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5 17:32:55deepmind

廣論消文319 如云:“臨陣劍失落,畏怖速拾取,如是落念劍,畏地獄速取。”

廣論消文319  3181-3192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戍三、依上二緣發勤精進分二:

科判:發生精進之方便分四之三。「上二緣」指科判

巳一、捨離障礙精進違緣與巳二、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連結 廣說 攝義

亥一、連結

如是了知精進三種違緣,修習對治而壓伏後50,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順緣,謂勝解力,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謂堅固力,修彼業時不欲斷絕者,謂歡喜力,更以息捨力勤發精進。若於此理已得善巧,則於精進當發欣樂之力。茲當宣釋。

  50 原文漏譯而壓伏後
這樣認定了精進的三種違緣1.推延懈怠、2.耽著下劣事業、3.怯弱)之後,修習相應的對治法而壓伏違緣。其次,

1.精進未生起時,能令生起的順緣是勝解力

2.精進生起之後,能令不退的因是堅固力

3.修此善法時不想間斷的心力,是歡喜力

4.再以息捨力勤發精進。如果對這些道理已獲得善巧,就應當對精進發起欣樂力。

欣樂力就是求取精進的力,精進是所求取的對象。對於精進之理得到善巧是前提,在此前提之下,應當對精進發起求取的心力,叫發欣樂力

比如,開採金礦,知道如何去除違緣、積聚順緣之後,即應對開礦發起求取心。此心力一旦引發,身心就會積極投入開礦。

同樣,現在認定了精進的違品,知道如何以如理思惟來對治(思惟懈怠的過患、無理由怯弱等,以思擇力可以壓伏違品),又已了知精進各方面的順緣,即:

1.能讓未生精進生起的順緣——勝解力;

2.能讓已生精進不退失的順緣——堅固力;

3.能讓趣入時歡喜而入、已入時不想斷絕的順緣——歡喜力;

4.能讓精進長久相續的順緣——息捨力。

5.了知這些順緣之後,就能知道如何善巧發起精進,而非盲目躁動,這時候應當發起第五力——欣取精進力(欣樂之力),即欣求在自己身上取到精進的心力。

由欣樂力推動自己發起精進之後,還須了知在發精進的過程中,應該如何依止正知正念。

亥二、廣說分七:

發勤精進時應如何行 必須依止其因——正念

正念依止之境 依止正念以修業果為心要

惡行須從微小處遮止的根據

如何依止正知正念之相

應勵力修學能相續產生有力正念的最勝之因

金一、發勤精進時應如何行

第三,發勤精進斷所斷時,如云:如與慣戰51敵,鬥劍於陣前,當避煩惱劍,返擊煩惱敵。

第三,在發起精進斷除所斷的時候時--「所斷」指煩惱怨敵。如《入行論》所說:就像老將在戰場上和群敵鬥劍那樣,應當避開煩惱劍的擊刺,並伺機反擊煩惱怨敵。

51 慣戰: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將。
如慣戰智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不應專謀害他,當善二事,謂須善避他來擊刺及返害他。

比如,善戰的智者和群敵鬥劍時,不應只顧攻擊對方,而應善巧兩件事:

必須善於避開敵人的攻擊;

必須善於伺機反擊對方。

行者亦爾,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心,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

同樣,修行者和煩惱搏鬥時,一則必須善加防備煩惱刺傷自心,二則必須進一步依止對治法損害煩惱。

若不爾者,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然餘煩惱則又劫奪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損利平均,則諸善行極難生故。

反面觀察:

否則,雖然以對治法滅除了一分煩惱的作用,但其他煩惱又來劫奪一分善法,或讓心中生起一大罪業,這樣損害和利益平均(相互抵消),導致諸善行極難生起。比如,才以對治法滅除了瞋心,內心又捲入了貪欲、嫉妒等煩惱中,這樣很難成就善行。

則諸善行極難生故。--是理由,即由於上述原因,在發精進斷除煩惱時,既須對治煩惱使之消退,又必須保護自己,應攻守雙全。

以上講了發精進時,必須十分謹慎小心,方方面面都要注意。這種狀況就像一人與萬人敵,必須讓煩惱消退的同時,又不讓自己受傷。如稍有不慎,則正在對治某煩惱時,其他煩惱又開始現行。若這種損利平均的情勢,一直延續下去,則要到何時才能成功!

