔已往的無知,本來早就應該從釋迦世尊處得到了如來的大智慧,竟然自以為是,以小小的二乘智慧就滿足了。故請世尊慈悲,因為他們已經知道,過去常自認為已得究竟滅度的想法是錯的。若以他們過去所證的智慧與佛智相比,實在就等於無智慧一般。就像螢火蟲的光亮,一到太陽底下,就等於無光了。因此他們向如來自說了一則譬喻,以表明他們領悟了佛法,就像下面的「貧人衣珠喻」一樣。
曾有一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曉以衣繫寶珠,「貿易所湏,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這個譬喻也像第四品中的「長者窮子喻」相同,不是佛說的,而彼喻是由須菩提及摩訶迦葉等四位弟子所說,此喻則是由五百位阿羅漢的代表所說。這五百羅漢因為彼此心都相通,所以我們可以相信他們真的是五百人一條心,帶頭講的是富樓那尊者。
貧人衣珠喻是說,有一個窮人到他最親近、關係最密切的親友家裡,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後就睡著了;剛好這位親友因為有緊急公事要往外地出差,但是他又不放心這睡著的親戚在家裡,怕他需要照顧,因此他把一顆無價的珠寶,裹著縫在他的衣服裡就走了(繫,縫的意思)。這個貧窮的人醒過來以後,見親戚不在了,就到處流浪成為乞丐,從一個地方到一個地方求衣求食,過著非常艱辛的生活。
經文譬喻中的這個人非常的窮,只要有一點點東西吃,有禦寒蔽體的衣服穿,他就滿足了。因為他窮,所以得少為足。後來他的有錢親戚又遇到他,看到他那麼窮,心想:「哎呀!這個人真可憐,怎麼沒用我給他的無價寶珠?」便告訴他:「你醉臥在我家的時候,我送了你一樣東西,你怎麼不知道呢?」「我不知道,在哪裡啊?」這位親戚就從窮人的衣服裡取出寶珠來,窮人一看才知道這是真的,之前竟然毫無所知,於是一下子就變成了有錢人。
「醉酒而臥」是喻小乘人僅聞二乘法,便沈醉於偏空涅槃,認為已得大解脫。《法華經》就是針對那一些心量不大,得少為足的二乘人,為他們說佛的一乘大法,告訴他們人人都能成佛,為了成佛,人人都應該先發菩薩心,修菩薩道,自利利他,將來才能夠完成最高的佛果,進入究竟的大涅槃。
這就是之前在〈方便品〉中講到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了對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無上大法,就像一顆無價的珠寶,一直都在眾生身上,只因為眾生全然不知,所以才需要佛陀降生人間,現身說法,為我們指點出來。
諸位要相信你自己心中有那顆無價的寶珠。如果摸到、見到而且也用到了,那就是開悟,入一相一味的大法。還沒有摸到也沒有關係,《法華經》在這裡指出,我們都有這顆寶珠,所以不要妄自菲薄,這與佛性思想是相呼應的。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富樓那等五百聲聞,申述佛在前面講過的往昔因緣,在大通智勝如來座下作菩薩沙彌時的釋迦世尊,就已跟這五百羅漢講過《法華經》,已教他們發了成佛的「一切智心」,嗣後竟然忘了,又變成不知該發無上菩提心,也覺察不到自己本應發起成佛的心。在此生中既得阿羅漢的道果,便自以為已得滅度,其實僅僅沾到涅槃的一點邊,由於得少為足,就很難再來資生唯一佛乘的大菩提心。所幸,往昔生中所發成佛的「一切智願」,猶未喪失,今蒙世尊,令之覺悟,真是感念無已。
上一篇: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