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4 09:25:03deepmind

中士道 煩惱—苦集滅道

中士道複習日常法師

《講上士道時複習中士道》  廣論170

煩惱苦集滅道

六想當中假如第一個想生不起來的話,下面都是空話,第一個想有了以後,下面都有了。現在就從中士道來認識:我們千真萬確是在無明大病當中。請翻到《廣論》一百七十頁,我們再複習一下。

前面講到生死輪迴主要的因是集諦,就是惑跟業兩樣,而最主要的是惑,也就是煩惱。接著告訴我們正明煩惱、生起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對煩惱的過患要好好地去觀察思惟,因為了解了過患,才會策發我們要去斷除。至於煩惱的行相以及生起的次第,再重新跟大家說一下。   

任何煩惱生起來的時候心裡都不寂靜,這是總相不寂靜我們體會不到,實際上眼前我們一切時處的心相就在煩惱當中,跟著它在轉。就算坐在這裡好好的,通常也都是在癡相當中,還是集諦所攝。

如果能如理聽聞,這是隨順於出生死的,但是除非有些特殊因緣策發你專諦聽聞,一般狀態仍舊是具足了癡相

我們平常的狀態是什麼心相﹖第一個貪,粗顯的我們容易感受得到,但是貪的細微相,我們就不大容易感受到了。實際上我們一切時處都是這樣,譬如說累了,就想去躺一下,舒服一下,這個就有貪相在裡頭。或者你有種種理由,想要保養身體等等這也是貪相,但這個是細微的,一般人覺得理所當然,本來就應該這樣,但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而言,這是要精進去對治的,所以對於粗細的貪相我們都應該認得。   

瞋相也容易了解,癡相若不說明是無法認識的。別以為我們平常沒有起煩惱,其實是在癡相當中

慢相實際上也是隨時隨地都在生起,只是我們不太容易發現它;總之人我之間產生任何問題的話慢相一定存在的因為慢的根本是隨著我在轉。

至於疑,平常說的懷疑是對事情不能肯定,煩惱中的疑特別是指對於業感緣起的道理、四諦、三寶起疑心,所以這個疑是相對於淨信心來說的。我們要想修學佛法而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疑,就因為對於正確的道理沒有清淨的淨信心,所以常常覺得:明明知道,為什麼做不到!不檢查不曉得,仔細檢查的話,就會發現原來你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淨信心,所以關於這些道理都要了解得很清楚。   

「見」我們稱做「利使」,「使」實際上就是煩惱的別名。見非常利,一對境就起來了,而且我們會一直繞著它轉。第一個叫壞聚見,壞聚見就是平常說的「身見」或者「有身見」,實際上就是「我」。這個「我」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在任何情況之下,如果我們能推己及人,代人家想一想的話,問題就自然會減輕很多。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學到上士道的毗缽舍那,對於這個我見的根本還不認識,所以只能這樣說明:平常的時候,經常都是覺得人家委屈了我,他為什麼不代我著想,我的立場是如何……,這都是以「我」為主而生起種種概念,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我們凡事要退一步想,或者代別人想一想。   

有人會懷疑,好像念佛法門當中並沒有強調要淨化我執,其實念佛法門當中也強調的。我們無始以來自然而然一天到晚緣著我在轉,念佛法門強調的是一心一意皈投阿彌陀佛,所以念的時候,就不是在重視這個「我」了。一般人臨死或生病時就想趕快保護它,可是你已經很清楚這個「我」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所以現在一心皈投阿彌陀佛,這個「我」正是我不要的,生病了、死了,正好是往生的因啊!所以一心一意只求阿彌陀佛早些來救我,假定我能今天晚上走的話,我等不到明天啊!也不會一直想找醫生了!所以念佛法門儘管沒有明說,可是它的方法就暗暗地吻合了這個道理,只要信得過照著去做的話,一樣可以達到這個功效,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今天我們既然有機會認識道理,從根本上面把握住了,然後去念佛的話,那事半功倍。   

