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小特派2013.2:西敏寺背後的歷史
1. 充滿記憶的信
這個學期,創作坊的教學素材是《遇見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建立在一個又一個提問,和他的學生交相激盪,他因為學生而更好,世界也因為蘇格拉底而更好。
我們一起透過討論和想像,回到雅典那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超過三千年的醞釀和累積,想像蘇格拉底,在並不怎麼舒服的現實基礎上,超越並不怎麼愉悅的權力遊戲,睥睨階級現制:「請站旁邊一點,別擋了我的太陽。」
這自由的太陽、自由的天空、自由的風、自由的麥田森林花園,孕養生命的自由,讓我們慢慢領略著三千年來這個充滿陽光、海洋的地中海世界。
我想起春節前,收到英倫小特派的詢問函:「可以不只是氣候譯文,偶爾介紹一下充滿記憶的空間嗎?」
讀著她的譯稿,覺得很感動。她所鍾愛的敦倫西敏寺,和雅典一樣,兩千多年前的老城市。看著環繞在我身邊的每一個孩子,對這個世界,付出關注和熱情,真喜歡這每一個孩子,緊抓著機會,嶄露出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熱烈。
每一個月,等著小特派的譯稿,最開心的就是,「獲贈」一封古靈精怪的信。羽涵照例抖一小段「上台一鞠躬」的小包袱:
「最近巴斯終於來到零下的溫度了,但是離下雪還有一小段日子吧。
非常期待這邊的第一場大雪, 或許因為是第一年吧!都還會如此這般的興奮。
實現夢想的代價真是昂貴。每次睡覺前想到我在宿舍睡覺,新台幣一直花掉的『ㄎˇ ㄑㄧㄣ ㄎˇ ㄑㄧㄣ』的聲音,實在讓我心驚膽跳啊!
只能一直提醒自己要更努力更用功 不但要拿到學歷、看到美景、也要……」
想來,英鎊在現實裡融掉的速度,迅速到無聲無息,只能在睡夢前換算成新台幣,一路「ㄎˇ ㄑㄧㄣ ㄎˇ ㄑㄧㄣ」,這樣吵下去,應該不太好睡吧?
哈哈,看這種信,真有樂趣!
春節前後,英倫大雪。照片裡的這個大孩子,總算,在雪地裡玩得不亦樂乎!
一面替她開心,一面又想起,不知道有沒有家長會覺得,孩子們上作文,學會寫一封溫暖的信、有趣的信,或者是雜七雜八出人意料的信,算是一件極有價值的投資?
有很多話,不方便當面說,能擁有「寫信」的習慣和能力,就變成非常有趣的事。
2.
充滿記憶的空間
寫信,一直是羽涵的「特異功能」。一如她的作文,總是可以帶著我,脫走現實綑縛,通往美麗的遠方。她那特愛編故事的小腦袋裡,常常創造出許多神奇的「充滿記憶的空間」。
跟著她在小學低年級時留下來的文字,小小的窗、寧靜的老房子、神奇的月光、彩虹村落……,總是可以為長大了的我們,打造出永遠不需要長大的奇幻城邦:
〈老房子〉
老房子在山頂上的蘋果樹下,裡面住著八個人。他們很勤勞,每天總是會到田裡去,每天都換人去,只有小孩子不用去,偶爾會去玩。
裡面都是烏漆麻黑,所以去的時候一定要拿燈筒,我也不敢去,可是他主人亂塞東西變成很可憐。
有一天,有一個小偷闖進來把他們嚇壞了,還把他們的錢全都偷走。他們很傷心,所以他們以後把門鎖起來不讓人們進來。
而那個小偷把他偷來的錢,拿去買了五月花衛生紙,因為他們家缺衛生紙(哈哈,小偷只是為了偷錢買衛生紙,太傻了吧?)。
〈月光光〉
那是一個安靜的夜晚,有一個月亮裡面的公主,她騎著她最喜歡的白馬,公主的名字是小美,她是月宮裡最小的公主,她的姐姐都很疼愛她。
有一天她到台灣,結果被一個人看見了,把他嚇壞了,可是公主一看到他就愛上他了。
那個人請她到他的家,再請她喝茶,他還是不知道那個女人是誰。
結果兩個人都死了,因為月宮裡的國王太生氣了,就把他們處死了(每一個小女孩的父親,是不是都這樣捨不得,他那「前世的情人」就要長大了?)。
〈彩虹村〉
