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心理]《拯救悲傷的一年:追憶後治癒,我這樣找回了我自己》。勇於面對 - 安妮‧吉斯雷森 / 創意市集
前陣子和學校一位老師閒聊,才曉得她的父母都已不在,恰巧又看見一則網友的貼文,才知道原來那個大多數人歡慶的節日,對失去三位至親的她來說,是絲毫不會想慶祝的日子,雖然失去摯愛的親人,並不等於就此與幸福絕緣,但傷痛似乎難免,苦楚也難以言喻,究竟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從傷痛、苦楚中走出,或許從來就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然而療傷卻是無法避免的必經之路。
雙胞胎妹妹的相繼離世,颶風侵襲後無家可歸,父親遭癌症侵蝕健康終歸不治,幾年內接踵而來突發的劇變,讓安妮不得不想方設法,扭轉人生種種的危機打擊,「存在危機讀書會(ECRG)」由此而生,讀書會成員說好了每個月聚會一次,讀物文體無有限制,重要的是與會者能否從字裡行間,讀到作者所欲傳達且切合自己所需的觀點,同時透過討論及思辨的過程,感受到被理解,得到心靈撫慰。
回顧截至目前為止的人生,相信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因為某些人事物,而產生被療癒的需求,倘若我們只是將問題擺著、傷痛擱著,並期待它們自行消失無蹤,不敢說一定不可能,但比起這樣的做法,或許找到並運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提起勇氣加以面對,會來得更為直接且迅速,藉由自己經歷的描述,毫無疑問,《拯救悲傷的一年:追憶後治癒,我這樣找回了我自己》就是一個極佳的示範。
在書中,我們讀到了赤裸裸的悲傷,讀到了放不下的思念,讀到了躲藏在親情友情背後的關愛,也讀到了生命的韌性與力量,原來想要得到救贖,就必須先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想要獲得療癒,就必須先正視自己的脆弱,無論是放在心裡許久,一直想說卻尚未說出口的話,還是努力隱藏、害怕被看見的情感,都需要得到釋放,有人選擇酒精,有人投入旅遊,也有人選擇書寫,更有人透過閱讀。
《拯救悲傷的一年:追憶後治癒,我這樣找回了我自己》,帶領讀者走入對至親哀傷又充滿愛的回憶,讓讀者在間接參與好些人人生的同時,感受到愧歉、內疚、茫然、恐懼、痛苦,卻又蘊含堅強、剛毅、原諒、坦誠、真實的情感,讀者看似在閱讀一本書,實際上卻是閱讀了許多本,而且隨著作者思維的變化,讀者也跟著進入思考,表面上像是作者得到了救贖,實則讀者也獲得了療癒。
不管是生老病死,還是愛別離、怨憎、求不得或是五蘊盛,無苦不足以為人生,對於人生種種,我們或許無法掌握會發生什麼,無法遇到任何困境都甘之如飴,不過卻能決定自己究竟要用何種態度面對,我們手上仍然握有何時走出低潮的選擇權,在朝向死亡前進的人生這條路上,我們可以沉浸在哀痛中虛擲光陰,也可以採最快速度揮別陰霾,悲傷不是不行,但只有繼續前行,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
【書籍介紹】
安妮失去了雙胞胎妹妹,在颶風卡崔娜來襲時被迫離家,目睹癌症帶走她深愛的父親。丈夫布萊德在兩人相遇前,與他育有一子的妻子三十多歲便因癌症去世。他們有個疑問:「失去了這些人,面對這些威脅,該怎麼走出陰霾?」
在試圖重拾快樂的生活時,他們發現,許多朋友也因失去和危機而痛苦著。失去心愛的人、婚姻觸礁、棘手的育兒問題、失業、財務危機或意料之外的威脅……他們努力假裝快樂,其實都在面對各自的傷痛。
他們戲稱自己為「悲觀主義者」,成立了存在危機讀書會(ECRG),每個月找一天相聚,以美酒搭配文字,一同討論經典名著。從伊比鳩魯到托爾斯泰,從但丁到西蒙波娃,討論生存的意義、愛,以及如何把人生過好,也從每次的聚會中,逐漸擺脫那些把他們困住的悲傷。
《存在主義讀書會》的文句來自智慧和靈魂,也帶著詼諧和幽默。他們在淚水中看到希望,在翻頁間讀懂人生,指引我們要活得豐富、活得有好奇心。證明即使是憂傷紮根最深的土壤,也能綻放出美麗和奇蹟的花朵。
【關於作者】 安妮‧吉斯雷森(Anne Gisleson)
作品曾刊在《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牛津美國人》(The Oxford American)、《信徒》(The Believer)、《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等出版品上,也收錄在幾本文選中,例如《最佳美國人非必要讀物》(The Best American Nonrequired Reading)。她在紐奧良創意藝術中心教授創意寫作課程,與丈夫和兩個兒子住在紐奧良。
◎作者/安妮‧吉斯雷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