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09:02:32deepmind

廣論消文262 《修無邊門陀羅尼經》云:“諸有情鬥諍,根本為攝持,故於境斷愛,斷愛得總持。”

廣論消文262  26212-2631

﹝第三學此次第分二:

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正式開始學習六波羅蜜多,分成二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的說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內容,

第二部分是對後面禪定、智慧特別的說明。因為整個的佛法總括起來,無不都是由止、觀兩樣所獲得。

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四度是後面兩度的資糧,有了這個資糧,正式開始學的時候,對最後這二度--六度中最重要的內容,還要特別詳細說明。這就是總學之後,特別對後面兩個波羅蜜多要深細講的原因。﹝初中分二:

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初中分六: 學習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靜慮, 般若道理。

初中分四:

布施度性, 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布施差別, 此等略義。今初﹞

分自他二利兩部分,先說求自利部分。這又分六部分學習,依次第一一來說明。第一先講布施,又分四點:第一是講布施波羅蜜的特質;第二是講了解了布施度的特質之後,啟發你去修的方法,方法了解了,然後照著這個方法去修;第三是說布施的時候,還有種種不同;最後是再把它綱要地說明一下。首先說布施波羅蜜的特質。

【《菩薩地》云:「云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謂善捨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菩薩地》說:什麼是佈施的自性?即菩薩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和所有財物,能夠施捨一切應施之物的無貪俱生之思,以及由此所引發的能施一切無罪施物的身業和語業。這是說,佈施的自性即是善捨思以及由此意業所發起的身語諸業。

《大智度論》中也說:檀名佈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為檀。有人言,從善思起身口業,亦名為檀。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名為檀。

日常法師開示

布施的自性、特質就是一切菩薩、學習大乘的行者,能夠「不顧自身一切資具」,不但外面一切的財,乃至於自己的身體,所有內外一切的東西都不貪著。這是一種思心所,跟無貪相應的,對自己沒有一點點顧戀,沒有一點點是為自己。把自己的內身,乃至於滋養身體的一切財物等等,從思心所策發,透過身語而施捨給別人,這個才是布施的自性。

申二、圓滿佈施度之相

圓滿佈施波羅蜜多,不待於他捨所施物,捐除眾生所有貧窮。若不爾者,現有眾多貧乏眾生,過去諸佛所行佈施,當非究竟。是故身語非為主要,惟心為主。

圓滿佈施度並非觀待對他人施捨所施的物,除盡眾生所有貧窮而安立;否則,現在仍有許多貧窮的眾生,如此便成為諸佛因地所行持的佈施尚未究竟。因此,並非以身體和語言為主,唯一以心為主。

如果以除盡眾生的貧窮來安立圓滿佈施度,則地球上的窮人數以億計,十方世界的窮苦眾生更是無量無邊,由此應承許諸佛的佈施度尚未圓滿,也就無法成立為佛陀。因此,圓滿佈施度唯一是觀待捨心究竟而安立的。

謂自所有身財善根76,一切慳執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惟此,即諸捨報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佈施波羅蜜多故。

為何圓滿佈施度唯一以為主呢?因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身、財、善根,一切慳吝的執著全都破除了,而且至心施捨他人。不僅如此,連佈施的果報也都施捨有情,由修捨心達到最圓滿,便是圓滿了佈施度。

換言之,對身體、財物、善根的粗細慳貪都破除了,無一不能施捨眾生,連佈施的果報也盡施有情,捨心修到最徹底時,即是佈施度圓滿之時。依據捨心究竟便是佈施度圓滿這一點,可以了知佈施度唯一以心為主。

如《入行論》云:若除眾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眾生,昔佛如何度?

如《入行論》所說:如果除盡了眾生的貧窮才是佈施到彼岸(圓滿、究竟),而現在仍有貧苦眾生,怎麼能說往昔諸佛圓滿了佈施度呢?

日常法師開示

《入行論》就說,假定一定要等到一切眾生的貧乏都解除了,才叫布施圓滿的話,請問:現在世上仍有這麼多窮苦的眾生,以前那些佛不是要度他們嗎?為什麼現在還有這麼多窮苦的眾生呢?所以不是這樣的,布施圓滿是指對你所有的一切,乃至布施所得到的果報,內心沒有一點貪著,都捨給一切有情。所以說布施波羅蜜,是指你的心相達到這樣究竟圓滿的狀態,這才是布施的自性。   

一切有及果,心與諸眾生,說名為施度,以是施即心。

一切所擁有的身、財、善根乃至佈施的果報,無不誠心施捨有情,經中說這叫做佈施度。因此,佈施即是心(佈施依賴於心)。

故修佈施波羅蜜多,現無財物可施於他,當由多門引發捨心,漸令增長。

因此,修持佈施度時,如果沒有財物可以佈施他人,則應從多方面引發捨心,逐漸令捨心增長。

《法苑珠林》中有一則一月佈施的公案。

以前,舍衛國有個窮人佈施了一串葡萄給比丘。

比丘說:你已經佈施一個月了。

窮人問:我只佈施了一串,怎麼說佈施了一個月?