彩虹村裡面有許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和石頭,裡面的人都很喜歡住在那哩,因為那邊的雲,都是他們的朋友,裡面的小朋友都在玩自己發明的遊戲。
有一天,有一些大哥哥要跟他們搶玩的地方,結果打了起來。大哥哥打傷他們,有一個小男生哭了起來,一直哭一直哭,還跑回家告訴媽媽和爸爸,爸爸很生氣的說,當初為什麼不讓給他們就好了呢?便罵了小男生。(這種劇情,是不是反映了當時幼兒面臨的霸凌現象,以及友善的父母親所保持的教養態度?)。
小男生和他的爸爸到山上去,但是,只看到別的小男孩和一些小女孩,小男生和爸爸一起把他們背回彩虹村,給裡面的醫生看。他們的父母都很操心,希望他們的傷可以快點好起來,因為他們都沒去上課(哈哈,上課好重要啊!)。
他們的傷漸漸好了,他們的父母都不相信他們這麼厲害,可以走路。到最後,病終於好到可以走路了,他們傷好了以後,就在一起畫畫和玩遊戲。
讀著這篇〈彩虹村〉,心裡吁嘆著,這多像童話故事呢!經歷巫婆或災難,世界如常回到純真國度,傷痛不再,畫畫和遊戲,仍然是生活的全部。
好像西敏寺,經歷歲月的千萬重試煉,千年來矗立在風霜中,成為「英格蘭最輝煌的作品」。
The hidden history of
Westminster
新聞連結:http://www.bbc.co.uk/news/uk-politics-20858559
☆為何坐落於泰晤士河畔、區區一個小小的、偏僻之沼澤地區會變成英國的精神核心、皇家儀式舞台以及政治首都呢?☆
一個位於大教堂和國會大廈附近的狹小飛地(enclave)---西敏寺村的故事充滿著意想不到的曲折。
☆小特派碎碎念:飛地(enclave),指在一國國境內但卻隸屬於另一國的一塊領土。
這是一個充滿權力、野心、陰謀、對抗的故事。
一千多年前,居住在現今唐寧街(Downing
Street)位置、富裕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在靠近托尼島(Thorney
island)附近蓋了一個小教堂。
就地理位置來看,這個小教堂地處盎格魯-撒克遜的城市(Lundenwic)以西,是以被稱做「西大教堂」。
☆小特派碎碎念:根據維基百科,Lundenwic城市,七世紀由盎格魯-撒克遜人所建立的主要貿易城市,位在 Londinium
(也叫 Lundenburh, or 'London Fort’)城以西。英文字尾-wic源於拉丁字的-vicus,有貿易城的意思。所以Lundenwic也就意味著「倫敦貿易鎮」的意思( 'London
trading town')。
公元960年,這個教堂已經成為本篤會的修道院,而一直到亨利八世擺脫羅馬教廷的掌控前,教堂內穿著黑色長袍的僧侶們則成為西敏寺六百多年的熟悉象徵。
☆小特派碎碎念:亨利八世就是英國史上,有名的為了可以離婚、再婚而另建英國國教的人。
如今,議會廣場所在之地即是過去托尼島上的古高地;而教堂則聳立在其最高點;其他附近的街道(Storey's街、大史密斯街和書院街)則呈河流狀環繞著島。
靠近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的街道名稱如泉水花園、米爾班克(Millbank,大教堂的磨坊曾設在此地)都呼應了西敏寺過去那段「充滿水澤」的歷史。
☆可怕的地方☆
早在很久以前,西敏寺的「虛構」已經是其特色之一。
這「狡猾的檔案」有其古老之血統。公元785年,奧法王的憲章即提及到:「那個名叫西敏寺的恐怖地方」----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敘述,卻又同時呼應著今日的發展情況。
但這個憲章如今已證實是假的。而批准造假的憲章人正是奧斯伯特克萊爾(Osbert of Clare),他於1150年代時,在現今的西敏寺任職修道院院長。此人可稱得上是假道學的守護神無誤啊!
