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148-2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 日常法師開示
廣論消文148-2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
日常法師開示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
日常法師開示
前面說懺悔可以完全淨除惡業,可是這裡邊還有一些關鍵性的問題。補特伽羅就是指你所傷害的眾生,有一類眾生你殺了他,即使懺悔也不一定能清淨。前面具力業門提到有很多具大力的業,假定你殺的對象是菩薩,那就非常嚴重了。下面舉的這個例子就是非常強大的業力。假定我們真的發了菩提心,就不會去殺害菩薩,或已經證了果的聖人,造那種可怕的罪。我們的心力既不那麼大,對方的心力這麼大(對方是發菩提心的聖者),那慘了,這個就很難懺得乾淨了。但是我們懺還是有用,下面就講這個道理。
《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了華月嚴,對方是位菩薩,這就麻煩了,殺後他就後悔,不但追悔而且馬上為他建廟,經過九十五俱胝千歲那麼長的時間,廣興供養,每天三次去懺悔,而且還受戒,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很不幸對方是個大心眾生,所以他還是墮到無間地獄,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出來以後變成眼睛瞎等等,受很多的痛苦,這就說明有這種輕重的差別。雖然是這樣,但是他這個懺悔絕對沒有白費,假定不懺悔的話那更可怕,而且受苦的時間根本無法想像的長,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
可是人家是不是菩薩,我們根本不知道,因此只有努力策勵自己斷惡修善。但怎麼策勵呢?就像很多同學都有這種經驗,很想努力,可是對了境界卻做不到,關鍵就是前面告訴我們的,照著次第真正要去修行的時候,正念、正知二者非常重要,如果平常不能維持正念、正知,面對境界一定隨著習氣,把握不準。所以我們修行必須要有幾個基本條件,最好的時候,自己始終能夠有正念正知,如果自己差一點,就要靠外面的客觀環境,經常都在師友的圈子裡就比較好,這是我們修行過程中內外兩個最重要的關鍵。所以皈依三寶並不是一句空話,皈依法就是指內心在正念正知的狀態,就算自己差一點,在三寶的圈子裡師友都在,隨時可以幫助我們。
下面再一一地把它分辨清楚,使我們知道如何層層深細地去如法行持。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
造了罪以四力懺悔絕對懺得乾淨,不過這跟沒有造的清淨二者很不一樣。〈菩薩地〉告訴我們,受了菩薩戒之後犯了根本罪(就是破了最嚴重的戒),戒體就破掉了,雖然懺悔清淨了還可以重受,但是你想今生證果,獲得清淨初地,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是論說的,再看經說的。
【《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
通常我們造罪都還有外緣,這部經說得更明白,特別指出「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這個惡友或者是他當面引誘你,或者你受他的言教所影響,譬如我們或者受某個人引導,或者是受世間普遍的錯誤知見的影響。現今世間一般的知見都是非常錯誤的,如《新世紀飲食》上面講的,我們總以為肉蛋奶最營養,實際上這些對我們現生就有非常可怕的傷害,來生更須承擔非常嚴重的後果,這是狹義和廣義的惡友的力量。受了他們的影響,我們就會造種種罪,最嚴重的罪是誹謗正法,這是最可怕的。這種罪怎麼能夠得脫呢?這是文殊菩薩請問世尊的,世尊回答說:曼殊室利(就是文殊菩薩的尊號),造了這個罪以後必須七年當中,每天三次認真地懺悔才能清淨。之後至少要經過十劫才能得忍,這與前面說的證菩薩地都是就功德方面來說的。所以懺悔清淨跟沒造罪這兩個有很大的差別。從淨罪方面來看,造了罪透由懺悔可以清淨,和沒造罪一樣,但是從功德方面來看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在真正要的是得到功德,所以最重要的是儘量不要犯,萬一犯了,一定要去懺悔。因此所謂的「無餘清淨」,是指造的罪不會感果這一點來說,至於功德方面,要證道地功德,需要極長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