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重點 82 83 84 85 略述修禪次第
法華經重點 82 83 84 85 宣化上人講述
徐恒志居士在《略述修禪次第》有云:「這定在三界中最為微妙,凡夫證入此定,往往誤認為涅槃,實際上此定雖能伏住第七末那識,故說「非想」,但第八阿賴耶識仍似盡未盡,故說「非非想」。也就是說入此定中,雖已沒有粗煩惱,但還有十種細煩惱……,不能出離三界。」其實,只要是三界裡的眾生,無論福報大小、壽命多寡,終究仍未跳出因果,福報壽命享盡後,仍要再入六道輪迴,所以佛陀又稱此娑婆世界為「三界獄」。
83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在深山中打坐用功,修到四禪八定。因為定力啟發了五種神通,其中之一為神足通,可以在天上飛翔。鬱頭藍弗仙人天天都從山上飛到皇宮裡,接受皇帝的供養。皇妃看到仙人仙風道骨的模樣,逐漸地心中就生起了好感。有一次,在供養之後,皇妃以最恭敬的接足禮來頂禮仙人。禮拜時,皇妃看到仙人的腳,覺得很可愛,於是就用手去摸了一下。仙人看到皇妃美麗的模樣,也動了凡心,這一動心,定力就散了,神通也消失了,飛也飛不起來,只好走路回家。
84
鬱頭藍弗仙人,覺得很慚愧,自己雖然修道數十年,卻在一剎那之間,定力頓失,神通也沒了。於是他又發願,重新來過,再修四禪八定。當他走進山林裡面準備打坐時,聽到樹上雀鳥的叫聲,覺得很吵雜、很討厭,他就離開山林,想到恆河邊去靜坐。到了河邊,剛坐下來,又聽到河水裡面魚群跳來跳去的聲音,擾人清修。他又離開河邊,最後終於找到一個沒有樹、沒有水、沒有鳥、也沒有魚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練,由於他的恆心與毅力,終於又修成了四禪八定。
修到四禪八定之後不久,他就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天壽八萬大劫。可是天壽享盡之後,他卻墮入畜牲道,變成一隻狐狸。為什麼呢?因為仙人在修到四禪八定之前,聽到鳥聲、魚聲的干擾,當時他心中起了惡念:「這些魚群、鳥群專門來和我作對,真討厭!將來一定要把你們趕盡殺絕。」由於這個惡念,當天福享盡、定力散失後,就變成狐狸,專門吃鳥和魚。
85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雖然仙人修定證得神通,但是因為一念不覺,貪愛心起,定力、神通也就沒有了。事後雖然又發願修定,並且得定生天,可是天壽盡時,過去的惡業仍然會現前,仍然會從天上墮入畜牲道。因此,除了修定之外,一定還要修慧。有了智慧,就能時時反照,漏盡心中的煩惱,令身心清涼,真正能夠超凡入聖,獲得解脫。
佛陀當年參禪入定,其實也曾用了三年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後來發現它並非究竟圓滿之道,未能脫出三界,才又出定重練,最後修內觀而證得究竟菩提。佛陀進入涅槃時,由色界第四禪入「受想滅盡定」,才可出三界,獲得真正的解脫,不再輪迴。「受想滅盡定」合併前面「四禪八定」,便是佛教的「九次第定」。由此可見,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不見得比色界「四禪」更高或更殊勝,對修行人而言,甚至是難以到達究竟解脫的一條歧路喔!
所以,所謂「非想非非想」,本是「非想非非想天」裡眾生的思惟狀態,後來竟被用作嘲謔人不切實際地「想入非非」,應該是肇因於文人下筆時的扭曲與渲染吧!《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七回就寫道:「施大哥好才情,真要算得想入非非的了。」於是隨著時間,經典透過文學,再轉向民間,也就愈俚俗、愈偏離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