☆小特派碎碎念:後人對其之了解多把此人歸類為作家,而且是個產量豐富的作家,作品包括聖徒傳記、信件,以及奧法王憲章。
奧斯伯特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西敏寺的聲譽,將其塑造成一個宗教的聖地,或一神聖而令人生畏的地方。
最終他亟欲推動的一切終於成功,在懺悔者愛德華於此的冊封加冕後。
☆小特派碎碎念:懺悔者愛德華 為英國盎格魯-撒克遜
也因此,在西敏寺裡,懺偉者的聖地成為吸引世界各地朝聖者的焦點,包括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都曾在2003年至此禱告過。
在議會廣場之下的證據顯示,卡紐特(Cnut)大帝(於1016-1035年統治英格蘭的丹麥人)據信是第一個在西敏寺建立宮殿的國王。
1990年代間,一建於公元前950年到西元1050年木造結構、群牆圍繞之溝渠的遺跡被發現,其剛好位於之後反戰示威者布賴恩·霍(Brian Haw)發表各式言論之地。
根據中世紀的編年史,卡紐特(Cnut)大帝的宮殿毀於祝融之災,但之後的懺悔者愛德華重建該宮殿,連同附近的盎格魯-撒克遜式修道院也一併整修、恢復其宏偉而氣派的特色。
愛德華的目的在表彰其本身地位等同於其他歐洲的統治者。他的宮殿被命名為舊宮庭院(Old Palace Yard),用來紀念這位懺悔者愛德華。
西敏寺的這個地名有可能造成誤解。因大笨鐘塔(近來被重新命名為伊莉莎白塔)而被忽略的新宮廷院(New Palace Yard)則是有著900年的歷史。其之所以名為「新宮廷」源於1090年代的建造者威廉二世,也就是征服者威廉的兒子。
☆小特派碎碎念:懺悔者愛德華死後無嗣,造成英國王位爭奪戰,最後由哈羅德·葛溫森取得,成為英國盎格魯-薩克遜王朝的末代君主。而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入侵爭奪,即為註明的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改變了英國的發展,強化歐洲對英國的影響。
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又稱英格蘭的威廉一世(William I of England),或諾曼第的威廉二世(William II of Normandy),第一位統治英格蘭的諾曼人國王。
☆八卦中心☆
西敏寺大廳因而被當作是諾曼人(Norman)的權力象徵,並且被當作是為國家提供宣傳、社會網路點做服務,因此,王室文告得以迅速在整個王國間傳遞。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皆在此獲得最新的八卦和消息。
一個說著法文、領土伸展自庇里牛斯山脈到蘇格蘭邊界的(諾曼)王朝,是不可能將西敏寺描繪成英格蘭政府的所在地。
雖然亨利二世(Henry
II)一直被認為與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 在1170年遭到謀殺的事件拖不了關係。但是亨利二世也改變了英格蘭的歷史,將國庫從溫徹斯特(Winchester)遷移到西敏寺,並且在西敏寺大廳建立了法院,而後英國的普通法(英美法系)便是在此確立的。
法院在西敏寺的大廳一直維持到19世紀,與其他攤販共用空間。想像一下:就像今天的萊韋森大法官在倫敦Westfield購物中心裡對媒體表達其質詢。
儘管當前的政客最擅長的莫過於揮霍人民的辛苦錢,但和亨利三世的揮霍程度比起來,現在的政府反而稱得上是守財奴了。
亨利三世的揮霍無度惹來1260年代的血腥叛亂,但是也留給我們兩個偉大的遺產,一個是有意的;一個是無心的。
