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08:33:05deepmind

廣論消文276 此是斷餘不信過失,非無慳過。

廣論消文276  2787-2791

亥二、若不能捨當如何行分二:

不能捨時應作財物無常觀

仍不能捨時應以三事曉喻而辭謝

第二,不能捨時當如何行者。

金一、不能捨時應作財物無常觀

若有求者正來求時,為慳覆者,應作是思:此可施物定當離我,此亦棄我、我亦捨此,故應捨此令意喜悅,攝取堅實以為命終。若捨此者,則臨終時不貪財物,無所憂悔發生喜樂。

若有求者正來求時,為慳覆者,應作是思

如果乞者來求的時候,如果自己由於慳吝心覆蓋,當下應該這樣思惟:

此可施物定當離我,此亦棄我我亦捨此

這個可施捨的財物終究一定離我而去,我也將會棄捨它。

故應捨此令意喜悅,攝取堅實以為命終

所以現在應當將它施捨出去,使自己心意歡喜,以利死後來生攝取真實的義利。

若捨此者,則臨終時不貪財物,無所憂悔發生喜樂

如果現在施捨出去了,臨命終時就不會貪著生前的財物,自然令自己無憂悔遺憾而生起喜樂。

金二、仍不能捨時應以三事曉喻而辭謝

如是思已仍不能捨,如《勇利經》說:應以三事曉喻求者,謂我現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於大乘中是初發業,隨不捨心自在而轉,住於取見、我、我所執,惟願善士忍許,不生憂惱。如何能滿汝及一切有情意樂,我當如是漸次而為。

這樣思惟之後,若仍無法割捨,則應如《勇利經》所說,以三事對乞者解釋清楚,即應說:

1.我現在佈施的能力很弱,2.善根尚未成熟,3.在大乘法中還只是初學者,我的心仍隨慳吝不捨之心而轉,堅執我見、時常計度我及我所,唯願善士容忍、寬恕我,不要心生憂惱。我會漸次地努力學習如何才能滿足您以及一切有情之意樂(願望)。

龍樹菩薩也在《十住毗婆沙論》中說:在家菩薩所貪惜物,若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此物施與我者,速得成佛。菩薩即應思惟:若我今者不捨此物,此物必當遠離於我,設至死時,不隨我去。此物則是遠離之相。今為發菩提,故須施與,後死時,心無有悔,必生善處,是行大利。若猶貪者,應辭謝乞者言:勿生嗔恨。我新發意,善根未具,於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捨於此物;後得勢力,善根堅固,當以相與。

此是斷餘不信過失,非無慳過。《集學論》說:菩薩慳吝是應呵責,然如是行似能遮免由慳不施財法他勝。

新譯廣論

依《集學論》所說,這是斷除失信於人的過失,但是不能脫離慳吝的過失,對於菩薩來說,慳吝是一種讓人鄙視的過失。所以這種做法似乎能避免「因慳吝而不施捨財物與教法」的他勝罪。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這是斷除令求者不生信心的過失,並不是菩薩以此就能免除慳吝之過。《集學論》中說,菩薩慳吝應受嚴厲呵責,但如果一時無法克服,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不讓求者憂惱,這樣行持似乎能避免由慳吝不施財法的根本罪。

對此,有人解釋:因為這樣辭謝是對慳吝觀過失,知慚有愧,不具足上品煩惱,故不犯他勝罪。

他勝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波羅夷之譯名。波羅夷為比丘之重罪,善法為他惡法所勝之義也。俱舍論十五曰:「害沙門性,壞滅墮落,立他勝名。」同光記曰:「由犯四重立他勝名。梵云波羅夷,此云他勝。善法為自,惡法為他。若善勝惡法名為自勝,若惡法勝善名為他勝。故犯重人名為他勝。」

[佛光大辭典]
他勝罪 波羅夷

梵語 pārājika,巴利語同。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乃戒律中之根本極惡戒。又作波羅闍已迦、波羅市迦。意譯為他勝、極惡、重禁、墮、墮不如、斷頭、無餘、棄。戒律中之根本罪。又稱邊罪。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修行人若犯此戒,則:()失其比丘、比丘尼資格,道果無分。()自教團中放逐,不得與僧同住。()死後必墮地獄。此罪如同斷首之刑,不可復生,永被棄於佛門之外,故稱極惡。又此罪能破沙門戒體,令彼墮落,魔必得勝,故亦稱他勝;善法名自,惡法名他,以惡法勝善法,故犯者稱他勝罪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有求者現在前,力極微故不能施,必令求者不退弱,應以軟語慰其意。

