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1 16:44:47Nana

談物體恆存概念的發展與引導

談物體恆存概念的發展與引導:怎麼不見了?
作者:吳虹蓉

「喵!媽媽呢?媽媽在那裏?」媽媽用毛巾蓋住自己的臉,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奮力將毛巾掀開的剎那,媽媽帶著誇張的表情對寶寶「喵!」一聲。這個簡單的躲貓貓卻逗得寶寶笑呵呵,可以樂此不疲一再地重覆玩著,一樣逗得寶寶笑翻天。對於兩歲以前的幼兒,這個連老阿媽都喜歡逗他們的傳統互動遊戲,正符合他們智力發展的需求—「物體恆存」的概念,並且還兼具社會發展及自我概念形成的功效呢!

壹、什麼是物體恆存

「物體恆存」是幼兒最早的抽象概念,也是孩子想像力及符號認知的基礎,它是由被公認為當代研究認知發展理論泰斗的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所提出來的。皮亞傑認為所有人皆經歷四階段的發展,包括:(1)感覺動作期;(2)前運思期;(3)具體運思期:以及(4)形式運思期(請參考表一)。不論兒童聰明才智為何,所經歷的發展順序是不變,雖然發展的速度可以因人而異,但是發展的過程是無法“跳級”進行的。皮亞傑對於幼兒智力研究的結論是: 孩子的思考類型並非成人思考的較低層次,兩者的思考是完全不同的;是基本上質的不同,而非量的差異。
在第一個發展階段「感覺動作期」中,幼兒主要透過感官和身體運動所獲得的訊息來建構「物體恆存」的概念。所謂物體恆存就是能夠了解物品或某人不見了,只是因為他(它)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但相信他(它)仍存在的,並沒有消失。就皮亞傑的觀察,物體恆存的概念也是發展時間、空間概念、邏輯思考、因果關係,及遊戲能力的基礎。以下就幼兒發展「物體恆存」概念的演進過程配合年齡做簡單描述。

出生~四個月

幼兒在此時仍無物體存於他們之外的概念。假如一個人或物品離開他們的視線,嬰兒會瞪視物品最後所在的地點一下下,如果物品沒有馬上再出現,嬰兒便即刻將這檔事至於腦後,去玩別的,他也不會努力去尋找。是標準的「離開視線,就不存在」(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四個月~八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於外部的世界是越來越有興趣:在玩具掉落時,寶寶會懂得察看地面;當玩具的一部份被毛巾蓋住了,他也可以找出來。假如大人在寶寶玩玩具時,暫時讓他分心一下下,將他正在玩的玩具偷偷地放置於一旁(例如:放在他的後面),寶寶會想辦法轉頭四處尋找這件玩具;但是對於完全被毛巾覆蓋的物品,寶寶的舉動又好像物體已不存在一樣。

八個月~十二個月

在這個階段寶寶開始對於物體恆存有真實的感覺,這個概念也迅速地發展。寶寶可以找到完全隱藏的物品,他會將毛巾掀開來。然而皮亞傑在此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他把玩具藏在A處,在寶寶目睹的情況之下,他可以馬上找到它;但是如果寶寶看到玩具由一藏匿處A換至另一處B時,寶寶仍會到先前曾找到玩具的老地方A處去尋找。以皮亞傑的說法是寶寶還沒有辦法跟得上一連串位置移動(a series of displacements)的過程。

十二個月~十八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於物體恆存的概念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只要讓寶寶看到大人如何藏匿他的玩具,他們就可以跟上一連串位置改變的過程,而直接到最後一個藏匿處將玩具取出來。不過如果沒有讓寶寶看到藏匿的過程,他就很困惑囉!

十八個月~二十四個月

這個時期幼兒可以跟上自己未曾目睹位置的改變過程。例如:寶寶正在玩的球滾過沙發下面,這時寶寶會繞過沙發,找到他的球球,將他的球球撿回來繼續玩。因為寶寶自己已有想像的能力,在無法目睹的情況之下,寶寶想像球球滾動的軌跡,及可能前往的方向,而這個「繞過沙發撿球」的行為也展現出寶寶不僅已建構出空間的知覺,還能組合不同互相聯絡的路徑到達同一位置的能力(寶寶不是由沙發下面爬過去撿球);將球球撿回來的動作也呈現了一個可逆性的原則。

貳、「物體恆存」的重要性為何?