比丘說:你在一個月前就有了佈施葡萄的捨心,在這一個月中念念不斷,不是佈施了一個月嗎?

由此可見,佈施是以捨心安立的。若無資財佈施也不要緊,關鍵在於按佈施的修法引發捨心;引發捨心之後,還須串習使捨心漸次增長圓滿,這是在根本上用功。如何引發並增長捨心,將在下文中詳細講解。

未二、轉趣發起佈施方便 分二:

真實 對此斷除疑惑

第二者。

申一、真實分二:

趣入佈施的方便 依此方便趣入捨心之理

酉一、趣入佈施的方便分三: 連結 廣說 攝義

唯盡破除身財慳吝,猶非佈施波羅蜜多,慳是貪分,小乘羅漢並其種子無餘斷故。故非惟除慳執施障,須由至心發心施他一切所有。

僅僅破除了對身體和財物的慳吝,還不是佈施度,因為:慳吝屬於貪,而阿羅漢不但貪欲的現行,就連貪欲的種子都無餘斷盡了,(那麼能認為小乘羅漢圓滿了佈施度了?)。因此,不是只有盡除慳吝執著這些布施的障礙,就算圓滿布施波羅蜜多,還必須從內心深處發心把自己的一切都惠施有情。

《大智度論》中有這樣一段問答:

有人問:阿羅漢、辟支佛也能到彼岸,為何不叫波羅蜜?

答:阿羅漢、辟支佛的度彼岸和佛的度彼岸,名同實異。他們以生死為此岸,以涅槃為彼岸,但不能度佈施的彼岸,因其不能以一切物、一切時、一切種而佈施,縱能佈施也無大心,或以無記心,或以有漏善心,或以無漏心佈施,但並無大悲心,不能為了一切眾生而佈施。

此中說到:若無大悲心,不能為一切眾生而佈施一切,則不名佈施波羅蜜多。

因此,佈施度必須具備一切不慳一切施他兩種德相。

此須修習攝持過患、惠施勝利,故當宣說。

而要趣入一切不慳、一切施他的佈施度,就必須數數思惟攝持的過患和惠施的勝利。

因為:一方面,修習攝持的過患,能引生對攝持的厭離,厭離一旦增強,自然就能放下對身體和受用的慳執,從而遣除佈施的障礙;另一方面,修習惠施的勝利,能引起對佈施的歡喜,歡喜心增強了,自然會將身、財、善根施捨有情。因此,趣入佈施的方便,即是數數思惟攝持的過患和惠施的勝利。

戍二、廣說分五:

思惟攝持色身的過患及惠施的勝利

思惟攝持受用的過患及惠施的勝利

思惟攝持善根的過患及惠施的勝利

斷除佈施障礙的眷屬和財位

依止貪欲和攝持的對治因

亥一、思惟攝持色身的過患及惠施的勝利

《月燈經》云:此腐爛色身,命亦動無主,如夢如幻化。愚夫由貪此,造極重惡業,而隨罪惡轉,不智被死乘,當往那洛迦。

《月燈經》說:色身腐爛不淨,命根也動搖無常,身、命隨業而轉,如夢幻化一般虛妄。愚人不知色身和壽命的真相,因為貪著身命而造下極重的惡業,被罪惡控制;又不知淨罪的方法,故而被大力死魔擒走,送往痛苦無盡的地獄。

即車乘,死主猶如車乘,貪執色身而造惡的愚人全被裝入死主的囚車上,紛紛運往地獄。

此說身不潔淨,命常動搖如懸岩水,身命俱是隨業自在,無我主宰,觀其虛妄猶如夢幻,滅除貪著。貪若未除,則隨貪轉,造大惡行而往惡趣。

《月燈經》的偈頌是說:身體本來不淨,命根也常動搖,猶如懸崖飛瀉的瀑流,色身與命根都是隨業流轉(不能自主),並無主宰者的我,當觀身、命如夢幻般虛妄不實,從而滅除貪著。若未斷除貪著,則仍將隨貪而轉,造下大惡業而墮入惡趣。

這一段是要我們認識貪執色身的危害。如果我們不斷除對身體的貪執,就會一直受貪欲驅使,為了養護身體而造下無邊罪業。所以,耽著身體過患極大,而現在開始修學施身就是開始出離惡趣和生死。

《修無邊門陀羅尼經》云:諸有情鬥諍,根本為攝持,故於境斷愛,斷愛得總持。

《修無邊門陀羅尼經》說:是否有延壽的陀羅尼呢?這是有的。

世間減壽而亡的因素,就是與有情鬥諍後,造下殺生的罪業,而鬥諍的根本又是對飲食和財物攝持。因此,必須對外境斷除貪愛,如此才能延長壽命,此即延壽的陀羅尼。

由貪身而攝持,為攝持而鬥諍,由鬥諍而損害生命。因此,貪著色身是害命之源,若能斷貪而佈施,即是長壽總持

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梵語धारणी (dhāraī)「陀羅尼(音譯)」之義譯。

(悄悄話) 2020-12-29 10: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