《攝波羅蜜多論》也說:如果有乞者來到面前,菩薩因佈施心微弱而無法佈施,這時務必要讓乞者不退失信心和乞求心,故應以柔言安慰他。

以後若再來前乞,必定不應令失悔,當除慳吝諸過失,為斷愛故應勤修。

以後他再前來乞求時,一定不讓他灰心失望,菩薩應當遣除慳吝的過失,為了斷除貪愛而精勤修習。

佛在《六波羅蜜多經》中說:復次慈氏,一切財物,無常敗壞,眾苦之本,如身瘡疣109,烏持敗肉。其慳吝者,不自食用,功德不修,復不與人,堅守財寶,亦復如是。(一切財物無常敗壞,是出生眾苦的所依,如同皮膚上的毒瘡、肉瘤一樣,都是多餘無用的東西,堅守這些如腐肉般的財物有何用呢?慳吝者自己不享用財物,又不以此修積功德,也不佈施,這樣無意義地堅守財物,就如堅守身上的毒瘡、腐肉一樣可笑。)當知此人非行施者,不名菩薩,於大乘法不發勝心,亦不能成不退轉位。譬如大海不宿死屍,大乘海中不容慳者。(當知,此人不是行佈施者,不能稱為菩薩,對大乘法並沒有發起殊勝心,也不可能成就不退轉位,譬如大海不能容納死屍,大乘法海中也不容慳吝者。)菩薩所以修大乘行,為欲遠離一切罪垢,具修功德,於佛法中不生疑慮,於諸有情及諸財寶,一切時中心無分別,常行惠施,利樂群生,以如是行圓滿佈施波羅蜜多,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之所以修持大乘,目的是為了遠離一切罪垢,而修集圓滿功德,在佛法中不生起懷疑,對於有情和財富,任何時候都心無分別,常行佈施利樂眾生。菩薩這樣修行而圓滿佈施波羅蜜多,速證無上菩提。)

109.瘡疣:,毒瘡;,皮膚上的肉瘤,比喻多餘無用的東西。

 

廣論消文276   2787-2791

日常法師開示

【第二不能捨時當如何行者。若有求者正來求時,為慳覆者,應作是思,此可施物定當離我,此亦棄我我亦捨此,故應捨此令意喜悅,攝取堅實以為命終,若捨此者,則臨終時不貪財物,無所憂悔發生喜樂。】

我們雖然學了大乘佛法,乃至發了菩薩願,可是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所使,真的有人來乞求的時候,心裡面就會捨不得。那怎麼辦?假定說境界當前人家來向你要東西,那時你為慳貪心所覆蓋,換句話說在慳貪的現行當中捨不得,這時我們應該如上文所說的這樣去思惟觀察。注意!這個思惟觀察,一定要在事先學習的時候,先如理地思惟觀察。假定事前沒有善巧的話,在對境的時候,你腦筋裡面連這個道理的影子都沒有,心裡面只覺得:「唉喲!給人家怎麼可以呀!」只會往負面想,如理思惟的正念是絕不可能提起來的。境界現前所以能夠提起來,必須平常的時候多學習思惟觀察,在很多小小的境界上面有了對治的工夫以後,當大一點境界現起的時候,這個如理如法的力量才能生得起來。   

現在碰見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想:「我現在捨不得那個東西,儘管我捨不得,可是到最後一定要離開它,沒有一個人可以保得住的。」

平常我們臨終的時候,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於是就被這種貪著的力量牢牢地綁在生死中,這就是前面十二因緣當中有支的力量。

【如是思已仍不能捨,如《勇利經》說:「應以三事曉喻求者,謂我現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於大乘中是初發業,隨不捨心自在而轉,住於取見我我所執,唯願善士忍許,不生憂惱。如何能滿汝及一切有情意樂,我當如是漸次而為。」】

像上面這樣思惟了以後還不捨,那怎麼辦?佛菩薩真了不起!他倒不一定強迫你,還有更退一步的善巧。就以這樣的三件事情,好好地向來求的人說。第一個是說,我雖然想修菩薩道,要學菩薩行,可是對布施這件事情,力量還不足,善根還沒有成熟,在修學大乘當中,只是剛剛開始。就譬如說,我的目的是將來做一位醫生或工程師來利人利國,儘管有這個目的,可是現在我還在小學,乃至於幼稚園,成為工程師那是我將來要做到的。同樣的道理,雖然我的目標是捨一切給眾生,因為沒有如理的修習,所以目前還是會被煩惱所捆住而捨不得。為什麼會捨不得?就是由於惡取見。所以對那些該捨的東西,由於與無明相應的染污知見,會覺得這個對自己很好而捨不得,被這種見解所自在,換句話說,被這種心理以及我、我所這些概念所籠罩。所以祈求你原諒,請不要生憂惱。雖然如此,但是要滿一切眾生利樂的這件事情,是我的志願。雖然眼前我做不到,但是我正在努力,將來我一定要認真做到,等圓滿了後,才能幫助你們。要這樣的自己努力去對治這個不能捨的習氣,並且以這種心態面對來求的人。