由於嬰兒一向將自己與宇宙視為一體,如果物品或人物自眼前消失,即表示他(它)已經從宇宙中消失,隨即也自寶寶的心智消失;然而到了寶寶八個月大左右,他開始對事物呈現恆久性,換句話說,「物體恆存」的概念在此時開始萌芽。由於人物會移動,聲音和表情都明顯吸引寶寶的注意,再加上能滿足寶寶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所以寶寶會建立人物恆存的概念;也是因為寶寶開始瞭解除了自己以外,外界上有其它事物的存在,他才得以形成所謂的「情感依附」。在敏感的依附階段,由於媽媽的懷抱,必須的食物,以及確定在要求時媽媽就會有反應等等的正向經驗,讓寶寶覺得外在世界是他能信任的地方,才能與外界建立可預知和期待的安定關係。有了這種信任,生命有了希望,孩子將成為我們所說的樂觀的人,他不會害怕與親人分離,因為他相信與親人分離是暫時的分離,並不是表示自己被遺棄了!這種智能的發展也是空間概念和邏輯思考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0-2歲的「感覺動作期」階段,寶寶除了在視覺上需要有分辨主要物體與背景的能力之外,記憶力是掌握物體恆存概念獲得的另一主要能力。寶寶必須記得消失於視線中的人或玩具,以及記得他們藏匿的地方。寶寶的記憶提供給他自己一個了解世界的窗口,而我們藉由觀察寶寶記憶的限度,將可獲知他理解發展的程度。由此可知幼兒在這個時期非單純地發展「物體恆存」的概念,其它像因果關係,空間與模仿能力等等都要一起發展才行,彼此相互影響交織成密切而廣泛的智力網絡。

參、需要教幼兒「物體恆存」的概念嗎?

基本上「物體恆存」的概念是自然發展的,是不學而能的。然而孩子如果在發展上較為落後,或想要贏在起跑點上的現代父母親們,預備一個豐富的環境、與寶寶玩適當的活動、有良好的依附關係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另外我們建議應提供給幼兒一個規律的生活作息,這包括吃飯、睡覺、換衣服都有一定的處理步驟,以及穩定、一致的照顧態度;照顧者確實地回應孩子的需求,以提供孩子「基本信賴」的產生。對於兩歲左右的幼兒,「秩序」是生活的必需品,如果秩序被成人打亂了,就會讓他感到不安,甚至會出現狀似任性的行為。因為外在的秩序即是在協助幼兒形成內在的秩序,進而建立一個有秩序的心智。幼兒對秩序具體的外在表現行為,就是他知道什麼東西應放在什麼地方,也有要把東西放回固定位置的傾向;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改變,也有相同的秩序需求。

肆、物體恆存概念V.S.特殊幼兒

如果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是正確的話:人類認知的發展是不變的順序及階段性,對於特殊幼兒而言,他們的第一個認知階段「感覺動作期」與一般幼兒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可能花較多的時間才邁入第二個階段的前運思期。
對於這麼幼小的孩子來評量他們的發展,通常施測者會要求幼兒以「動作」或「語言」來回應問題,才能真正地確定幼兒已具有此概念,或具備某項能力。然而「動作」及「語言」的表現正是發展遲緩幼兒最大的難題,因此,如果要以教科書的方式來與測試寶寶的發展,將不易瞭解寶寶實際的能力。

因此,根據上述各年齡所展現的物體恆存的表現態樣,家長或老師們如欲測量寶寶的能力,應以互動、活潑的方式先與寶寶玩一玩,暖身一下,讓他在遊戲中先看到您的示範是有趣、好玩的,也預先將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這項活動上,才不至於突然的轉換活動,會讓他楞住,不知如何反應是好!還有,如果是要玩藏匿物品,除了先使寶寶熟悉活動之外,使用幼兒最喜歡的玩具或零食開始,成功的機率也會比較大。

而對於動作發展較慢的幼兒,大人要帶一點肢體的協助或提示,也要讓孩子透過反覆的練習來獲得此項概念;對於視、聽覺有損傷的幼兒更是要積極建立他們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的安全感,大人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會懂就忽略他的感受;對於有自閉傾向的幼兒,則應善用他們的特質,培養他們物品使用後放在固定位置的好習慣,建立起基本的秩序。在居家的環境中,將物品擺設地井然有序,鼓勵幼兒進行探索環境,讓幼兒不斷地有重複操弄玩具或物品的機會,同時給予簡短、明確的語言等等,都是協助幼兒理解事物的基本法則。

一個看似簡單的「躲貓貓」遊戲,在幼兒生命最初的兩年竟是奠定他未來人格發展、人際關係、想像力及符號認知(例如:閱讀)的基礎,其重要性是不可言喻。而家有發展遲緩幼兒的家長,常常是先憂慮孩子「不能」的部份,認為一定要有「特殊」的手法才能開啟他們的智慧。其實不然,任何概念的形成及技能的獲得,都不是一蹴可及的,孩子必須透過大量地反覆練習、鼓勵;由衷地讚美與肯定,慢慢地成長、漸漸地成熟。所以爸爸媽媽滴水穿石地耐心引導及對孩子學習動機的誘發,就顯得格外具有重大意義。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豈可假手他人呢?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
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出生-2歲
1.由反射動作發展為目標導向活動
2.物體恆存的概念
3.開始運用想像、記憶、思考

前運思期(preoperation stage):2歲-7歲
1.知覺集中
2.思考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歲-11歲
1.去集中
2.序列化
3.類包含

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1歲-15歲
1.假設、演繹、推理


---
 
引用 潛能發展部落
 
談物體恆存概念的發展與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