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00:00:00夢天使

《國語日報》音樂專欄:自由,這樣彈奏

    每次搭乘台北捷運綠色線時,我都會很興奮,因為在車子來到、警示紅燈亮起的同時,也會有一首我很喜歡的鋼琴曲響起,那就是波蘭音樂家蕭邦的夜曲。

  蕭邦出生於1810年,從小在華沙接受音樂訓練,他不僅很熟悉前輩海頓、莫札特的作品,也對城市裡最時髦的歌劇表演充滿興趣,甚至,他還常常到鄉村旅行,感受農夫、農婦們跳舞的節奏和韻律。

  他帶著這些養分,在十九到二十歲之間,完成的兩部鋼琴協奏曲——一種以鋼琴為主、樂團為輔的樂曲。在這兩部龐大的作品中,蕭邦讓鋼琴展現出像是人聲歌唱一般的可能,又加入許多波蘭傳統音樂元素,融合出在此之前不曾出現過的風格。

    這點「和別人不一樣」對蕭邦而言很重要。在他生活的年代,是人們開始探求表達自己的年代,每個人個別的想法變得越來越重要,過去一向最具權威的國王和貴族,不再是「什麼是美」唯一的指標。例如在蕭邦出生前的那段時間,作曲家流行創作「奏鳴曲」*,因為它有一種「漂亮的格式」,大家都很喜歡。但從蕭邦之後,作曲家更喜歡使用其他種類的形式,比如「夜曲」、「敘事曲」等一些可以自由變化的樂曲,來創造「自己的聲音」,而這就是蕭邦寫曲子的起點。

    在這些新嘗試中,蕭邦的「夜曲」被公認是成果最豐碩的項目之一。事實上,「夜曲」最初是由愛爾蘭鋼琴家約翰.費爾德所發明的,他將綿延不絕的旋律,加上如水波緩緩起伏的伴奏,創造出一種氣氛寧靜、結構簡單的樂曲。蕭邦很喜歡這樣的風格,他終其一生都在寫作,最後總共留下了二十一首夜曲。

 

  捷運站裡聽到的「作品92號」是蕭邦剛剛開始創作夜曲時的作品,風格和費德爾非常相近。高音部先以大幅跳躍的兩個音(從降SiSol,例曲一:0”00~0”02),慎重帶出主旋律(例曲一:0”00~0”14),低音部則以像是漣漪慢慢擴散的和弦(例曲一:0”00~0”14),營造出一種幽靜的感受。

  接著高音旋律會越來越激動,激動到原本簡單的線條,會多出許多裝飾性的小音符(例曲ㄧ:2”25~2”53);它們好像是在幫作曲家抒發出內心更深處的情感,而且也因為這些裝飾音需要比較多的時間演奏,原來的速度產生了變化,音樂也就多了一種「突破限制」的自由感。

    蕭邦捕捉的「自由」到了後來的「夜曲」又有不同變化。在「作品552號」中,音樂一開始只有一條明亮的旋律,但是到了第五小節,在這條旋律之下,竟然又多出了一些音符,形成第二條旋律(例曲二:0”20~0”39)。這種兩條旋律線一起進行的方式,營造出了一種「彼此在說話」的親密感,也讓夜曲有了更屬於蕭邦的模樣。

    下回當你在捷運站等車時,別忘了也仔細感受一下夜曲在月台飄散。我相信再聽一次,它不僅會讓你覺得優美,還會在它「自由」的氛圍中,感受到內心悄悄被舒展了開來。

 

奏鳴曲:一種專門寫給「器樂」(純為樂器,不包括人聲)演奏的樂曲類型,它通常有三個或四個樂章(段落),每個樂章又習慣使用固定的結構。

uni2019 2020-04-08 14:13:19

absolutely speechless!bra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