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6-14 23:37:02郁文鴻雪

一起享受被砲轟的樂子吧!

一起享受被砲轟的樂子吧!
~我說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之二三事

關於所謂二三事之前

  《1812序曲》是描寫當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侵入俄國,俄國人民毅然採用焦土政策,使法軍雖順利攻入莫斯科城,卻落得在冬天三餐不繼。百萬雄師頓成凍餒之民,此時俄軍乘勢反撲,拿破崙大敗,只得夾著尾巴逃回巴黎,此時只剩三萬人跟隨,其他人不過是黃土一杯風中之塵罷。

  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向來色彩濃烈、情感奔放,而《1812序曲》即為其中代表之一,當年柴可夫斯基受託寫下紀念1812年俄軍逐退拿破崙的史實,極白話的將代表法國的《馬賽曲》、俄國的《哥薩克騎兵進行曲》原封不動的寫到曲子裏,形容兩軍交鋒的激戰-以馬賽曲興哥薩克騎兵進行曲相互穿插交疊演奏,更為戰爭音樂中之經典,最後還把教堂鐘聲、野戰砲的聲音都寫進去,創意由此可見,並深刻地憾動人心。儘管如此,小柴仍曾表示,他有些後悔作了這首曲子……。
  
  以下是我所收集的《1812序曲》,各種不同國籍團體,演奏方式的版本欣賞角度為切入的心得感想,不過縱使版本如此多種,卻沒有一張是來自法國指揮,看來,像猶太人能放開心胸演奏華格納的作品,要法國指揮演出《1812序曲》,還有待時間化解。

  另,這就是之前準備的《音樂與人生》報告,在這裏分享給大家先 ^_^

關於所謂二三事本身

1. 指揮:Svetlanov 樂團: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這是我第一張所收集的《1812序曲》,當時CD還未盛行的時代,所收集方式是以錄音帶形式呈現。這是由俄藉指揮及交響樂團所演出,整體極符合俄國民族性,另一方面,十多年前,我還只是個剛從高中畢業的小女孩,開始第一份工作,這塊《1812序曲》陪我走過一段不算短的日子,雖然沒有華麗的教堂鐘聲及加農砲,卻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


2. 指揮: Yuri Temirkanov 樂團: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 Leningrad Military Orchestra

  這是在俄國列寧格勒市舉行的「柴可夫斯基150年誕辰慶典」的實況錄音,那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看到公視轉播節目,當下就為這莊嚴隆重的氛圍感動得不能自己,而流下兩行清淚,然後就立誓一定要找到這張錄音CD。如果真有什麼能為《1812序曲》代表,這張算是最恰如其份的版本了,不論是加農砲或齊鳴的教堂鐘聲或煙火,一心都是那麼的適當。內歛卻能感受得到其中所蘊藏豐沛的熱情,用最虔誠堅定的使命感的演奏,所以當《馬賽曲》響起時,卻可以聽到俄國人民心中的悲苦與無奈,《哥薩克騎兵進行曲》出現時,則看到俄國人民齊力捍衛家園的決心,經過漫長的等待,戰爭終將落幕,教堂鐘聲原來是最渴望的和平訊息!


3. 指揮: Placido Domingo 樂團: The Philharmonia

  這真是Domingo風味的版本,濃濃的西班牙奔放情感流竄,交響樂成了最閃亮奪目的歌劇,深深吸引著整個靈魂,就連呼吸,也被牽動著,隨著音符起伏,這戰爭如此鮮活歷歷在目,拿破崙的英姿勃發,率領氣勢磅礡的法國聯軍,意氣風發的向莫斯科前進,孰不知,此時的莫斯科居民是懷抱著何其悲痛的心情,將自己親手打造的城市,為了不使她流落到外人手中,咬牙放火燒了。因為他們相信,其他人不會適應那樣冷冽的冬季,沒有人願意在長途跋涉後,看到的莫斯科是一座廢墟,沒有柴火,沒有食物飲水……。再何等壯盛軍容,軍備何其完善,也抵擋不了潰散的軍心……。相較之下俄國沒有60萬大軍,但有著家鄉人民強力後盾支持,趁勢大挫拿破崙,拿破崙只得帶著殘兵落荒而逃。莫斯科教堂鐘聲再度響起,是榮耀,更是期盼和平長在。剎那,我嗅到了在莫斯科跳躍在馬德里和煦的陽光,是多麼甜美。