第二個叫邊執見,邊執見就是平常說的常見、斷見。常見、斷見是由於計著「我」而自然引生的兩種概念。有一種概念說「我」是恆常不變的,平常所講的靈魂就是這樣,好像一個人從這個房子搬到另一個房子裡面。那麼有人會問:十二因緣圖當中不就是這樣講嗎﹖它只是個譬喻佛法裡並沒說有像靈魂這樣的東西去投胎,如果認為有那就是常見,這個到後面再深一步去說它。至於普通一般念佛的人,總之你只要把握住念佛的根本因--厭惡生死,厭惡這個「我」,一心皈投依靠就可以。

斷見就是斷滅見,現在世間一般人講究科學,大部分人持的態度就是斷滅見,認為人死了以後就完了,要曉得斷見並不是指其他的事情,特別是針對「我」來講的。   

「見取」的定義是「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這是特別針對解脫果位的見解而言,指外道對究竟目標的認識錯誤,執著這些見解以為是最殊勝的,所以又稱「非果計果」。實際上要達到什麼果位才是正確、殊勝的呢?至少要阿羅漢果位以上。   

「戒禁取」是「謂緣壞戒、可捨之戒(指外道的牛、狗戒這一類),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戒禁取特別是針對中士道中究竟解脫煩惱的特質來說的。戒一定要是佛戒,除了佛制定的戒以外,都是不究竟的。但是佛戒的內容我們不容易真正的了解哦!佛制戒的目的是解脫煩惱、出離生死,這個才是戒的根本。不要因為自己受了戒了,就執著戒當中是這樣說的,因此和別人起爭執,認為「我持戒,你不持戒!」本來持戒的目的是淨化煩惱,結果你因為戒而增長煩惱,請問這樣「持戒」到底是在煩惱當中,還是真的在出煩惱當中?這些概念要清楚。

剛才說到先掌握根本因,然後才是圓滿因。一開始持戒就想持清淨是不大容易的,究竟來說,大乘要到二地菩薩才能夠持戒清淨,那是何等不容易啊!所以對於圓滿因的確我們心裡面只有一心一意追求,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這個因要正確不誤。不要說:「唉!要到二地菩薩才可以啦!當然我現在一定做不到!」那你的因已經錯了。基於這個理由我們現在要一心恭敬去學,可是學的時候,本末要分得很清楚,根本因要把握得住,這是個重要的概念。   

戒主要的功效是破煩惱現行,所以假定持了戒,煩惱卻在增長當中,那就走錯了,因為根本因沒把握住,這一點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暫時不在形相上面太在意,將來條件夠了,形相上也是要一一圓滿的。可是現在第一個是掌握根本因,就是所謂「智」這個特質--要認識煩惱,淨除煩惱。   

如果把握住這一點,就曉得念佛就是在這一個法則當中,參禪也還在這法則當中,都是以戒為根本。

以念佛而言,真正根本因把握住的時候,一定是一心皈投阿彌陀佛,其他的是一無是處,這個心就是真實淨化煩惱的心,這就是真正在持戒,所以這一句佛號包括了持戒、念佛。參禪的人不管參的是「什麼是你本來面目?」、「什麼是無?」、「念佛的是誰?」一定要找到它,當找到了那根本,要把它連根挖除。實際上這根本不在別的地方,就在起心動念之中。

所以參禪就是用這個方法,全部精神貫注在這一念上,把所有的雜念統統擋掉,最後找到了執著的根本而破除掉,這正是在持戒當中,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如果把握淨化煩惱這一個原則(根本因)去做就對,如果把握不住,那都是在戲論。平常我們說戒禁取是非因計因見取是非果計果,說了半天,根本的觀念在這裡,所以特別跟大家說明。   

當把煩惱的行相認識清楚了,就曉得平常我們都在病當中,自己不曉得病,還跟人家講道理,愈講道理是愈錯,病是愈弄愈深啊!學了佛法,還在這上面轉,轉些什麼呀?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煩惱的行相。了解了煩惱相,就能真正很清楚地感受到:沒錯,我在無明大病中。有了前面這個力量,自然而然能夠推動我們去認識、淨化煩惱之因。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