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03 19:21:16justone

(電影) 第七官界彷徨/濱野佐知

S:

  再次謝謝你讓我得以接觸這部片子。片子結束得太晚,不能當面交換彼此想法是最大的遺憾。寫封長信給你,是我唯一的報答。請別取笑我寒酸。


  尾崎翠的一生,尾崎翠的夢幻小說「第七官界彷徨」,以及二十世紀末的女人們(包含生理女性,變性者,扮裝者與男同志【在日人的概念裡,扮裝之男性與男同志等同於女人】)的注視,構成屬於濱野佐知的「第七官界彷徨」。
  情慾議題、女性自主、教育/告知的企圖,強烈且明確地透過畫面傳遞,一如導演本人,明快爽俐。
  看這部戲的過程,是相當享受且愉快的。這部片的處理方式:文本、客觀介紹與自我觀感交錯呈現,非常類同我寫文章的方式以及平時思考模式。或許可以從我接下去的行文模式看出端倪。尤其,這部片的議題是我所喜愛的。

  就尾崎翠一生這部份,導演採用倒敘方式處理。編劇的說法是,避免流於因果論而採用如此特殊時序。我卻隱約覺得,導演接受編劇這樣的處理,出於她對於她所面對的這個社會某種無力感與不得不的妥協。
  尾崎翠少年得志,在她意氣風發的年代,發表小說、詩作、影評。隨著任性地與男友同居,隨著精神方便的疾病發作,隨著年齡漸長不再書寫,隨著住進老人社區,隨著最終不甘心地過逝,的確很容易讓人有種「終得反叛苦果」的想法。然而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自覺地落入「因果論」?
  有位女性運動者寫了一部小說,為莎翁創造了一個文采出眾的妹妹,走過與莎翁一般前半生,最後,只能死在倫敦街頭。如果這部小說只讓我們這些讀者覺得:女孩本該待在家中微笑長大、微笑與男人交往、微笑結婚、微笑教育孩子、微笑死去,難道我們不該感到悲傷嗎?三、四百年後的今日,女孩追求自己的夢想仍被當成一種反叛,屬於女孩的冒險與成功仍舊如此遙不可及。
  而身為一個導演,如何去從一段容易於落入「因果論」的人生裡,找到一個點去呈現這個人的人生價值,或者說去呈現導演本身所想傳達的價值,不正是一個導演該努力的部份嗎?仔細交待這個人的一生,有時反而不能說明這個人,尤其是尾崎翠這樣光亮短、闇黑長的人生。然而濱野導演卻選擇了詳述,再不得不選擇倒述,去迎向檢視她的這個社會。
  另方面,隱約裡,我也看到導演盲點。導演對於尾崎翠的喜愛,讓她捨不得砍除尾崎翠人生的任何一個片段。談論尾崎翠的部份因而顯得嘴碎。她被自己的迷戀逼得必須使使用倒述的手法強調她所想傳達的,因為她下不了手砍任何一刀。
 
  全片最有趣的是由尾崎翠小說「第七官界彷徨」所改編而成的片段。氣味、音樂、慾望、情感的擴散漂流,非常有「味道」,而其中的「味道」又不單單只是眼、耳、鼻、舌、身、意,或者如小說所說,這「味覺」是來自超越六感的第七官感。
  只有知識、實驗、苦讀、古典音樂、傳統醫學、漫著肥料臭味的家,隨著新事物加入漸漸脫離常軌。先是紅髮的女孩帶來了對初戀的期待與流行歌,動搖一心想上音樂學院的么弟。接著關於精神醫學的新知與女病人的美震動堅守傳統西醫的大哥。鄰居遷入,人與人的互動改變;蘚進入交配期,花粉(註)充斥整楝建築物,吸入花粉的四個人變得焦躁不安。
  書寫傳統家庭傳統價值破碎的作品極多,卻少見使用這樣荒繆的方式。以及充滿感官的方式。煮肥料的剝剝聲、有機肥料的臭味、開嗓的音階聲、書頁翻動的聲響、剝橘子的氣味、流行簡單且音不準的曲調、女孩帶來的直髮藥味、抽煙斗的煙味、蘚花粉的氣味、失戀的歌聲。
  這些是來自導演的解讀,或是小說本身?
  很想讀讀這本小說。

  導演以一個現代狂歡酒吧連結尾崎翠的生平與作品「第七官界彷徨」。酒吧裡,女孩們討論尾崎翠與「第七官界彷徨」,電視牆插入影片及女性評論家對「第七官界彷徨」解析。
  這個片段更曝露出導演對尾崎翠的迷戀與將她介紹給世人的急切。透過酒吧女孩的嘴,導演以極其直接的方式介紹尾崎翠,幾乎是宣讀尾崎翠個人檔案的方式。導演想把這個「佳音」以影象的方式傳達給人們,尤其是女人,於是片中透過電視牆,酒吧的女人們接觸尾崎翠與「第七官界彷徨」,並為她歡呼。不論影片前是否有我們這些觀眾、是否有女性,導演本身期待以影象介紹尾崎翠與「第七官界彷徨」的心情,甚至尾崎翠死前希望「第七官界彷徨」被拍成電影的期望,都在酒吧裡、在影片本身得到滿足。

  整體而言,這部影片的對尾崎翠以及其作品「第七官界彷徨」有相當正面且仔細的報導。然而由於導演放了太多感情:對尾崎翠的感情,對「第七官界彷徨」的感情,對自己作品的感情,而顯得有些雜蕪,是可惜之處。

 
  對不起,啦啦雜雜地說了這樣長。而且亂。
 
  你呢?你對這部片的想法是什麼呢?

  希望你一切都好
 

                            justone


(註)蘚是無維管束植物,只會生成配子,不生成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