4. 指揮:杜拉第
樂團:明尼亞波利交響樂團/明尼蘇達大學管樂隊/西點軍校加農砲彈

  如果Domingo是閃耀的歌劇版本,那麼杜拉第就是百老匯華麗的音樂劇版本,充滿著戲劇張力還有正港的軍人本色喲!這版本還特別在CD上註明爆棚警告,在聆賞時要小心音量,以免器材受損,我還在想為啥慎重其事的寫這警告,在第一次聽的時候,特地坐到音箱前面,準備好好接受砲轟,哇呵呵!果然音響的好壞和欣賞音樂有妙不可言的關係,該高興的是我的小小音響放音效果還不錯,不太妙的是,耳膜似乎被超震撼臨場感大砲給轟到了,之後大概有一個星期的時間,要比平時更提高音量和我說話才能聽得清楚對方在說什麼,但高興的成分居多。能聽到如此神奇的樂音,其實是非常幸福的。


5. 指揮:康澤爾
樂團:辛辛那提大眾管弦樂團/基輔交響合唱團/大辛辛那提兒童合唱團

  真是不可思議,合唱與交響樂團再加上加農砲和鐘聲!除此之外,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主義國家攜手合作,這在冷戰時期簡直是天方夜譚,沒想到半個世紀後,西方兩大政權已非當年那樣劍拔弩張的對峙,倒也產生一股世界無戰事的欣慰。另外,這版本也是無人能出其右的超級壯闊絢麗,人聲的氣氛營造,極細緻的展現情感描敘,我的思緒則飛過西伯利亞,佇立在克林姆林宮前,仰望,不可自拔的享受這風華。當然加農砲的懾人威力仍不可小覷,這回我可不呆坐在音箱前純粹等著感受砲轟,而是找個絕佳聆賞位置,品這大砲的滋味,末了,才發覺到嘴角微微上揚。


6. 樂團: The Swingle Singers

  這是最有創意驚為天人的《1812序曲》,人聲爆笑現場版,人聲的樂器、人聲的砲聲、人聲的槍聲,其實人就是最強的樂器,8個人當一個大型交響樂團用,以極輕鬆的角度和音樂相處,倒也挺愜意,但同樣的,仍可聽到從他們歌聲中傳達出來對作品的用心與熱忱。使我想到馬戲團的小丑,也許以輕鬆的方式表演,看到或是不太純熟的技巧,但實際上要刻意呈現不純熟的技巧,反而需要更厚實的基礎,才能在一時間將最完美的功夫亮出來,所以更不禁折服於The Swingle Singers的整體團隊默契和高超靈活運用的口技。


  在一般人眼中,所經歷的事件都有可能有所聯想或啟發,而藉由各種管道抒發所感,也許和三五好友暢談,而創作者如文學家則著以文字紀錄,畫家以線條色塊將影像瞬間繪成圖,音樂家則以音符、旋律與節奏寫下歷史。透過文字或繪畫,雖可以立即得到創作者想和讀者所分享傳遞的訊息,但是音樂卻可以穿越時空,忠實完整的將音樂家所企圖的意念和熱情觸動底心,或是溶入演奏者的理想,作另一番詮釋,但卻無傷原作品的軸心不可撼動牢不可破的部份,於是我的感受和柴可夫斯基對戰爭的感受,是契合的吧!即使柴可夫斯基他已經離開這個世界百餘年,因為他的音樂,使他不死,只要有人一提到他的音樂,他便存在並如此親近。


欣賞版本出處
1. Svetlanov/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福茂 13013
2. Yuri Temirkanov/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 Leningrad Military Orchestra/BMG 60739-2-RC
3. Placido Domingo/The Philharmonia/EMI CDC 5 55018 2
4. 杜拉第/明尼亞波利交響樂團/明尼蘇達大學管樂隊/西點軍校加農砲彈/環球音樂 434 360-2
5. 康澤爾/辛辛那提大眾管弦樂團/基輔交響合唱團/大辛辛那提兒童合唱團/上揚 CD80541
6. The Swingle Singers/Virgin 7243 5 45134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