在亨利三世手中完成的新修道院,以「英格蘭最輝煌的作品」為人所稱道。但是,代價卻是令人欲哭無淚的增稅需求,這導致議會之崛起成為皇冠上不得不兌現的支票。
☆代表制議會☆
亨利三世的對手,西蒙·德·孟福爾(Simon
de Montfort)建立了代表性原則的議會,並且也在亨利三世所費不貲的新修道院中留下印記—將其盾牌上的徽章和他共同反抗亨利三世同袍的徽章都刻在唱詩班的走道上(Quire aisles)。
溫斯頓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談到矩形下議院時說道;「我們先塑造我們的住宅,在那之後就變成住宅來形塑我們。」
但在1350年代,在下議院第一次排除上議院議員獨立招開會議後,議員有時會聚集做在修道院(即現今西敏寺)的集會禮堂,一個座位圍繞成圓型的八角型議會堂。
但議員們無法習慣這種圓形的座位規劃,因為他們破壞了美麗的裝飾織品,使僧侶轉而將他們安置到食堂。
在改革之後,議員們被移到現在舊宮廷(old palace)中已經不存在的聖斯蒂芬禮拜堂(St Stephen's Chapel),其特色在於兩側面對面的長椅(即矩形)。
在議院於1834年遭遇火災、而後又在1941年時受到炸彈的摧殘之後,又根據原議院的建築規劃再重新建造起來。
☆中世紀迷宮☆
很難想像現今的議會廣場在19世紀以前是個如同迷宮般的中世紀小巷弄,而巷弄內則擠滿了商店、貧民窟,甚至是窩藏西敏寺惡名昭彰的小偷和流浪漢的小酒館和物業。
正當部分古老狹窄巷道(warren)在1740到1750年間被掃除時,第一個西敏寺橋也被建造且廣泛的連結、穿越貧民窟(包括現在的大橋街,國會街與大喬治街)。
☆小特派碎碎念:根據牛津辭典和麥克米倫辭典的解釋,Warren/rabbit-warren,字面上解釋為「養兔廠」,但事實上指的是有很多狹窄的通道或街道的建築物或鎮的一部分,且狹窄密集到很容易滋生竊盜或其他犯罪行為之地區。
即便如此,議員們仍然覺得自身安全受到威脅。
1771年,當時的大不列顛首相諾斯勳爵(Lord
North)被抗議的印刷工人拳腳相向,而後在1780年,唐寧街(Downing
Street)被暴徒所入侵。
☆小特派碎碎念:200年來,倫敦的唐寧街(Downing Street),一直都是重要內閣官員(包括首相)以及財政大臣的官邸所在地。尤其是「唐寧街10號」,為今日普遍認為的英國首相官邸,因此也就成為首相(即其辦公室)普遍代稱。
英國國王座車的窗戶在1795年國家議會開幕當天被打破,並且在(西敏寺)新宮殿的院子有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來反對與法國開戰,這些都造成相當大的恐慌。
有關當局,在1815年徹底清除了那些殘餘在西敏寺靠近議會殿堂附近又惡名昭彰的狹窄巷道做為回應。
在1860年代,現今的國會大廈,就在浴火重生的舊宮殿裡莊嚴地建立起來。
在20世紀初期,政府官員一併整治了西敏寺迷宮的最後一部分—位於議會廣場北面的老胡同和小巷弄。
西敏寺大廳和西敏寺修道院從中世紀存活下來,但這也只是西敏寺背後所隱藏的諸多故事中,唯一可以窺見的一小部分罷了。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敏寺宮殿遭受炸彈攻擊。
重看電影《v怪客》
對1860年代,浴火重生的國會大廈
有一種深刻的領略~
甜蜜的英倫小特派,春節前已然寄來譯稿。
一直等到2013年春季班即將開課前才PO文
看著英倫的冰封冷冽,對照雅典的陽光海洋,
感覺特別強烈!
1•這篇首先講到下雪,還附了頗具踏雪尋紅梅(圍巾)意境照片,也不算離題啦!ps.照片女主角真青春無敵啊!
2•西敏寺故事和典故真精彩!讓我特別詫異的是「法院在西敏寺的大廳一直維持到19世紀,與其他攤販共用空間。」什麼?英美法起源國度,讓法院跟攤販一起,太有趣了^_^