以下舉例說明,只求多聞而不謹防煩惱與只重修行而不聞思的弊端。

喻如欲修法者,覺以先知為要,惟於瞭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此以多聞雖能除遣無知之愚,若不防慎諸餘煩惱,即於爾時染多惡行,致令身心極不調順。

例如,想要修法的人覺得首先尋求了知很重要,便唯一將瞭解執為有實義而努力尋求。雖然通過多聞能遣除無知的愚癡,但若不謹慎防止其他煩惱發動,在此時就會染上許多惡行,而讓身心非常不調順。

有些人只知道多聞求知,平常不注重觀心修心,因此在取得多聞功德的同時,也染上了許多罪垢。

又如念云:調伏身心要於多聞。若專重其修不防愚敵,不聞不學正法,即自所受律儀進止之處亦極愚蒙,則亦恒為眾罪侵害。

又如,有人認為調伏身心比多聞更重要。如果只重視修行,而不防備愚癡之敵,不聽聞、不求學正法,連自己所受律儀的取捨之處也一無所知,那麼恒時會被眾多罪業侵害。

有些人重視修行而排斥聞思,全然不知具體有哪些學處、應當如何取捨及修習,由於無知而時時違背學處,或者修行不得要領、誤入歧途盲修瞎練等,以致雖然精進,但期間也不斷被罪業損害。

總之,認識自己有各種煩惱之後,應當進行綜合對治。就像不可能永遠只吃一種菜一樣,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時時善巧調整處理。

金二、必須依止其因——正念

念的自性,如《成唯識論》說:云何為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念是對於曾經串習的所緣境,讓心明記不忘。

又如臨陣手劍失落,恐被他殺,無間拾取。如是與煩惱鬥時,若失明記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恐墮惡趣,亦須無間依止正念。

明記貫串至憶念,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是明記的對象,即明記取捨、明記進止、明記所緣、明記行相。

又好比戰士在戰場上手中的劍掉落時,恐怕被敵人刺殺,而立即撿起。同樣,我們和煩惱戰鬥時,如果失落明記取捨、進止、所緣、行相的憶念之劍,而害怕墮入惡趣,也必須立即依止正念。

「明記」就是很清楚、明白記住這個正念。-日常法師開示

如云:臨陣劍失落,畏怖速拾取,如是落念劍,畏地獄速取。

如《入行論》說:戰士臨陣時寶劍掉落,因為害怕被刺殺而立即撿起,我們失落正念之劍時,也要因怖畏自己墮入地獄,而迅速提起正念。

 

日常法師開示

【又如臨陣手劍失落,恐被他殺,無間拾取。如是與煩惱鬥時,若失明記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恐墮惡趣,亦須無間依止正念。】

就像我們打仗,當你跟人家搏鬥時,唯一的武器就是你手上的利劍。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利劍就是正知見,也就是正念、正知,這是最重要的。手上這個利劍萬一不小心失掉了,你只有被殺,所以必定要一掉下去馬上撿起來,絕對不能掉了還站在那裡,那你就被傷了。「明記」就是很清楚、明白記住這個正念。

要念的就是「取捨進止所緣行相」。該做的叫「取」,不該做的叫「捨」;該取的向前,該捨的停止;心裡應該緣的叫「所緣行相」,這些必須靠正念。所以跟煩惱鬥的時侯,一旦失去了正念,你就跟著雜染邪念轉,所造的都是惡業惡因,將來一定墮落!所以一定要無間的依止正念,就是中間絕不能一刻停止。這是為什麼說念佛必定要聲聲追頂,不讓邪念進來。參禪的人在沒有開悟之前,也說「一念不在,猶似死人」,這個道理一定是這樣。

持戒的更是如此,一要依止著正念、正見,而且必須是無間的,那一念掉掉了就不對了。你別以為坐在這兒好像沒有做壞事,這是在無記當中,這種無記本身就是錯的。無記有兩種,一種叫有覆,一種叫無覆,

1.譬如說平常的時候,坐得規規矩矩,站得端端正正,這是無覆無記,是跟正念相應的。

2.如果內心塌下來了,覺得坐在那裡很舒服,這是有覆無記,這已經錯了。

持戒是不可以這樣的,這是我們務必要知道的。那這樣要不要休息?當然要的,所以前面四種資糧告訴我們,吃飯的時候該怎麼吃,睡覺的時候該怎麼睡;譬如睡覺,我心裡還是保持得清清楚楚,為了發勤精進,所以躺下來,雖然身體放鬆,心卻是安住在正念上頭。每一個地方都有非常善巧、正確明白的指導。這是為什麼你只要得到了這個正念,醒的時候固然增長功德,睡覺也在增長功德。所以念佛固然可以去(西方極樂淨土),持戒更穩!因為你的二十四小時,無時無刻不在增長善淨的業,哪有不去的道理。持戒是根基,能夠這麼好,就是無間依止正念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