【此是斷餘不信過失,非無慳過。】

不過這地方要注意!這樣做不是沒有過失,你這個慳貪的過失是有的。只是經過了這樣善巧的做法,人家對你不會失去信心。

像在這個地方,辨別得實在好呀!一步一步,次第是一點不亂,目標是最崇高,萬一你這個做不到,退一步該怎麼辦,再退一步該怎麼辦;把我們所走的次第這樣層層說明。還有在做的內涵,也分析得清清楚楚。後面這兩句話就是這樣,你照著去做的話,至少有一個好處:來向你求乞的那個人,不會失去他的信心,也不會生瞋心等等,這個至少做到了。但是你應該破除的慳貪這個過失還是有的,你還是得努力。

【《集學論》說,菩薩慳悋是應呵責,然如是行似能遮免:「由慳不施財法他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有求者現在前,力極微故不能施,必令求者不退弱,應以軟語慰其意。以後若再來前乞,必定不應令失悔,當除慳悋諸過失,為斷愛故應勤修。」】

對於慳悋,是應該大大呵責的。眼前雖然做不到,但如果你肯努力對治慳悋的話,將來漸漸就能做到了。在菩薩戒當中有一條他勝罪是慳貪自己的財法,他勝是根本罪!你如果這樣去做的話,多少能把這個根本罪遮止,如果不能遮止,那就破了戒體!   

《攝波羅蜜多論》上面也這麼說:若有人來向你乞討,因為你的布施心力還很差,以致不能送他。此時你應該溫言軟語來安慰他,不要讓他失望。為什麼特別要說這一點?我們所以要布施的原因不是為了世間一般的好處,而是要求無上菩提果。無上菩提果的特質是為利益一切有情。今天他來向你求,即使沒辦法直接當下就圓滿他的欲望,至少不要使他失望。所以這個層次很清楚,雖然你沒有圓滿他的意,但是至少保護了他的信心,這在修學菩薩道上,多多少少也向前進了一步,結了一個下次見面的善緣,等到你慢慢地修習,力量強了再來圓滿這個緣。另一方面也要呵斥自己:「我怎麼這麼慳悋!我要努力修學,使心裡面力量增強了,若以後再來的話,一定不可以再使他懊悔,也絕不可以再讓自己失掉這個機會。」所以在他走了以後,要努力對治慳貪,把貪愛難捨的心斷除掉。這是說萬一我們做不到的時候應該這樣。   

布施是這樣,其他所有東西也都是這樣。所以凡是我們目前該學的東西,做不到的時候,都要這樣策勵自己,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而且是一定要認識的!我們常常說:「唉呀!我很差啊!」或者說:「這個是佛菩薩的境界,我作不到呀!」這是佛菩薩的境界沒錯!問題是,請問你跑到這裡來是幹什麼的?如果說求的是世間法,那這樣講是應該的,你也不必到這裡來;如果你是要學佛菩薩的,那你應該怎麼做,不就很清楚、很明白嗎?所以要時時告訴自己:「我來幹什麼?是要努力學習,對治我的煩惱的。」而且前面也說過,這不是等到境界來,而是事先要學習,事先要認識。   

昨天晚上我們作羯磨的時候,有位同學懺悔,我非常讚歎、非常高興。我覺得我也是這樣,我的確是個凡夫,但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絕不能寬恕自己。如果說我是個凡夫就這個樣,那跑來幹什麼?就因為是凡夫所以才跑來要努力地學。這個時候就分得很清楚,因為我是凡夫,所以還沒學之前,的確一不小心就犯了;但是如果覺得我是凡夫來學,所以犯了以後,自己保護自己,說我該如此的,那你趕快回去!應該要呵責自己,發願一定要改過,一定要改過!在我的經驗當中,以及看見佛菩薩的榜樣,我們目前真正該做的就是如此。能夠這樣不斷策勵自己的話,自然而然將來就會做到。祖師說得清清楚楚,沒有一個天生彌勒、自然釋迦,他們絕不是天生下來就如此;沒有一個佛菩薩例外,最初也都是三惡道當中的眾生,然後也是如理如法、勤勤懇懇地努力了多少阿僧祇劫,才能變成這個樣子!假如修學佛法是一聽就會了,那這無量阿僧祇劫算什麼啊?那些人豈不是笨得不能再笨了嗎?當然不是這樣,天下唯一真正了不起的就是他們。所以我們要學他們,也是要這樣去努力,這個概念我們要特別注意!再說一遍,真正學本論的時候,這個才是我們應該跟著學的,這個就是文字裡邊真正的意思,能夠把握住這一點,一定學得成功。實際上,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學的也就是這麼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