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學作文2:展現自我意志,闡述人生願景
三千年前的孔子學校,沒有圍牆、也沒有固定的上課地點,算是當時最知名的「名牌私校」。入學資格檢定非常寬鬆,年滿十五歲,服裝儀容整齊,學習心態端正,帶點肉乾薄禮繳「浮動學費」,就算「註冊入學」了。開學後的學習課綱,結合生命美感和人生價值,非常「自由意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像學習的種子,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個性,開出繽紛的小花。
「志」這個字,是「讀書人的心」,埋下信念的種子;「據」是根據,提供有效滋養,孕育出足以安心生長的土壤;「依」是在游移的方向中,抽枝,散葉,開花,結果;「游」則是在結果後又迸現出複生種子,自由飄飛,開展出更多的可能。如果讓孔子寫一篇作文,題目叫〈我的志願〉,他可能就會這樣寫:
我想走的路,是信念的堅持,並不要求很多人和我一起,走在同一條路,要不然,這條路也太擠了。但是,只要能找出方向和方法,有時就可以看見很多並肩奮鬥往同樣方向前進的夥伴,不但心靈得到自由,孤寂和失落同時也會得到撫慰。
面對這個飄搖動盪的亂世,我想要重建秩序,就得選擇定點,堅守信念,道德就是最可靠的原則,可以讓我們經營出不同的風景。直到遇到問題,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選擇這條路,到底是對還是錯,只能依於「仁」,知道自己再也不是一個人,而是得考慮群體,承擔起最大多數人的幸福,守住底線,降低矛盾,找到新的解決方法。
最後,有機會游於「藝」,全方位學習,領略「不一定實用」的遊戲熱情,舒解壓力、享受樂趣,這樣生活,多好!
【魔法實驗室:大綱練習→志於□,據於□,依於□,游於□】
1.「志」是目標,確定的追尋和渴望;「據」是厚度,長期的累積;「依」是一種游離邊界,當這物和那物、這事和那事、這時和那時、這個地方和那個地方衝突迷惑的時候,最重要的檢視標準;游」從「應該做的事」轉換成「想要做的事」,藉以快樂紓壓。
2.三國的曹操「志於天下」;「據於青州」起兵;官渡大戰後「依於北方」,而後領著十萬大軍南下時「游於歌吟」,在出征前夜寫出深沉的〈短歌行〉,無論勝負,紓解生命綑縛,安頓一生的渴望和奮鬥;劉備也是「志於天下」,只是沒有根據地;只能「據於德」、「依於仁」,靠文武幕僚經略蜀地,我們看不見他真正的快樂和享受,只能說他「無所游」;年輕的孫權「志於父兄之業,據於東吳,依於權謀」;晚年卻「游於生殺逸樂」的,讓吳國慢慢崩毀。
【魔法備忘錄】
請你也以志於□,據於□,依於□,游於□做為寫作大綱,書寫〈我的志願〉,例如:
我的志願是志於「自由」,據於「自律」,依於「計畫」,游於「旅行」。
我喜歡自由,總想要到世界各地去旅行。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我必須約束自己,學習自律,才能有計劃的儲備各種能力,解決問題,適應未來變化,享受無論走到哪裡都很自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