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143 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
廣論消文143 142頁12行-143頁末行
《海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海龍王請問經》中記載:「佛告訴龍王:菩薩只要能把握住一種法,就能夠截斷轉生惡趣之路,免於顛倒墮落。這『一法』是什麼呢?就是觀察思擇一切善法,心中時時想著,我該如何度過日日夜夜?」
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
若能如此檢視自己的身心相續,就會照見平日三門與因果相違的過失。前輩祖師們說過:透過業果正見來觀察自心,若能覺察到自心與正法完全不相符,就能認識到原來自己過去所思所行是錯的,如果憑藉這種完全不相符的相續,將來完全沒有解脫的希望。
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比對業果,是為了觀察自心與正法是否符順,如果發現自心相續完全不符順正法時,還能夠真正看到自己的錯誤,這是智者。《集法句》中說:「如果愚者懂得認為自己就是愚者,那這個人實際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
假如以正法校對自心時,明明與法相違,就像背負死屍的人一般(背部相對)與法相違,卻妄言自己是修行者,是有智慧的人、清淨的人、大德中的頂尖,這是最下等愚蠢的人。
《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癡。」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
《集法句經》中說:「如果愚痴的人自認為是智者,那就是真正愚痴的人了。」所以,自己最低下限,也不要自認為對法已經完全了解。
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
博朵瓦大師在談到如何觀察自己心續時,曾引《本生論》中的偈頌,說:「虛空與大地間相隔遙遠,大海的此岸到彼岸也相隔遙遠,東西二山之間相隔更加遙遠,而凡夫心與正法的距離,則遠遠甚於以上譬喻。」
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
這段話顯示,我等凡夫與正法之間,正如以上諸多譬喻,相隔是極端的遙遠。這個偈頌是月菩薩獻上千兩黃金,從一位持善說婆羅門那裡所得到的正法。
朵壟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祖師朵壟巴也說:「如果具有觀察慧的智者,以法真實觀照自心時,就能覺察到自心和正法相距越來越遠,如同在險坡上擲下的線球,將會越滾越遠一樣。」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
如此思維之後,應該知道杜絕惡行的道理:就像《諦者品》中說:「大王!不要再殺生了。一切眾生都極度愛惜生命,所以希望長壽的人們,在內心深處永遠不要起殺生的念頭。」
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
這是說,對十不善業及前述的種種罪惡,連動機也不要生起。應該要多多修習靜息罪惡之心,從意念上根本斷除。如果不這樣遮止惡行,將來必定會感得苦果,到時候即使不願意受苦也得受,因為無論去何處都無法脫離。
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
所以,如果有一種業在造作的當下,似乎得到一點快樂,但在果報成熟時,縱使百般不願意,也只能痛哭流涕忍受報應,像這樣的業,不要做,相反的如果受報時,能夠讓自己感得無罪的喜樂,這樣的業正是我們在因地中所要努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