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1 11:59:03deepmind

廣論消文152-2 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殄息。

廣論消文152-2  日常法師第二輪開示

【《四百論》云:「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無。」《攝功德寶》中亦云:「諸具貪生死意恆流轉。」】

《四百論》上說,真正有智慧的人,對善趣等好的境界,看起來都像地獄一樣,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應該要怖畏三有,如果仍舊貪著三有放不下,根本談不到學佛。不過這一點對初學的人並不強調,這是要一步一步來的,剛開始的時候,像幼稚園的學生一樣,本來就是辦辦家家酒,讓他感覺得高興,然後才慢慢跟上來,漸次深入他自然會走到現在說的這一步,乃至於更深。生死輪迴當中的種種勝事,總結起來主要有幾樣東西:男女、飲食,或者名利,對這些我們有很嚴重的貪著之心,不能轉變的話,那永遠就只有流轉生死。

【《弟子書》中亦云:「如如於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闇極重厚;如如於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闇極微薄。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熾然;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殄息。」】

《弟子書》中也是這樣說,我們覺得輪迴六趣當中的這些好事情是快樂的,這個就是我們的「癡闇」。「闇」就是對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世間的聰明伶俐並不是真正的智慧,就算唸書唸得非常好,得了幾個博士,對事實的真相卻不一定能看清楚。要了解輪迴諸趣無非是苦的,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能夠認清這一點,就算腦筋不那麼好,這個人的癡相倒反而來得少!下面說的修習就是不斷的練習,我們在平常生活當中,總希望自己有錢有勢,把種種五欲之樂都看成是美不可言的一種淨相。乃至於學了佛以後,並不是在淨化煩惱,反而覺得自己很有知識,把它看成是好的、淨的,不斷增長貪著之心;反過來,如果我們對這些東西不斷思惟它的過患,內心中的「貪焰」才會慢慢地消失。所以修學佛法的三十七道品當中,首先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是入佛的初門,就是教我們對身體以及眼前所有的好東西的本質要看清楚。

【此說從無始來,執著三有盛事為樂,增益串習諸淨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淨相彼等便息,若不修習便增癡貪,轉諸有輪,故修諸有過患為要。】

我們從無始以來,內心當中由無明所使,對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也就是三界,其中所有的好事情,不斷地串習,認為它是好的,使貪心不斷地增長,這個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雖然了解了道理卻沒辦法透脫,乃至於所認識的也只是依稀彷彿的文字道理。《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麼好,學了以後不去用,那你還要學什麼呢?這是我們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

現在真正的對治就是要修苦性不淨相,要了解我們執以為樂的其實是苦的、不淨的。單單了解還不夠,必須要不斷地去修習,這是非常重要的。經過這樣修習以後,無始以來的這種執著習性,慢慢地就會息滅了;否則這個執著就會不斷地增長、造業,造了業以後就只有在三有中輪轉,這一部分就是中士道當中所正講的。

所以下面更進一步從下士進入中士道次修心。其中分四部分,-1534

第一正修意樂;

第二彼生起之量,這意樂要到什麼種程度呢?

第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有很多錯誤的概念要弄清楚;

第四是決擇能趣解脫道性,既然知道世間是苦的,就要想辦法去尋求解脫生死之道。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